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考古人漫游十题

发布: 2012-8-09 18:05 | 作者: 秦建明



        7、旱夔门
        四川重庆人实在富有创造性,说起来,让人不得不服。比如,奉节的长江边有一处闻名天下的八阵图,这已经够耀眼了吧。可是,当地人还不罢休。硬另弄了一个“旱八阵”出来。让你看了水八阵,还想看旱八阵。
        夔门,该当声震天下了吧,可是,四川重庆人也不罢休。照样又弄出来一个“旱夔门”才算了事。让你知道,夔门非一,亦分水旱。
        这个旱夔门也在奉节,可是只有极少数人看过。真想一睹其风采,倒也不难。从奉节过江,盘上大山,行之数十公里,即到。它是一深峭峡谷,果然奇险,两岸壁立,山势插天,中间一道,确实如门。其之险峻,比之长江夔门,有过之而无不及,令人叹为观止。只是其谷中平日无水,下雨时方有小水,故号为旱夔门。这一地点,因少有游客之迹,故在飞车上,拍得一照片,供诸位品赏。图中可见,一条小径,细如丝线一般,穿门而入。其实呢,那可不是小径,而是一条小公路。由此而可见,此门之高大雄壮。
        有了一正,再来一副,有了一水八阵,再来一旱八阵,有了一大三峡,再来一小三峡。这种造景技术,它的理论并不复杂。如同有天就有地,有阴就有阳一样。再变一下,就是有其父必有其母,再变之,则会搞出有其兄必有其弟,有一妻必有一妾的方式。起名命景,推而广之,顺而延之的功夫,被巴蜀之人,用得烂熟,而却不为人所注意。
        其实,这种功夫,古人名曰借名。即借其声名,而不忌重复也。
        借名,并不是很难掌握,说白了,有点象今天的挂靠。
        巴蜀之外,也有能人,比如,扬州人就摸着一点这种门径,把自己的小湖,大着胆,起了个西湖的名字,不过又小心翼翼地在前面冠上一个“瘦”字,叫做“瘦西湖”。比起那些起了一个没名堂之名的无名之湖,游客也大增。这一着,有点今天的商标侵权味道,可是放在古时,是没人管的。所以,侵也就侵了。
        至于不用正名而喜用借名者,民间大有其事,如热闹一点的小镇,叫什么小上海,小香港,小成都者,不计其数。因是外号,沾不着那个侵字,可以大用特用。但很多人对此,还是学不会。
        现代新建景区不少,也得起大批的新名字,令设计者绞尽脑汁。什么春花秋月,桃红李白,早霞晚照,开放改革之类,已经起遍,为找新词,强拚硬凑,弄得实在头痛。读此文,或许有所感悟,亦未可知。话说回来,现代就有侵权这一说了,可是,要记住,别人的权不能侵,自己的权还是可以侵的。自己生了个大乔,又生一个,当然可以叫小乔,他谁敢说这是侵权?
        8、古代导游图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导游图。
        古人的喜怒哀乐,同于今人的喜怒哀乐。今之所好,古时大多亦有之,中国古代之人,与今天民众一般,亦好游山玩水。古代的文人,则有所谓的山林逸趣之乐。而俗民,则有朝山、上香、庙会、重阳登高等多种活动内容。所以,古时的旅游是非常发达的。说起来,古代的旅游,也有向导,如徐霞客出行考察,就常常请导游或者向导。但对于一般人而言,请人伴游为导,是请不起的。于是,介于导游与自游之间的导游图,就应运而生了。
        太华山图碑,是陕西古代的碑刻古地图,也是清代印刷华山导游图的石版。其有二方,一方今置于华山下的西岳庙中,另一方则藏之于西安碑林。华山图上,祥细地罗列了华山诸景,并有细小文字标注。图上绘出清晰的山中道路,与起伏的山势,太华三峰,高耸天外,山中诸洞古迹亦一一明列。这幅图运用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立体透视法,并在局部采用了小的视点变通,将华山精华诸景一一展现出来。
        该图大小与今日大型尺寸的景区导游图相比,可能还要它大一些。这是因为,石刻的字迹与线条,都较今日印刷图文粗大,如果图版太小,则丰富的华山景区内容就会包纳不尽。但旧时该图都是用宣纸拓打印出,即软且轻,可以折褶,携带合适。有此特点,就不会成为上山的包袱,因而,持此登山,也就成了当时最好的旅游图了。
        值得一提的是,该图绘工刻工俱佳,所以,一图在手,可按图索骥,而随意游览。游完山水,此图亦有价值,成了纪念品工艺品艺术品,三品合一。同时,太华山图的流出与传播,也算是一种景区广告。
        所以,这种地图的印制,也成了产业,也有很好的经济收入。估计早期也有一些粗糙之图出现,因为有生意,故产生竞争,争则精益求精,形成良性循环。最后,产生了这件精美的太华全图。
        近来文博杂志发表了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的陕境蜀道图资料,这是一幅彩色手绘长卷,画有宝鸡至褒城的古道图,图上画有沿线山川,村镇汛溏等,图上还有游人的标注题记。这件作品,大约绘于明末清初,画工粗陋,显非艺术品,而是道旁小贩所售简易地图。蜀栈自古以奇险闻名天下,行此道者,或闻风而颤,或跃跃欲试,而持此一图,皆得所需。故想来当年进山之口,出售制造此类地图者必不在少数。这种地图,便可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导游图。
