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随笔两则

发布: 2014-1-09 05:17 | 作者: 黑光



        《老鼠天堂》
                                     
        曾为爱斯基摩人独霸的北极地区,生活着一种老鼠,它是北极分布最广的食草动物,学名“旅鼠”。一个旅字,概括了这个族类的天性:不安分,永远在路上。尤其是,当它们集群百万,奔向大海的时候,那种义无返顾的挚情和悲壮,几可催人泪下……
        说到旅鼠投海,会联想到两千年前孤岛上的一幕:田横麾下的五百壮士,为义而就,集体殉节。老鼠的社会属性,注定了它的行为模式,几乎是与人相通的;它会劳动,会思考,也会欢喜和忧愁。虽被早早列入了“四害”,但屏幕里的老鼠形象,确是招人喜爱的。上世纪80年代,有幸与老鼠为邻多年。它们带给我的烦恼与乐趣,如同冬天给予的寒冷和希望,一样的深入肌肤,一样的甜甜蜜蜜。而所有这一切,都与女儿不屑的“那间屋子”有关。
        伴我五年时光的那间屋子,女儿称之“草丘”,我则呼为老鼠天堂。“草丘”是否应作“丘”字,尚不确定;如此修辞,是据女儿谐音而定的,心想:只能这么写了。因为那间屋子太简陋,乃草席顶、土坯墙,曾作过部队伙房,又靠近垃圾箱,蚊蝇造孽,老鼠泛滥。因之,女儿出生四个月后,就作别了它——在经常或通宵停电的情况下,摇曳的烛火、身影和跑过的老鼠,吓坏了女儿。于是做出决定:送她回奶奶家。这一回,就是十五年。
        中间,当女儿三岁刚过,爱说草儿、花儿、鸟儿、云彩,爱念念有辞、自己给自己讲“七只小山羊和红妈妈”的故事,我们就带她去看“旧居”了。告诉女儿:“你在这里生活了百天!”女儿睁大惶惑的眼睛,非常不解,想想后,脱口说出“这是草丘”。以后,每逢女儿随爷爷奶奶来省城,都要带她去看“草丘”,直到那间屋子被规划后,夷为了平地。
        那间屋子连同一院相似的房子,原本是胡宗南军产,老蒋跑到小岛上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古城。那院房子,仍作为军产,供部队使用。部队人员,大多是从朝鲜回来的志愿军战士,他们还带回了朝鲜女人,成家生子。后来,因为那院子地界,属于历史上的皇家寺院,遗有唐代的砖塔,按要求划归了文物部门。于是,一位刚刚走出校门的后生,就与它结了缘分。此缘分,说起来还挺憋屈的。
        1982年初,我大学毕业,分配至市府某局工作。报到当天,竟是迎面一头雾水——“我们这里没房子,也不需要什么大学生。”接收大员如是说。
        “上帝,此单位的领导,是哪根筋被人戳疼了,竟如此讨厌读书的人?”我心里纳闷半天,没说什么,忍了。以后的一个月多,天天往返于学校和单位之间。直到校方下了最后通牒,才无奈地租借了一辆三轮车,把在校的家什,统统拉到单位。
        不巧,那天突然狂风大作,下雨了。而此刻,宿舍问题还没有解决,东西全摆在露天。急中生智,决定把它们全搬到管房子的某主任办公室。但某主任不高兴了,强行要把东西扔出去。
        见鬼,天下有这号人吗?愤怒下,我横竖挡在门口:“您是党员吧,讲讲良心,现在已经下雨了,就是过路的,也该叫避避雨吧”?
        主任板着铁青的脸:“不行,绝对不行!”
        当时,我心里只一个词:“靠!”。但并未说出口,而是用了一句更铁的话回敬他:“你刮民党都不如!”
        主任大怒:“我就这么着,你能怎么样?”
        我反诘:“你有种扔啊,敢扔,拧断你的脖子”!
        主任惧。嗫嚅了两句,退出去了。
        结果一小时后,给分了一间宿舍。
        所谓宿舍,就是后来女儿称呼的“草丘”,乃此前没有被分出去的废弃伙房。面积不算小,有18平米吧。但见四壁烟熏得漆黑,席顶子也是破破烂烂。最讨厌的是,屋子里老鼠猖獗,一刻也不让你安宁。住进去后,知青的一幕,又时时重现:逢淫雨或雷雨,便滴漏不停。最多的一晚,用上了包括刷牙缸在内的所有可接水的器具;最惨的一晚,狂风夹带暴雨,卷走了盖漏的油毡,连泥带瓦,出溜下来,露出糟朽的椽子和一片响雷闪电的天空……
        分享这间宿舍的,有三人。一人瞅瞅后,再不来了;另一人也只住了个把月,再不来了。剩下孑然一身的我,与它厮守,度过了好一段孤独时光。寂寞中,除了陪伴我的书,就只有老鼠了。每逢夜幕降临,打开台灯,便要叮嘱自己一声:“嗨,黑夜的囚徒,开始服刑了”。
        一个人的生活,其实也不单调。我会煞有介事地吟诗,会自己跟自己下棋,会一晚上吸掉40根香烟;还会欣赏溜过书桌、攀越灯绳、窜过脚背的一只只老鼠。尤其当它们搞得我失眠时,我会称它们为老师,在静默中,聆听老鼠的嬉闹与歌唱。它们是激情四射的精灵,跑动极快。在席顶上聚会,用跳动的步履和尖细的嗓子,时时传递着青春的活力与欢乐的气息。它们从席顶的西北角,跑向东南角,急促的跃动,如钢琴键盘上叩击的军乐曲;它们从席顶的北极大陆,奔向南极冰川,尖利的嘶叫,又像发情的猫,在旷野里叫春……
        有一夜,我被一部小说勾引的发昏,可能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吧,咬了一口的夜餐馍,忘了第二口,反映过来时,手臂一侧的馍,已被老鼠啃去了一块。这种读书痴情,几乎到了呆傻地步。有烧焦的大衣为证。那是在成家后,还是在那间屋子,一个数九寒天的夜里,我傍着火炉看书,妻子在隔开的“卧室”休憩,突然被烟呛醒了,喊着:“家里咋了?这么呛啊”。连喊几声后,我才如梦初醒,发觉搭在肩上的黄军大衣,火光熊熊,紧急扑灭后,已经烧去了半个下摆和半截袖子。
        先前是与老鼠相守,自从有了厮守的人后,两个人的世界,就再也容纳不下它们了。对老鼠的战争,始于女儿出世前,止于乔迁新居。过程是惨烈的,老鼠成批的被消灭,又成批的赶来增援。因为那间屋子,与所有的屋子通连;是房子隔开,席顶通连,老鼠可以无阻拦的一次穿过七八家。我们最多时候,一次用上了12个夹子,一天打住了28只老鼠。但是,你能消灭得完吗?有人做过统计,以鼠类超强的繁殖能力推算,一个老鼠家庭,一年可以繁衍几万多只,而先前提到的北极旅鼠,则可能繁衍到50~90多万只。老鼠永远是前仆后继的,它们是骨子里的乐天派,它们的可怕天敌有猫、猫头鹰、蛇,还有人类与人类制造的毒药,而且是小心掺在诱饵里的……。
        老鼠对人的启示是:伟大及其高昂的生命,并不限于人类。如果你摧毁了自身,我们就替代你!听说切尔诺贝利核泄露后,遗弃的电厂废墟上,变异的老鼠,躯体大如乌克兰种猪,但愿这不是事实。
        都过去了,过去了。我在那间屋子,呆了整整五年。期间,发生了许多事情,都与苦涩相连,也与性格相关——而我也时时提醒自己:苦就苦吧,苦算得了什么?如果没有苦,你到世上来做什么?!
        在出第一本自选诗集时,还抱着自省的心境,写下了对澄清痛苦的一段表白:“……苦,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而只要我们以自身起码的良心为依凭,通过不懈努力,实际地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那么天赐之苦,就会在我们特定的生活氛围里,澄化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欣慰和快乐。”
        长久以来,我都是以“澄化”为扶栏,凭栏远眺,钩陈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像卓别林曾导演过的一幕幕幽默的悲喜剧那样,天天演绎自己的欢乐生活和欢乐诗篇。下面这首《老鼠天堂》就是那个时候的戏作, 
        
