上一篇 | 下一篇

考古人漫游十题

发布: 2012-8-09 18:05 | 作者: 秦建明



        1、风阙与金阁寺 
        中国汉代有一巨大的宫苑,名曰建章宫。其地在今西安西郊三桥。然千载之下,当日辉煌,早成荒台败丘,后人只有从古代的赋文中,才能感受到这处宫殿的雄壮与瑰丽。
        建章宫前,曾建有一处凤阙,高大的屋顶,立有金凤一只,下有转枢,向风若翔。金凤形体巨大,高有数丈,凤即如此,其下屋宇之高壮华美亦可想象。当年,人们对这只金凤印象深刻,备加歌颂,凤阙,甚至成了帝王宫殿的代称。?
        这只金凤,何方风来,便转首向何方,实为世界最早的鸟形凤向标,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对此甚为重视。然而只有文字,却无实物,不得其形,未免遗憾。一些古画上如汉画像石,屋顶或写有凤形,但甚简略。金凤到底什么样子,成了一宗没有结果的研究话题。天津大学教授王其亨先生,慧目识宝,曾对山西一古塔上的相风铁鸟进行了研究,令人称誉。但铁鸟与金凤,相比起来,毕竟一穷一富,等级不同。
        不过,在日本,倒有一处古代建筑,虽然时代不算太早,但其上却立有金凤一只,且也能旋转,与建章金凤一样。这个建筑,就是日本的金阁寺。
        金阁寺,主体为一高阁,大多以金箔贴裹,故金光闪闪而得是名。其顶有金凤,系从古而来。日本历史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古代建筑更是仿汉效唐,所以,这只金凤,让我们也看到了一点遥远汉阙的影子,是以珍贵。
        2、墓有帽子
        去年,偶至江苏仪征市,其地南临长江,古称真州。时清明方过,天碧云净,麦苗浅绿,菜花艳黄。乘车行于乡间,丘岗起伏,色彩缤纷,加之竹篱茅舍,景色颇美。观眼前风物,不由低吟“烟花三月下扬州”之句。春风微拂,随车摇晃,身心有如小饮佳酿,又思“暖风薰得游人醉”句。正得意间,忽然发现农村一些墓葬封土之上,有物甚异。细观其之结构,完全与我所见过的许多坟丘不同。当地之墓,并非一般的北方民间流行的中间有一道脊的马鬃封坟丘,而是呈正圆锥状。且于墓顶之上,扣有一碗形物,碗形物之上,复仰置一碗形物,二底相对,很是新奇。细视,则泥土质也。
        遂下车询之老乡。老乡曰:这叫“墓帽”,当地也叫“墓帽子”,是用铁锨在泥土中挖出的碗形泥块,清明时节,扫墓时,安于墓顶。安一套者,则墓中埋有一人,并列二套者,多为夫妻合葬之墓。视之诸墓之顶,果然有并列两套碗形物者。墓有帽子,亦天下少有。这一套东西,真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具有什么涵义。
        始知一地一俗,各不相同。
        思当今世界,天下趋同,似乎已成大势。房子渐渐相同,器具渐渐相同,语言渐渐相同,文字渐渐相同,服装渐渐相同,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潮下,几乎一切都向着无所不同的方向发展。而独墓葬,顽固如斯,始终不同,岂不奇怪也哉?
