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江南旧闻录之点年财

发布: 2013-1-31 19:26 | 作者: 朱学东



        我小的时候,故乡的冬天很冷,晚上尤其难熬。
        不过,几乎每年的腊月廿四晚上,只要不下大雨,那是故乡的孩子们的狂欢之夜,开心得不得了。
        因为晚上可以去“点年财”。
        点年财,也叫点田财,放田火。就是跑到自家地里点火烧稻草,估计最初应是“点田柴”,谐音,讨口彩,就成了“点田财”了 。
        那个年代,每到腊月廿四那一天,村里小孩们白天就在交头接耳,叽叽喳喳地讨论,晚上一起去点年财的事了。
        待到傍晚,天慢慢暗下来时,我们几乎已经迫不及待,跃跃欲试了,他们催着家里的大人赶紧开饭。
        农村的晚饭本来就开的早,大人通常都会按照平素的习惯开饭,我们催急了,照例会招来暴脾气的家长的一顿臭骂。
        吃饭的时候,就像猴子屁股坐不住,我们三扒两扒着急忙慌地,拼命往嘴里扒拉饭菜,弄得饭桌上到处都是,我是长孙,带头不好,照例会挨奶奶敲脑袋一个“毛栗子”(手指卷曲击打),挨她骂:“急煞鬼投胎去啊?”
        我们也不还嘴,无论大人如何生气,只管狼吞虎咽。
        吃完,噌地站起来,挪开长凳,把碗筷往灶台上一撂,一抹嘴,一边催着未吃完的兄弟,一边回身跟大人说:“爸爸姆妈,我家去点年财,要拿几个稻草棵”。
        大人通常都会同意:“,拿几个就好了,弗要拿太多”。
        我们一边答应着,一边每人从灶窠膛堆放的稻草堆里抽出几个稻草棵来。
        按我故乡的习惯,稻草是一把把系好,一把稻草通常有成人的两个拇指和食指围成的圈那么大,然后捆成一捆的。几个稻草棵,其实就是几把。
        “我们把洋火也带走啦”,我们一边应承的时候,一边扭头朝饭桌那边喊了一嗓子。
        “省着点点,弗要全点光了。”大人交待着,洋火就是火柴,那个年代也很金贵。
        我们抱着稻草跑出大门的时候,奶奶会追到门口,喊一嗓子:“弗要到别人家地里点,要在自己家地里点,记得要念的话伐?带好你家弟弟。”
        “晓得牢哩,烦到则”。我们答应的时候,已经跑远了,我家的狗也跟着我们跑了。
        天才黑的时候,周围田野里便出现了一点点的火光,那是同样急不可耐的孩子们已经开始点火了。
        然后会越来越多,到处会有人点起火来,还会有人举着火把在路上跑。
        西风吹过,火星四散飘扬,黑暗的夜幕下,到处都闪耀着红红的火光,还有小孩们的欢叫声,念念有词的喊声,以及此起彼伏的狗叫声。
        冬天的时候,故乡的小麦还刚出地面,还没有拔节,不怕踩踏,故乡甚至还有踏麦让麦苗度过寒冬的风俗呢。所以,点年财时,可以任意在地里踩踏。
        我们到自家地里,哥仨围在一起,抖抖嗦嗦地掏出火柴,小弟弟先把稻草棵的草尖递了上来,火柴的火苗一接触干草尖,很快就燃着了,我和大弟弟也赶紧一人拿一个草棵,凑上去,点着,然后散开,举着火把在自家地里疯跑,一边跑一边晃着火把,任烟火四散,一边齐声喊:
        “年财年财我家来,我家田里长稻棵,他家田里结稗草;年财年财我家来,我家收收三担半,他家收收一碗半;年财年财我家来,我家天天吃汤团,他家天天吃糠团”。
        或者是“田公田母我家来。。。”
        今天我重新颂背小时候的歌谣时,不由得笑了起来,那个时候的歌谣里表达出来的,是那么的自私荒唐啊,竟然是盼着别人不好,只好自己家的。
        虽然愚昧荒唐,想来也是穷怕了的缘故吧。
        不过,那个时候家家户户的小孩,在那一天都在唱喊这词曲。
        江南乡下,人多地少,邻家之地都紧挨着,你这样唱,他家小孩也一样唱,甚至还隔着田埂摇着火把,对唱,比谁家的小孩唱的高,有劲。
        词虽有诅咒之意,表演的孩子还在却全无真正的诅咒之心,只是好玩。
        这不,一边在地里对攻的时候,一边还笑呢,第二天照样是好朋友。
