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随笔九则

发布: 2011-4-21 20:10 | 作者: 楚雨



        一)
        最近手头正在阅读《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研究》。
        个人感觉,国人普遍缺乏幽默细胞。不知道是不是中国人的幽默细胞被扼杀了,还是我们这个民族天生缺乏幽默感。经常看到身边有不少人,生活严谨。他(她)们基本是一丝不苟,不苟言笑。即使是应有的礼节,所呈现的也是客客气气,令人怀疑它的真诚度。
        我的童年也是拘谨的。童年能记事刚好是文革之后,我看到每一张脸孔都是缺乏营养,服饰的色彩也单调。娱乐、艺术几乎是一片空白。世界是白纸,那个慢慢复苏的八十年代。我的小学生活基本也是空白的,贪婪地阅读父亲书橱里的书籍、杂志,我发现自己在八、九岁光景就提前进入一个纸上的成人世界。
        我几乎很少和同龄人沟通。虽然自己也和她们玩跳房子、过家家,但我内心的秘密几乎无法找到出口。父母忙着和比他们略大略小的朋友们经常在一起谈论,而我只有搬个小凳子在一边旁听的份儿。
        二)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画画,似乎比文学更晚些吧。应该是书上很多插画吸引了我,画完了贴在墙上,自然获得不少的赞誉声。内心的确蛮自豪。
        朗诵。绘画。文学。这些都是自然生发,当然和家庭氛围有很大的关系。但母亲是大户人家出来的,家教严谨,自然不许我们这样,那样。随口高声唱歌也会被她叱责。她希望我是规规矩矩的大家闺秀,至少要懂得礼节,不成为异类。
        那时母亲也年轻,二十来岁,她估计也没啥经验。很多人教育孩子应该是延续父辈的模式,所以大部分都守规矩。
        三)
        插了不少题外话,我发现自己骨子里头的东东也是被框住了,缺乏创造性,这是艺术的天敌。
        是不是我们天生匮乏创造力呢?我认为一定不是这样。
        所以我自己对于这方面的确也比较苦恼。这应该不仅仅是困扰我一个人的,我记得我身边画画的朋友,你让他画个什么,只要有模子可以仿造,他肯定可以画得惟妙惟肖,但脱开扶手,则可能成为折翅天使。这的确令人沮丧,知识的确无法取代想象力和创造力。
        久而久之,有些许创造力的几乎成为异端。
        特别是生活在小城,生活平缓、祥和。你很难看到有多少特别令人惊诧的事物。最简单的,别的地儿流行的歌曲,几年后才传到这里。这也是在没有网络信息时代的一个面貌。网络一来,就改变了这样的面貌。
        那些意气风发的少年,刚迈出学校大门,总不乏豪言壮语,几年之后就销声匿迹在工作和家庭生活的缝隙中。
        四)
        记得和泉州华侨大学一位教授在闲聊之中,他对整个美术教育不无担忧。最大的担忧当然是创造力的培养。
        说到创造力这个词,你恐怕耳朵要结茧了,但到底它是什么,其实还是云里雾里。因为这样说未免太宽泛,令人无法捕捉、无从下手。
        我还想说的一个词是观念。观念先行,它就像一个人的指路明灯,指向你在茫茫大海的航线。没有它,一定是盲目而行。
        这里我想提到的是我的油画老师。他的油画技巧和色彩感觉自然是没得说,但他经常告诉我们他是不读书,他完全是靠他的悟性和模仿能力,所以在大学里头也是佼佼者。毕业之后,他一边教书一边进行商业行为(画壁画挣钱)。有段时间我很是费解,他为什么放弃了艺术创作?记得他曾经苦笑着说,你以为艺术创作那么容易?之后是他的女儿也考上鲁迅美术学院。他告诉她,好好钻研文化,技法和文化并行,这样才可以走远。这大概也可以诠释他当初为什么会放弃艺术创作。
        五)
        自从选择美术专业以后,我几乎陷入一个黑洞。为什么这么说呢?是不是太夸张。
        其实也不是完全被隔离。估计当时是感觉自己选择了某个专业,以后就是深入去了解这个门类以及相关技法。年轻的时候做什么事都是凭一股冲劲,当然有例外的,极个别的一些人是有计划、有韧劲。回想自己在当时有点盲目,好像忽然误入原始森林般地失去方向感。
        单说学习书法之旅,就可以耗费你大部分的时间。从楷书、隶书、篆书、草书……小楷,单楷书一项就足够耗费几年时间,更别说方法、方向错误所导致的无用功。也难怪很多人习帖一辈子,永远都在楷书里头徘徊,因为他永远也不可能超越唐楷。之后他的儿子、他的孙子也陷入同样的泥沼。很少有人会去考虑,我该如何去突破,这似乎很有挑战性。唐楷基本已经把楷书的任务完成,你还可以做什么?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学习它,是可以写一手漂亮的楷书。
        这是不是很可悲的一件事。以此类推,学习国画、草书也一样存在这样的误区。写吧你就,把大把大把的时间花在它上面,这不是陷入黑洞吗?
