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朦胧诗-人”徐敬亚

发布: 2015-12-03 15:54 | 作者: 向卫国



        四
        
        作为一个自觉介入当代诗歌历史的批评家,徐敬亚虽然也曾为“第三代”诗人吹响过激越的集结号,但作为朦胧诗时代的一员诗歌悍将,徐敬亚这一代诗人在精神气质上与“第三代”必然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众所周知,“第三代”诗人公认的精神特质除了对政治的疏离这样的否定性特征,其肯定性的方面则表现在写作的个人化和日常化追求,其方向直指后现代和解构主义的潮流,熟悉中国当代诗歌的读者都清楚这一点。可是,徐敬亚的诗却并不具有上述特征,他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诗歌虽然在题材上同样也在向个体生命场域转移,但从来没有走向个人日常生活琐事的任何迹象,在语言上也没有向口语靠拢,而是走向了另一个方向,那就是从现实政治进一步向抽象哲学靠拢,在对个体命运的思考中对生命的存在本质进行挖掘。比如《停在空中的雪》就是一首将历史和命运之思融入诗人的存在之思的优秀之作,我个人认为其思想的深度大大地超越了之前的所有作品。在这里,诗人思考存在的切入点不再是抽象的思想或政治性命题,而是与诗人的个体生命紧密相联的自然存在物:雪。作为生长于东北的诗人,怎么可能不写到雪,雪在其生命中的存在何其深?何其重?比如,我们看看同样生长在东北的诗人王小妮,雪与她的诗歌灵魂几乎就是不分彼此的,“我看见了大风雪”(王小妮有长诗代表作《我看见了大风雪》)几乎就等于一个诗人灵魂与存在本身相遇的时刻。同样的,当徐敬亚越过现实的政治主题之后,一旦将存在之思投向远处,雪就从记忆深处不可阻挡地飘洒弥漫而来,覆盖住他的诗歌灵魂,给予其更加深沉的思想重压。

        雪
        从昂贵的高度落下来
        诗人不是仰面而是低头承接起这一必然到来的思想命运:
        大雪翻飞
        白骨头上的白头发在翻飞
        那是呼喊内心大乱的
        白牙齿的粉沫在翻飞吗
        我的明天
        在今天已经降临,在高空
        纷纷扬扬地俯视你

        同时,诗人的思想也逐渐变得像大雪所自从来的高空一样深邃:

        我看不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而一切看不见的
        却都触手可及

        徐敬亚对存在的思考并不是指向对一切存在之物的无条件接受,他写雪却并不纠缠于对雪的单纯审美体验。我感觉他的存在哲学基调是否定性的。他从雪花纷纷飘落的天空深处感到的是一种“惘惘的威胁”(张爱玲语),残酷的现实像鬼魂一样地时刻纠缠着他。诗人从不相信会有更好的未来和命运,他时刻准备离去:

        来不及涂在你路上的血,让它
        流向未来的酒杯
        用没有发出过的所有挣扎
        推开另一扇门

        但是,朦胧诗人的性格决定了他永远不会真的承认失败,哪怕他从世界上离开,他也相信自己的生命既然存在过,就一定会留下痕迹,成为世界的一个空缺,成为另一种不屈的语言,成为生命宣谕自己的“存在”的血书:

        我不知道
        一个人离开了,留下的
        是一个空旷的人形空间,还是
        多出来的人形的语言

        正因为徐氏的存在之思倾向于怀疑和否定的哲学,所以当他面对某些特定的审美对象时,诗歌也并不以美学为宗旨,他感受到的依然是对象存在的“秘密”。既为“秘密”,主体就无法掌握,就在某种意义等同于虚无,进而让主体感觉到某种无因、无解、无迹可求威胁。徐敬亚于2008年写下一组关于青海及青海湖的诗歌,就是如此。古今诗人不管写过多少与青海湖相关的诗篇,我想都会毫不例外地歌颂其伟大的自然之美,徐敬亚偏偏就是例外。令他震惊的似乎不是青海湖的美,而是为什么青海湖会美得如此神秘,神秘得近于虚无,广大无边的虚无进而让人情不自禁地不安、恐惧和颤抖:

        把所有秘密都留给你,我就要走了 
        带着它,不是更沉重
        而是更忧伤,更让我不安宁
        青海,轻轻地笑一次吧
        笑得更神秘,更多情,更寒冷
        你的秘密应该永远安放在你的秘密之中
        我永远在你的大眼睛里颤抖
        ——《青海,你寒冷的大眼睛》

    这是很高超的诗歌手法,一方面它不动声色地,甚至是从某种难以承受的否定性的心理感受出发,暗中完成了对青海湖之美正面的歌颂,另一方面,心理否定性并不只是反向地指向肯定,它仍然还是否定,因为青海湖的存在之美似乎是一种超越了心理极限的美,而人在面对这样的对象时会反过来感到极端的不真实,如同面临虚无之境,莫名的恐惧便产生了,这种心理上的不踏实让诗歌主体自然而然地想要离开,仿佛变成了某种逃离。不知道其他的读者会怎样理解,我感觉到徐敬亚之所以成为一名当代杰出的诗歌批评家,与其这种超乎常人的心理感受方式和能力不无关系。
        与之类似,青海或青藏高原的雄伟壮观,在诗人笔下变成了凶猛无比的狮子的意象,让一向自信的诗人变得诚惶诚恐起来:

        充满了深度的威胁,天空湛蓝
        埋伏了千军万马的高原
        给我力气吧,也许
        我不应该越过自己的界限
        ——《青海,高原狮吼》

        我想,诗人的惶然之感,正如诗歌所表达的,既是对青海震慑人心之美的“顶礼”,也是对此巨大的存在物反而感到了无从把握的虚无与惶恐。
        
        五
        
        但是,根据我的分析,徐敬亚诗歌对存在与虚无,或存在即虚无的认知冲动,也许与萨特、海德格尔等等这些中国当代诗人津津乐道的西哲并非没有关系,其思想资源主要地不是来自于他们,而是诗人的个体生命与中国的现实在长期激烈的交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症候。假如我们深入研究诗歌文本或者跟踪了解与徐敬亚同时代的一大批杰出诗人,也许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过真正的安全感,尽管各自感受的深浅有异,应对的策略也不同。
        作为徐敬亚的校友和诗歌批评同道,在与他的数次相遇和有关诗歌研讨的场合听他发言过程中,我完全能够感觉到他作为一个东北人的豪爽、坦诚,以及对现实(包括社会现实和中国当代诗歌的现实)的强烈反应。这与其诗歌批评的风格是高度一致的。但是,有时候我也会隐约地感觉到徐敬亚的发言带有一定程度的虚张声势成份和不自觉中放大了音量,这说明他潜意识里有掩盖某种东西的意图,这种东西很可能就是我们从其诗歌中感觉到的那一丝不安全感,他需要用内心深处的高分贝把这种不安全感带来的不安强行压制下去。如果要提供另外的证据的话,我想读者可以读一读徐敬亚写于1995年的一篇随笔《在天堂里游水》。这篇文章记录了作者一次放诞、怪异而且危险的长途游水经历,孤立地看是很难理解的,但我觉得其真正的心理动因与我们上面所说的个体生命史和思想史不无关联。
        也许任何人都一样,随着年岁的增长,会愈益感觉到现实的强大和个人的无力,这种不安全感便会愈益强烈。面对社会现实是这样,面对自然的任性也是这样。当2008年的汶川地震发生后不久,徐敬亚以少有的速度连续写下多首诗歌,他的反应一如继往的与众多迅速产生的网络诗歌不同,既不是简单地对死难者表达同情和哀悼,也不是像我们相象的那样,作为一个一辈子与现实抗争的诗人,去追问造成大量校舍垮塌的责任者,他的反应可以说是一种没有反应,是长时间的无语状态。巨大的悲痛让他没有任何多余的心情和力量追问别的事情,他用来表达这种感受的诗句是“我第一次失去愤怒”。一个特别容易愤怒、经常性地处于愤怒中的诗人,在许多人愤怒的时候,他失去了愤怒!这不是诗歌的技巧,而是真实的心理写照,惟其真实的无语状态,才更加动人心魄,因为它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人的脆弱和无助。在这种无边的无助状态中,谁还有心情去愤怒?此时的愤怒,看起来理直气壮,实际上却暴露出冷血的一面。
        在徐敬亚后期的诗歌中,汶川地震组诗和2010年的世界杯组诗应该是最有份量、也是诗人看重的两组。由于本人并非球迷,对其足球诗无从体验,所以也无力解读。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不管是这两组诗,还是其它零星从网络上偶然见到的诗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有某个突出的新闻背景。也就是说,徐敬亚作为一个诗人和批评家从来没有一刻疏离中国当下的现实,他的诗歌都是重大新闻中的现实事件强烈刺激其神经兴奋中枢的结果。这也证明了,徐敬亚从来就是那个朦胧诗时代的徐敬亚,也许他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理解得更加透彻,也许他对人性中的黑暗有了更多——甚至多到难以承受——的体会,但他从未放弃对现实的关注,而关注现实也就是对人类命运的关心。我想,这也是徐敬亚无论是作为一个诗歌批评家,还是一个诗人,永远不会动摇的诗歌信念!
        
        六
        
        所以,无论历史将来对“朦胧诗”做出怎样的美学评判,“朦胧诗”的名字本身就包含了对历史的任何误会都毫不介意的宽阔胸怀,因为它有自己的诗歌信念。
        所以,我认为,到任何时候,徐敬亚的诗都属于“朦胧诗”,诗人徐敬亚是一个“朦胧诗人”。我想在此告诉某些诗歌史家,在中国能够成为“朦胧诗人”,从来就不是耻辱,只有光荣。
        但是,徐敬亚不仅仅是一个诗人,历史优先让他当了批评家;而且,徐敬亚不是一个普通的批评家,他是影响了诗歌历史的批评家;他之所以能够影响诗歌历史,因为他是他的时代中“被推醒的人”;醒来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人”。
        所以,我称徐敬亚是:“朦胧诗-人”徐敬亚。而不仅仅是“朦胧诗人”。
        
        2015/9/18于茂名
        

22/2<12

最新评论

删除 引用 Guest  post at 2015-12-05 18:06:22
少谈主义,多谈实际

查看全部评论……(共1条)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