        记得似乎是列宁说的:河流上边,流淌的多是泡沫,变化甚剧,而河流下面则是暗流,变化不多。上边变化不一定能影响下边,而下边变化,却一定能影响上边。
        葬俗算得上是一种深层文化意识,等得这些葬俗彻底发生了变化,恐怕才是真正的变化来临。
        真正变化之后,不知道会引起什么连锁反应。就说考古学吧,考古学以墓葬特点区分民族与文化之异同,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农家住宅都弄得和宾馆一样,后代的考古学家,发现了这样一处人家,也许会定其为宾馆。发现一座崇洋的中国墓,说不定会误定睡在中间那个中国人为欧洲华裔传教士。那时的考古,一定比我们现在更加头痛。
        这些已经是题外话了。
        3、游圣米歇尔山
        法国的圣米歇尔山,是海边的一座石质小岛,岛上利用山势,建有一处顶天立地气势雄伟的教堂,那座教堂,层层构筑,直上云霄,如同神话中的天宫一般。其地游人如织,系世界上一大名胜,很值一看。
        圣米歇尔山位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一带的海边,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相望。古代英法多争战,所以,此山也蒙上了战争的些许色彩。但英法战争中,此地从未失陷,所以,法国人也以此引为自豪,视其为英雄山。海岛周长不足千米,四下大石高垒,环为一城,城周有许多突出的马面,极为坚固。入得一道城,内里还有二道城。二道城之城门,门前有深池,还设有机关,即可以伸缩的吊桥。入二道门后,其东有一窄小街道,曲曲折折,渐渐上坡,两旁商店酒吧古玩店艺术品店等林立,极为热门。街道中世界各地游客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店内则高朋满座,生意兴隆。当地有一种名饼,排队等候品尝者甚多。
        登上一处高高的角楼,可远眺海上,看潮涨潮落,是当地一大景观,涨潮时最为壮观,据说白浪如链,势同奔雷。我去时大潮已退,露出万顷平沙,海岛已经与陆地连为一片。那平沙黄黄的,细细的,极为洁浄,远处与天际之海,陆地之树相接。平阔的沙滩与圣米歇尔山之高峻互相映衬,一是尽情展示出拔地通天的高远气象,一则尽情展示出辽阔无垠的平远气势。面对此景,不禁胸襟大开,但觉天大地大,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壮美。雄鹰在塔上云端盘旋,海鸥则在沙滩海岸翻飞,真是连此地的鸟儿,也各得其所。一些游人步上远处的沙滩,在上面书写大字,那一个字母,足有二十米长。也有画一巨大的“心”形,以示其爱者。在沙滩上书写巨字,已成了当地一项传统游乐活动。不过当涨潮时,海浪一拍,这些痕迹立即会化为乌有。然而,这些字画,却会久久留在相伴爱侣的心中,留在远眺游客的记忆中。
        转过街道,一阶阶向上,但觉建筑石块巨大坚硬,游人渐渐稀少,。最上便是教堂,要想登临高入云际之地,得收另一种费用,看到进去的游客很少,我也没有进去。据说这座小岛,很早就受到人类的注意,视其为神山,进行祭祀。后来,为纪念天使米歇尔,一千三百年前,于此大建教堂,那时相当于中国的唐初。然而工程浩大,历时八百年,这处建筑方才完工,建筑者矢志不移,终毕巨功,使之成为人间奇迹,遂有今日之壮丽。
        时间已经到了,步行回到停车场。停车场已经千车云集,寻找自己车辆时,沿路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座车,也让人大开眼界。
        夕阳下,回望圣米歇尔山,已经悄悄蒙上了一层眩目的金色,越发神秘高大。随着汽车的远去,金色的圣米歇尔山也越来越遥远,越来越亮,最后变成金色的小模型,回到那如同童话般的世界去了。
        4,地质旅游
