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告别博客

发布: 2009-6-19 07:50 | 作者: 唐逸



       我没有浏览网络的习惯。好心的年轻朋友替我开设博客,甚至替我管理(输入我的旧文章),用不着我去看,我只是偶尔输入一两篇短文而已。但我终觉这种形式并 不适合我,因为字数有限制,读者要求“好玩”,而我只会讨论“费脑子”的“严肃问题”。比如近来有两件事引发我的点滴“严肃思考”。其一,偶尔在电视上看 到美国华裔花样滑冰女冠军作为美国文化大使接受采访,她的谈话和思维与同龄中国女子颇不同。例如她谈到希望与中国年轻人交流关于勤奋、自律、责任这些普适 的价值。恕我孤陋寡闻,我确实没听到这类话从二十岁的中国人口中说出过。其二,我侄女将一个二十多岁的英国女子的汉语博客文章寄给我看,她的词汇虽有限, 但用词之允恰,行文之自如,思维之独立,幽默之得体,也与中国年轻人不同。恕我孤陋寡闻(又是孤陋寡闻!),我也确实没见过二十岁的中国人写出过如此既富 常识又不跟潮,通过自学和自省,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找到北”的文章。
       
       这两件事对于我来说都是值得自省,甚至引起危机感的,因为使我看出,当我们的教育正在复制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制度不断复制“国情”和“特色”的时候, 人家的年轻人却在另一种教育环境中成长了。那个环境并不完美,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情,有贫富悬殊,甚至有“霸权”,但教育不是控制在权威或商业手里,教书和 上学不被当作谋财之道,知识不受监查和删改,言论和媒体不受遏制等等。学校的训练颇严格而遵守合乎逻辑的方法,目的在于养成独立自学和有效思维的能力。这 样出来的人,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不会按照社会在他/她脑子里设定的思维定势去跟从,而是有着观察现象的眼睛,发现问题和矛盾的头脑,必备的历史和科学知 识,厘清概念的逻辑技术,清晰思维和表达的语言能力,对人性根本价值的尊重因而有豁达的胸襟,等等。
      
       当然,如此概括难免失之类型化,实际上人有种种差别,不可一概而论。但总的来说,两种教育体制造就出来的人有明显的类型差别,大概难以否认吧。从小地方也 能看出教育结果的差异。有人问这位英国女士何以汉语学得这么好。她的回答也很简单:无非是多看多听,把不懂的词语记下来,每天背熟二十来个生词。这个回答 确实很简单,没有什么奥妙。然而这里面却蕴涵真理,值得深思。第一,每天坚持背熟二十来个生词,这需要坚强的毅力和严肃认真的精神。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我 坚持过几天?我为什么没有这种毅力和认真的精神?我的汉语不通,英语也学不好,为什么?第二,多看多听,这蕴涵主动追求知识的精神,也是学语言的最佳方 法。如果不是充满好奇心和渴求知识,只为“应试”“挣钱”“升级”,会这么主动张大眼睛去看、伸直耳朵去听吗?而且,由于语言是人类意识的形式,沉浸在外 语的流动中(也就是沉浸在另一种意识形式的流动中)实在是最佳的学习方法。只有通过经常的看和听,使你的意识叠合于另一种流动形式和节律,才能真正掌握那 种语言。总之,一位十几岁的英国人在英国学校学习几年汉语(而不是受惠于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就能不仅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能比受过“高等教育 ”的中国人写出更清新畅达、善于思索、曲尽其意的汉语文章,难道不令我们深思么?如果连深思也不能,那就更应自问:是什么教育使我失去有效思维能力的?失 去求知的好奇心和热情的?难道我们只会像电视上那样跟在“名人”脚跟后面傻笑傻玩儿吗?教育低智化是一个必须直面迎对的严肃问题,绝不是拍案而起痛骂别人 就可以遮掩过去的。
      
       “要知道,一旦外国人学会了汉语,那汉语就不再属于中国人了。”恐怕是的,因为在这个国度里,已经没有多少人为汉语付出深深的爱,心慕而手追之了。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