        生产队的时候,通常稻草是由队里出,一捆捆地搬到地里,由队里年轻的小伙子带着孩子点年财玩,喊得词则略有不同,“我家”后面加了两个字:“队里”。
        生产队的时候点年财,最是过瘾。
        稻草多,反正是队里出的,草木成灰,也有肥田之功,扛几捆在地里随便点,所以不会被唤作败家子浪费。不像后来自家出稻草,穷怕了,不敢多让孩子烧。
        队里的地成片的,可以跑,可以上路上跑,不像分田之后,一块块全是不同人家的,只能在自家的小田里跑,怕跑出去把年财带到了别人家,心里总是有纠结。
        所以,生产队时点年财,可以疯跑疯玩。
        那个时候点年财,小孩们,无论男女,疯跑之后,排成一队,一人举着一把燃烧的稻草,一边喊着年财的词,一边在地里跑,远远看去,恰似火龙一般。
        不仅是我们,村村都一样,所以,腊月二十四的晚上,到处可见火龙在夜幕下奔腾,蔚为壮观。
        点年财时,乡下的孩子都知道,要避开村子树木。冬天干燥,小心火烛,本是家家户户管教孩子的重要内容,但只有点年财时,才会放纵孩子跑野地里去放火。
        不过,还是会提醒,要远离电线之类的东西。尤其火把烧到最后一截,拿不住了,通常会使劲往空中一扔,火花火星四溅,随风飘荡,容易碰着电线之类的。所以要格外小心。
        点完年财,许多孩子嗓子喊哑了,贴身的衣服也湿透了,但摸黑回家的路上,依旧兴奋不已。
        点年财田财这个传统由来已久,从哪儿传下的,我不知道,反正打我有记忆起就有,生产队的时候有,分田之后还存在了相当长时间。
        我后来读到南宋范成大诗《照田蚕行》,认为描写的应该就是今天我们说的“点年财”的场景,天蚕后来恐因方言之故,传成田柴,最后意会为“田财”“年财”:
        “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燃炬照南亩;
        近似云开森列星,远似风起飘流萤;
        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鸣稻堆小;
        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
        夜阑风焰西复东,此占最吉余难同;
        不惟桑贱谷芃芃,仍更苎麻无节菜无虫。”
        另外,南宋姜夔《除放自石湖归苕溪》中也有“桑间篝火却定蚕,风土相传我未谙”句。
        范成大和姜夔一前一后,所居之地,都在苏南浙北,离我故乡很近,诗中所述风物,亦当是我故乡习俗。
        可惜我不是乡俗研究者。
        范诗和姜诗中,讲田野点火,都是为除虫杀草、化草为肥、占岁祈年之用。
        我所经历的点年财,除草杀虫之用,已然不再,化草为肥,也是勉勉强强。
        占岁祈年之功,倒是真的有,不过,范诗中写的是“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夜阑风焰西复东,此占最吉余难同”,可丝毫没有像我们小时候所戏说的诅咒旁人之意。
        不过,于我的少年时代而言,这点年财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与占岁祈年、与诅咒他人全无丝毫关系,只是一个开心的放火游戏而已。
        不知道今天还有没有孩子晚上跑麦地里放火点年财了。我在乡下长大的侄女,恐怕也不知道点年财是什么风俗了,遑论我在北京生长的女儿。
        如今我已满头斑驳,但童年田间的欢笑场景,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那些田间的岁月,尤其点年财这些插曲,却给我们贫寒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至今依然念念难忘。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