        中国人自古就有旅游的良好习惯,中国最著名的旅行家,首推古时的大禹。传说大禹行经万国,多识多闻,考察风俗,认识山川,考察风俗,入裸国则亦裸,认识山川,则识山川江河之性,为其治理洪水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艰难的历程,万里的跋涉,走得他胫上无毛,步态畸形,成了著名的“禹步”。山海经,传说就是跟随大禹的伯益所作。内中记录了域内外大量的山川地理,奇风异俗罕见物产,号为志怪之祖。另如古人倡导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曾是鼓励古今成功人士增长见识的精辟格言。可见旅游不仅仅是游玩,同时也是一种学习,可以令人增长见识,学习科学,可以与麻将争夺民众。时至今日,旅游大盛,推进地质旅游,展拓国人视野,已是不容迟疑之事。 
        旅游不单单是到了一个地方,写上到此一游,也决不是对着景区门口,拍上一张照片。而是一种旅行者认识的展拓,心灵的洗涤。至德国,德国有一巨大的殒石坑,成了旅游的好去处,游人不绝。当地一位朋友的孩子,年方十岁,喜爱岩石标本,收藏甚富,已经有一个让他父亲时常向客人夸赞的标本柜。他常常与年纪比他大的多的同行出门,跋山涉水,采集标本,其乐也融融。对于岩石的知识,比我还多。我送他几颗中国的雨花石,他也写上标签,收藏起来。这是一种科学素养,一个民族,这样的人多了,就很厉害。我们则常常在这些方面不如人家,有人收藏奇石,但不知为何而奇。有人收藏玉石,但不知玉出何地。不求甚解,玩一辈子,也玩不出名堂。汶川地震,山崩地裂,河水断流,或仅视其为意外之灾,这其实是最正常的地质事件。令人震撼的雪山、冰川、大戈壁、草原,之所以形成,也是最生动的地质景观。但这些地质现象之发生,其背后都有一系列的地质知识,却没有人选择时机,好好利用之进行科学普及。 
        石林、华山、桂林山水、黄河壶口、以及美妙的丹霞,其实都是天生地设的地质景观,但景区几乎都强调的是景色如何美丽、雄壮、奇异,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景观地质解释。已经建立的地质公园,也有问题,大多没有深入研究地质景观的卖点,突出地质景观的吸引力。至于宣传不科学,不到位亦有。如翠华山景区,宣传自己是什么最大的山崩景观,其实很小儿科,根本不对。 
        地质景观,可从奇怪之地质现象,推导出一些地质事件。从地质事件,推导出地质运动。让民众,认识什么是内力外力,知道什么是堰塞湖、断背山,什么是沉陷隆起、向斜背斜、褶皱断层。知道长期的地质变化,是一种沧海桑田之变化。知道山川河流地震山崩,是演绎高岸为谷的时空大变幻,是展示深谷为陵的物质大搬移。
        地质专家要从单纯的找矿寻油中解放出来,运用自己的知识,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解释景观,促进旅游,普及国人的知识。 
        5, 雁荡山行
        余与杨政先生,曾至温州。温州地近于海,海风一吹,即有暴雨,日或三五次,故诸山如洗,郁郁长青。而瓯江,也因此江流浩大,站立江滨,竟有万里长江之势。这种雨大约是挟水气之海风,一登陆地,逢山难越,水气尽数化为大雨。怕就是教科书中,所说的那种地形雨。
        因探得松台山古塔,主方甚喜,遂邀游于雁荡,以此得览东南第一名山。
        温州人出手阔绰,我等出游,行则凯笛拉克,食则鳗鱼海味。可惜北方人愚钝,乘豪车而不识,吃大菜则不惯,的确浪费了主人的一片好心。然雁荡之美,则领略焉。
        一路淡烟微雨,江南风光。田畴之间,村镇密布。只是山多地少,房舍无院,只能向上,层层加高。故建筑华美而多细瘦如塔。
        时雨后欲晴,雁荡诸峰,尽缠云烟。峰柱之姿,亦各展其妙。雁荡仅高千米之上,然地近大海,相对高度亦可谓拔地通天。视之绝壁千尺,峥嵘之状,不下华山。前人称曰:“望雁荡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是也。