        这群老鼠天天与我打仗 
        三年了,它们天天与我打仗 
        
        这间舒适的席顶房是它们的领地 
        我来前它们生活得很好 
        我来后它们生活得更好了 
        
        有时候我也冷不丁想到 
        真有必要消灭它们吗 
        
        我应该收拾起夹子和笼子 
        应该听任它们翻我的抽屉咬我的书 
        还准许它们嚼我的残菜剩羹 
        
        那味道实在美极了—— 
        鼠儿子洋洋得意说的时候 
        鼠大王正在筹措下一步计划 
        
        这之后我越来越被骚扰 
        这之后我越来越感到困惑 
        鼠辈们真了不起啊 
        这脑袋肯定出了问题
        
        我几乎在每一个夜晚失眠 
        这失眠的意义也肯定十分伟大 
        是一个过客偶尔来此借宿 
        给一群老鼠带来了无比的快乐 
        
        天堂的钟又敲响了 
        老鼠们集合完毕准备过年 
        这工夫我一直在想 
        这堆年货是否与它们共享
        
        1991年冬,个人诗选《雪人之遁》出版。编选中曾犹豫再三,这首戏作合适么?想想,它毕竟是个人生活的一段实景记录,虽然下笔草草,显得粗糙些,但总比那些做作的文字要可读,于是加了进去。书出来后分赠了许多朋友和单位同事。有天大家逗笑,喘息间,一位同事突然很认真地咬住我耳朵:“你诗集中的那篇老鼠天堂真是太棒了”。噢,原来如此。我遂补上一句“其实,我们都是老鼠”。(2004年10月作)

21/212>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