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良心深处的对峙,厚重情思的内敛

发布: 2014-1-09 15:36 | 作者: 牛泽群



        ——读黑光2011自选50首

        诗人黑光与考古学者徐进是同一人,这个事实长久以来并不为人所知。因此,当“第五届珠江(国际)诗歌节”组委会宣布,“2010年度诗人奖”获得者是徐进时,诗人以外的与会者大都面面相觑,不知道徐进是谁。“徐进是陕西诗坛最低调的诗人。”著名诗人周公度介绍说。
        “我这辈子只参加过两次诗坛的活动。2000年一次,参加省作协组织的陕西诗歌研讨会;还有一次,就是今晚。”徐进告诉记者,虽然他的职业是考古,但他写诗已经有30多年,只是他一直觉得“物不能以类聚”,一个人要把诗写好,一定要孤独,并进行独立的思考。在徐进看来,一个几乎连私下聚会都不参加的诗人,当然是低调的。只是,低调是为了写出更好的诗歌。
        世界给我们展现了相矛盾的两面,一是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另一是所谓的同性相斥、所谓的“同行是冤家”。哪一面是真实的呢?都真实。这种矛盾就物来说,是造物主的“和而不同”;就人来说因为我们人类早就把自己严格区分于“物”,那种骄傲的心理不待协调已经一致:前者“使”,后者“使于”。我们多么骄傲,除了撑、烧,还把木头镂空,充为闲雅;我们把凶残的狼驯服成使唤的狗。区分之始,“物伤其类”,也再不适于人了。狼,饿死也不食同类。一切决斗的动物,败即止,决不杀。只有人类,是宇宙中唯一残害同类的唯一(自称)非“物”者。所以“人以群分”不过是相残的准备,稍略曲折的例子如独裁者治下越多越紧密越好(极致如脱北者竟至死罪),空旷草原上孤独的牧羊人无论做出的决定对错,也无论治下羊的多寡,都不会被顾名思义安以独裁者名。不曲折之例比比易援,都证明着矛盾是臃杂浮现物下张紧着的刚性拴索。人性中这丑陋的一面,并不只是人性之副,而主为善,才使得人类得以繁衍赓绵,不是,使人类存衍的主因是人这回再也无法独别于物性的人性中的:恶死贵生。人莫能外,爰有其类生生不息。
        所以“物不能以类聚”,作为谦辞使我惊讶,它分明是苞含着一个智者的睿达和透识的无情的批判语。这句话也不可能不与他的诗有关,我们应该能看到。《独处》:
        
        独处,是一盏灯与一支烟的纠结。
        灯下的憔悴族,属于灵长类的
        一支:人,你,或者我。
        
        憔悴而暗淡:一种被牵引的感觉。
        青烟弥漫:一种窒息和恍惚。
        急刹车:一粒无无的解药。
        
        无无而呜呜:歌,或者哭——
        虞姬的王走了,绝了东方以东;
        耶路撒冷陷落了,折了西方以西。
        
        诗篇和刀斧的嬉戏,煲出流金岁月;
        煲出鲁迅的烟斗,犹太人的哭墙;
        煲出无边的空旷,寂寥,和伤逝。
        
        “我倦矣”——四围之墙没有影子,
        但有胭脂,枕头,纸巾的殷殷守候;
        但见倦者当年,浅酌老酒,在灯下小憩。
        
        (作者注:“我倦矣”,语出蔡元培辞北大校长时的便条,开篇曰:“我倦矣!‘杀君马者道旁儿也’。‘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我欲小休矣”。)
        
        这是一首颇耐寻思、颇值发掘的佳作。《淮南子·道应训》:“予能无有矣,未能无无也。及其为无无,又何从至於此哉?” 高诱注:“言我能使形不可得,未能殊无形也。谭嗣同《仁学》二二:“无无,然后平等。”这是绝对意义上的平等,是清零后的太一水平面,是众生之源的本象,无疑是宗教元崇神性的境界,但对于诗人又在孤独深处有着熟悉的和并无解药的亲和力。《从旧梦里醒来》:
        
        从一个遗失时间的旧梦里醒来
        那个被阳光和海水浸淫
        的葡萄牙人——
        埃·德·安德拉德突然
        开口说话
        
        他说,他变成了晶体
        结晶在白色之上
        明净的光环
        层层叠叠
        一直铺到大海海底
        和寰宇深处
        
        他的话
        好像是对我说的
        我环顾周遭
        空无一人
        只有白色
        和白色上的白色
        
        《在夏天,想起了一些诗句和诗者》:“这是夏日:空气明亮,剔透,/我想起了“白色上的白色”;“再次想起‘白色上的白色’/在一本书里——安德莱德,/二十年前我们第一次相识”。如此地萦绕。安德拉德《白色上的白色》:“在你的深处/所有的音乐就是一只飞鸟”;
        
        在荒凉的墙壁上,在垂直
        荒凉的白色上,
        残留着一滴眼泪的痕迹,
        或者如此微小模糊的
        任何东西。
        手在大地上书写:
        没有其它的葬身之地,
        阳光
        一朵一朵地被刈割。
        
        在结尾:“有一天我将伸展四肢/躺在那棵无花果树下,很多年前/我看见它孤独地长大:/我们同属一个品种”。白色上的白色,与无无之境,存在着形之上的连通,都只隶属于孤独。我们无意顺着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说思致越高便越是孤独,但起码可以反向观察那些猫呼狗唤的自足者。孔子说:“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后儒却公然篡生出“君子慎独”猫狗现象学,以及“人莫我知,君子所耻”的圈栏标准。我们看到西方的和中国汉以前的思想家莫不孤独,孤独是独立的大于3/4的充要条件,已经典型到了美国西部片中孤独的牛仔,他们能被什么强加于身呢?只有死亡。而中国的武侠情结则永远是师承和帮系。我无法想象真正的思考者和追求者,能够怎样与不孤独相和谐的,正如我想象得到和谐社会,像挽救病人一样挽救孤独者,是在意图于什么。“一个人要把诗写好,一定要孤独,并进行独立的思考。”我敬佩这样的孤独者,这样的低调的诗人。事实上一首诗能读懂文本意义上的七八成就很成功了,而文本意义又与诗人心中起落的诗意有多少成的涵盖呢,所以诗决不是为了宣泄孤独,一定程度上只是为了自豪地展示孤独。杜甫的《月夜》美国汉学家限于形式只能译出八成的意思,已经打动了不少读者,如果杜甫再世,他一定毫不介意,他会认为中文注笺的自认为的十成,也不过七八成而已,如果他能用语言说清楚那十成,后人的理解反而必剩三成。黑光的《苏醒》“东来西去的风伯啊,你吹醒了/虫子们的食粮,也吹醒了/我心中的死者”。他心中的必定就不是你我心中的,每个人心中都有唯一的一份“死者名单”,就像有人说的一旦诗成,文本就不再独属于作者,它让我们欣赏作者的孤独的同时,也享受自己的那份孤独。

21/212>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