        山峰亦奇,导游指点,或猴或兽,各得其象。而路亦不陡峻,石级如洗,夹于松间,行之不累。山腰绝壁,横有栈道,如在云端,其上游人,小若虫蚁。至大龙湫,乃雁荡第一名胜。飞瀑自空而下,顶端尚是水流,因其绝高,落至半空,已经濛濛如雾,游人至其下,如细雨万丝,通体沁凉。下有碧潭,如逢大雨,瀑布水量加大,跌水下击,则浪涛顿起,其声如雷。
        南朝雅士名人,喜此山川,游者颇众,传说谢安曾游是地。按宋人沈括所言,此地宋时才为人再次发现。
        然我们于瀑布之下休息,仰赏飞瀑。低头之间,突然于石隙之中,发现一块绳纹瓦块。大惊,盖绳纹之瓦,其上可早至战国秦汉,下可延于魏晋,当地人忽之也。查其资料,皆曰其地“开山凿胜,始于南北朝。”以此瓦之现,其说或有疑也。盖探古寻胜,文字之外,另有蹊径。
        归来之时,天气放晴,此时天蓝山翠,雁荡另是一番景象。而吾等因连日奔波,过于疲劳,于车中闭目养神。无限江山,皆抛车后。
        6、游马蹄寺石窟
        天下寺院多矣,而以马蹄名寺者,怕只有一座。那就是位于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马蹄寺。 
        马蹄寺地处祁连山北麓,北距张掖市市区有65公里之遥,自张掖乘车前往,约一小时行程。此地距离雪山颇近,五月至此,仰而观之,南山即皑皑白雪铺满之雪峰。而雪峰之下,则是苍郁的森林,森林之下的河谷,则是碧绿的草地。其处天蓝云白,空气清新,仿古建筑飞檐画栋,靓女俊男,穿行其间,自然风光加上古迹,确是休闲游览的圣地。
        只所以名为马蹄寺,传说颇多。一说汉武帝欲得西方天马,使者四下寻觅,寻找到此处,见好马数匹,极为神骏,疑其即为天马,正想如何捕之,突然为群马惊觉,登时飞逃。一马行迟,使者纵马追近,那马急行中突然奋蹄而起,升腾于半空。使者大惊,方知此就是天马。然而转眼之间,群马已经无影无踪,根本来不及捕捉。惟见地面石上,一马蹄痕深深印在石中。后人遂于其地建寺,以纪念之。
        现代马蹄寺石窟,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七区组成,共有五百余处窟龛,合于五百罗汉之数。据专家考证,寺始建于北凉。传说中的马蹄印迹,现存于普光寺马蹄殿内,成为镇寺之宝。
        其中心景区为“三十三天”,为游人必到之处。“三十三天”为一石窟群,建于一高陡的悬崖之上,连阁飞殿,凌空而出,观之让人惊叹。此处石窟共有上下五层,计二十一窟。窟间以隧道栈道相连,入内游览,曲折盘旋,忽明忽暗,步步高升,有时还要抓着石壁上的手窝,几经艰辛,方能登上最高的一窟。登顶之行,最有意思,也给人带来的影响最深刻。至此,不惟能见到马蹄之痕,站在最高一窟,极目远望,山川历历,也一览无余。
        马蹄寺旧时寺院建筑雄伟,数量亦大,但多毁于战火,文化大革命中,山下最后一批建筑也完全被拆除。而今所存者,惟山间古城垣一周,隐隐隆起,似乎诉说昔时繁荣,而另一石窟中罗列的一排巨大铁锅,则证明当时僧人之众。
        这里居住的都是藏族,但导游姑娘汉语都讲得蛮好,不问还真不知道。她们平时也着汉装,只有那高高的鼻梁,还掩藏不住藏族女子特有的俊秀。
        寺中旧时塑像,基本损毁,惟有金塔寺,因地处深山,尚有部分保存。其北朝菩萨造像,俊美慈祥,造像技术堪称一流。内中还有飞天,也腰肢柔曼,被誉为最上乘之飞天形象。金塔寺造像,虽因山深而未毁,然一般之人,也因道险而足迹难至。吾虽数年之间,二至马蹄寺,欲一睹之而不可得,其难可想而知。
        但是,张掖城中大佛寺内,有仿制金塔寺石窟一处,可见其造像之仿佛。其造像颇为美妙,为当地现代高手所为,与真迹相比,虽不中,不远矣。

21/212>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