        推开窗,让光线照进来,把黑暗驱赶。
        六)
        想当初王镛先生在今日美术馆主持的流行书法展,保守派们称流行书风为丑书。
        丑书,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贬低这些极富个性的现代书法作品。大抵是因为看惯了唐楷,大家都认为楷书就应该是这么写。你很难去推翻他脑子里固有的模式。那几乎成为衡量一幅楷书作品的标准。有这样的标准吗?谁来界定它?其实是长久以来的舆论导向和评论家形成一个不需挑明的审美标准。很多人也误以为自己可以接受任何新事物,其实不是这样。这些东西是根深蒂固,要看你是否有意识去克服它,或者是挑战某个固有模式,这需要勇气。大部分的人基本是按照某个预设的路线在行走,这样省心省事,又能保证为大众所接受。何苦吃力不讨好呢?
        任何新生事物都不是从一开始就被接受。比如梵高。
        当梵高在阿尔的麦田和向日葵地行走、作画时,他的画作并不为世人所接受。即使到今天,真正能读懂梵高的估计也不多,大家似乎更津津乐道的是他作品的拍卖价。巧得很,徐渭的书画也遭遇相同的命运。“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这一曲似乎道出了艺术曲高和寡的共同命运。  
        七)
        女性从事艺术很不容易。(当然这个竞争愈加激烈的现代生活男人们和女人们都很不容易。)我身边能坚持艺术创作的女性朋友不多,更不要提艺术造诣深厚。这其中的原因诸多,更惊人的发现,个别想在艺术上有成就的女性朋友有可能就得独身,以保证艺术生命的延续。这应该不是危言耸听,当然我是不赞成这样的做法。但想来也悲哀,那些艺术激情和灵性很容易就消解在紧张的工作和琐碎的家庭生活之中。这估计也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注释,如果能把两者都协调好的女子,一定令我特别钦佩。
        说实话我很羡慕那些不必上班可以自由安排时间的职业,这样的生活对艺术家来讲肯定最完美,它不需要浪费太多的时间,可以专心致志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舍不得放弃的东西,也许跳脱些,站在某个角度上思考,那些不舍的东西也是束缚我们的东西,它让飞翔的羽翼日益沉重。
        从这个角度来讲,伍尔夫的《一个人的房间》就特别有深意。写作的人一定要有这样的一个房间,它释放自己!它是自由的。个人的。隐秘的。灵魂在这里自由出入。
        八)
        我曾经在博客上传了一张徐渭书籍的照片,在上面写着【旧情人】。这说明我对徐的钦慕之情,但和徐这样的才情逼人的人生活在一起是需要勇气的。
        性情,性情一定是最重要的,彼此相濡以沫,这样的爱情是不是特别难遇到。比如,A碰上B,C碰上D。其实A的性情和D或者X最适合,B和C或者和Y才是最适合,不幸的的是,A和B、C和D他们还是邂逅了,因为柯尔蒙效应,他(她)们最终还是走在一起,成为貌合神离的伴侣。很多时候,命运强大到不可抗拒,它不是把最适合的安排给每个人,甚至另一方想离开都不被应允,因为家庭它还包含了其他很多东西。责任、面子以及其他一些无法述说的理由。
        而艺术家估计也认为一定要特立独行才可以让作品独特,反之也可能是无法把艺术和生活分开。我相信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痛苦的,他(她)们在生活中思考,在思考中创作。艺术就是生命,艺术是一切。这无可厚非。
        事实上爱情也需要学习,但爱情这门功课基本是空白的,完全凭每个人的运气去瞎碰,运气好的估计会这辈子就幸福,运气不好的它也将影响到其他各方面。婚姻和事业(很多人把前途、事业、工作都混淆在一起。)而艺术家在这方面更是十足的孩子气,也就是保持他的童真。
        在我看来,天才般的艺术家都是有欠缺的。但事实上天才极为稀罕,这个泛滥的时代大师的帽子随时都可能戴在某个人头上。
        九)
        从爱情这个话题再返回天才画家梵高。梵高无疑是非常懂爱的,但梵高却无法得到他的爱。
        一个落魄潦倒的人内心渴望爱神的降临,为了表达他的感情,甚至可以割下耳朵来示爱。另有说法是梵高的耳朵是因为他的挚友高更告诉他计划回巴黎,而且永远不再回阿尔勒。梵高对这一消息感到震惊难过,加之当时他深受疾病困扰,于是变得情绪激动,无法自已,和高更发生冲突被割下部分耳朵。这些争议不管如何都显示了人对于爱情或友情的渴望。
        现代人更多的是封闭了内心,竖起一面面无形的墙,用冷漠对抗冷漠,这无疑是最可怕。解读贝克特戏剧的密码其实也就是解读这个时代的特征。在他的作品《等待戈多》、《秃头歌女》以及尤涅斯库的《雅克或驯服》、《犀牛》等等无不是将人从环境中分离出来,成为“来历不明者”,他们对自己长久以来的乏味的等待、无聊地重复某个动作与场景也是整个荒谬时代的隐喻。这些人物没有国籍、职业、出生、教养的描述,因为这些已经不重要。他们来历不明,成为生生地从人群中剥离出来的抽象之人,与达利、毕加索画面上的符号相对等。再者这些人物是可以随机置换,他们似乎丧失了本我,或者借助别人的身份存在。既然是这样,也就不需要具体的、有个性的人存在。机器替代人而顺便把某种机械、冷漠的东西植入人的思维之中。工厂机械化的流水线操作也生生把人类的处境逼到某个尴尬的处境。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