        一地导游图的产生,说明该地古代旅游业的发达,导游图的精美,则显示出古代旅游业的层次。
        中国古代的导游图,还有很多,比如,西湖的折扇,上常常绘有有西湖全图。买一折扇,便如白赠一游览图。故西湖之上,彪形大汉,文弱小生,秀美士女,粗妞傻妹,多手持一扇,你搧我摇,行于柳堤花前。那些善风情的,会以扇掩口,巧笑嫣然,会玩耍的,则会弄二下腰肢,来个彩扇扑蝶。众生百态,使得西湖平添许多风雅。同时,摇扇游湖,不但自己有趣,别人眼中,也成了西湖一景。
        9、大漠行 
        今夕何夕?我已经忘却了。
        天已日暮,夕阳已经无力,四下寒气渐起,我们一行才到达古峡口。
        一路曲曲折折,高高下下,行尽天涯路。车窗外,闪过一个古老的村落,其间,竟然还有一架汲水的木桔槔,立在井旁,它那身姿,很是古朴。这是遥远的孔子时代运用之器具,古书古画中描画的村景中才有,而在现代的社会中,它竟然命大不死,还如同化石一般活在民间,心中不由一热。本想下车拍照,但天色不早,开车的司机心急,听说拍那个什么劳什子,很不以为然。大概在他心里,这算不得什么东西,城里人,见了什么,都只觉稀罕好玩。于是,汽车风一般的开了过去。我知道,这一次失之交臂,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看到这么珍贵的遗物。也许,永远成为一梦,也许,它很快就会灰飞烟灭,不存于世。
        一路上,心中充满了遗憾。
        草原早已枯黄,不是诗中画里的那般翠绿。缓缓移动的羊群,也不是洁白的,而是一只只黑脏不堪。牧羊的当然也不是如花的姑娘,而是一个缩着脖子的面目黝黑老汉。放眼望去,天际蜿蜒着明代的古长城,如同一线,但我们旁边的闪过的长城,则已经残破,破得无形,在茫茫大漠中,只呈现出一堆条形高地。但是,有一座土黄色的烽火台,却偏偏倔犟,高高耸立于废墟之间,它的身上,早已经千孔百创,它的下部根基,也被风蚀得细之又细,岌岌可危。但它在这暮色沉沉的广漠中,硬是挺立不倒,顶上还沾有最后一抹残红的夕阳。
        天黑后,我们一行坐在真正牧民家的热坑上,明亮的电灯下,暖暖和和,亲亲切切,美美吃了一顿牧民的羊肉。主人说,这羊,是吃无污染的草长大的。沾着白花花的盐,加上生蒜片,那羊肉即烂且香。
        主人真的好客,羊肉也确实很香。
        不过,心中一直想的,还是那架井旁静立的桔槔,那座夕阳中的烽火台。
        10、匈奴之哭 
        去过甘肃南部格桑草原,一到那里,就被草原之美所震撼。
        这是一片让人惊心的绿,柔和的绿。那绿色,从河谷铺向起伏的丘陵,从脚下铺向蓝天下的天边,尽情展示其山川之柔美。无数的小花在脚下开放,在微风中摇曳。骑上藏民的马,只扬扬鞭子,马儿就开始在草原上小奔,衣裳被风吹起,跑得汗微出,心嗵嗵地跳。河谷中间是一条弯曲的小河,流水清澈。掬一捧水,即可饮用。坐在草地,嗅着草香,看着天上悠悠而过的白云,无比轻松。学过地理,知道草原,可是不知道草原如此之美。
        后来又到了山丹草原,肃南康乐草原,那里更大更美,天苍苍,野茫茫,更加让人惊异,真是牧人的天国,牛羊的仙境。我们不知道古代的游牧民族在此如何唱心醉的牧歌,如何在炊烟袅袅中听神奇的说唱文学。
        二千多年前,汉王朝夺取了河西走廊,匈奴失去了焉支山、祁连山,为之恸哭。读史书,看到这一段,并无感受。直到去过这些地方,方知其地之美,方感匈奴之痛,失之安得不哭。
        历史上的民族恩怨不想评说,匈奴入塞抢掠汉人,汉军出塞痛击匈奴,双方对峙数个世纪。汉人是农耕文明,匈奴是游牧文明。汉人拓地开边,便将匈奴逐出一些草原。于是这些美丽的丰饶的草场,便被修渠垦荒,辟为良田。匈奴失去这些草场,只能到边远恶荒之地放牧,一旦天寒草衰,于是回袭故地,烽火顿起。
        往事已千年,而今,许多曾似翡翠般的绿洲草原,都已经成为良田阡陌,烟村相望。许多如同明珠般的湖泊,也因开渠引水,早已枯干。农业文明,最终战胜了游牧文明,匈奴也不知何处去了,也许已经消失在操着各种语言的人海之中。
        胜也莫喜,败亦勿哭,君不见,城镇化运动,大潮初起,城市则如火如荼,席卷农村,企业则作大作强,圈地围墙。无数耕地,也化为高楼绿地,农舍小园,多已荡然不存。当年农业文明进逼游牧文明那一幕,又重新上演。不过,这回角色已经变了。已经变成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之争。
        这,也许是历史的必然。人类必须面对。
        面对这些情景,我们仿佛又听到匈奴遥远的哭声。不过,那哭声已经如同一缕轻风,很远很远,很淡很淡。
        

22/2<12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