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参加旧金山国际诗歌节

发布: 2009-9-17 22:17 | 作者: 翟永明



      7月22日,在被称作“全世界最寒冷的夏天”的时候,我再次回到离别几年的旧金山,参加第二届旧金山国际诗歌节。旧金山国际诗歌节两年一届,最初由旧金山 市的上一任“桂冠诗人”杰克·赫希曼倡议,并得到旧金山市政府和市公共图书馆等机构的支持。上届参加的中国诗人是北岛。76岁的赫希曼并不是我想像的“桂 冠诗人”的形象,我以为“桂冠诗人”必是西装革履,知识份子打扮。但杰克却是一副“老嬉皮”的形象,满头白发童心依旧。他说倡议设立旧金山国际诗歌节,初 衷之一是传达“通过诗歌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念。因为旧金山是个充满传统诗意和文化多元的国际化城市,这里,曾是“垮掉的一代”作家和诗人以及先锋艺 术家的大本营。
       
       23日傍晚,开幕式在旧金山市的“杰克·凯鲁亚克小巷”举行。“杰克·凯鲁亚克小巷” 以美国“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命名,右边是“城市之光”书店,这是一个闻名世界的诗歌书店,五六十年代的许多重要文学活动都在这里发生。左 边则是同样著名的维苏威酒吧,这里就是凯鲁亚克等“垮掉的一代”作家和诗人曾经活跃过的旧金山北滩地区。这条不足20米长的窄窄小巷是旧金山的文化地标, 地面铺上不少刻着诗文的方石,当然有着凯鲁亚克小说《在路上》中的段落,也有中英文对照的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名言。
      
       今夜,来自20多个国家的数十名诗人以及当地数百名诗歌爱好者,把这条著名的小巷挤得满满的。维苏威酒吧的二楼窗口上,不少的人伸出头来,好象包厢,是俯看开幕式的最好位置。杰克一一地介绍来自不同国家的诗人,接着是诗歌朗诵和爵士乐演奏,开幕式欢乐和别开生面。
      
       在为期4天的本届诗歌节期间,各国诗人将在旧金山市多家图书馆和其他一些场所举办诗歌朗诵会等活动。第二天,我们参加了在旧金山文化艺术宫的朗诵会。旧金 山文化艺术宫也是个地标性建筑,它是一个颇具古典气质的建筑物,里面有一个非常正规的演出剧场。当天晚上有五、六百名观众到场,这个数字也相当让我惊讶。 因为诗歌现在在任何地方都是一个边缘性的艺术形式,有那么多人还会聚在一起聆听诗歌,在中国好象不太可能。剧场的声音效果非常好,使得朗诵会和演出会一样 精彩和令人难忘。五、六百名观众的鸦雀无声,每个人朗诵完毕后的掌声雷动,也留给我很深的印象。
      
       第二天,在旧金山市里士满图书馆,我与来自俄罗斯和越南的两位诗人联合举行了另一场诗歌朗诵会。我朗读了自己的十余首作品,它们全部由美国女诗人徐贞敏翻 译成英文,并由她亲自现场朗诵。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在我之后朗诵的越南诗人,他开玩笑说剽窃了我的很多想法。事后我才知道,他在越南河内也有一家著名的酒 吧,也是当地艺术家作家的聚集地。而且,据徐贞敏说:他的诗与我的诗有某些接近之处。当然,与我不同的是,他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显然已在美国居住了多年。 好玩的是他用越南语朗诵时,他的翻译却是一口怪腔怪调的英语,比他差多了。
      
       在文化艺术宫的的朗诵会结束后,所有的诗人都到一家泰国餐馆吃饭。席间诗人们推杯送盏,十分快活,像一个共产国际的大家庭一样。酒至三巡,“桂冠诗人”杰 克带头唱起歌来,别的人齐声合上,他们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再次让我惊讶的是:这都是些我在白夜耳熟能详的歌,白夜的朋友们也是这样,喝到微醺时,就开始唱 这些苏联革命歌曲,俄罗斯民歌。当然,必定还有南斯拉夫电影《桥》中最著名的“呵朋友再见!”,我发现在座的诗人几乎每个人都会唱这首歌。真是共产国际的 通行证。让我想起在印度的某个晚上,北岛也与杰克一样,喝到微醺时,开始一首接一首的唱上面提到的那些歌。在座的大陆诗人们也齐声合唱。而来自香港和印度 的诗人则大眼瞪小眼,完全不知其中含义。
      
       杰克先生很快就喝得有了醉意。他走过来一边与我碰杯一边说:他很高兴今年能邀请到来自中国大陆的诗人参加诗歌节。我想对于他和来自其他国家的诗人而言,中 国大陆的文学形态一定是他们非常陌生的,而现在随着中国的开放和经济上的引人瞩目,中国的文学现状,也成为他们很想了解的事情。杰克后来对记者说:中国拥 有非同寻常的文化,中国诗人的参与让诗歌节更具代表性。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就曾出版大量美国当代诗歌选集。我的书架上至今保留着第一本《美国当代诗选》,正是通过这本书,我才知道了许多与我们同时代的美 国诗人以及他们的作品。但长期以来,美国诗歌界对中国诗歌的了解仅限于李白、杜甫等古代诗人,中国古代诗人的作品对他们的影响巨大,从庞德到美国诗人,尤 其是美国西海岸的当代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推崇备至。曾经前来成都参加那次失败的成都诗歌节的美国诗人温伯格,就曾出版过一本《解读王维的十三种方式》, 分析翻译成英文的一首王维诗作的十三个版本,此书影响颇大。但是,对中国当代甚至现代诗人,他们所知甚少。并且,充满偏见。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西方人开 始将关注的眼光投向中国,除了关注中国的商业、经济和政治之外,也希望从文化这个角度更深入了解中国。因此,美国诗歌界对中国当代诗歌越来越感兴趣,中国 当代诗人和美国当代诗人已开始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电影和视觉艺术不同的是,诗歌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艺术形式,往往需要借助翻译才能为不同文化的人们所理 解。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当代诗歌交流增多,是两国文化交往进入较深层次的一种反映。
      
       2009.8.9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