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上山的路】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7-2-07 15:59 来源: 今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年初一,上午登山,上寺庙(千佛寺)去。人山人海,与小蕤从正面上山。

      从山脚至山顶,一路拥挤,其中至千佛寺一段及寺内各处,人特多。大雄宝殿上,上次遇见的那位无名大师正忙碌着,殿外烧香、蜡的人太多,寺里安排了专人负责成捆、成堆地处理,香烟缭绕,弥漫着一种要熏干自身欲望的浓重味道,眼都快睁不开了。

      带小蕤来上庙,想让她感受一下传统文化,同时放松紧张学习中绷得直直的神经,在一种宗教的庄严、肃穆、虔诚中能感受事物内部的安宁,或许着正是她所需要的。在一切都物质化的今天,能保存内心的一份超越于世间纷繁的智慧、腹有诗书的娴静和淡泊名利的从容。小蕤拜了文殊即出。

      转而去了右侧的览胜轩,与大雄宝殿一样供的也是释迦牟尼佛,左右两侧为大迦叶和阿难。此处因地势较偏,游人较少。小蕤拜了佛,我们一道转了旁边的转经筒,小蕤对转经筒很感兴趣,问了一些相关的问题,遂将了解的告之。

      然后,去钟楼看“千佛秘景”(我无意中拍到的钟楼的飞檐,非常像一个观音像,后将照片加洗出来送到大雄宝殿和观音殿各一张,放在供案上。大殿的一僧说,这简直就是“千佛秘景”,我疑心她说的是“千佛秘境”)。感觉有些不可思议,在我的看见之外,飞檐依然存在;在我的看见之内,菩萨像也在。

      去观音殿,所送的“千佛秘景”菩萨照片不见了,相关人员不以为然,说送来的佛菩萨雕像、照片多得是。他们真理解这种意义吗?亦或他们已然在意义之上也未可知。其实,见与不见尽皆是缘。心里有佛菩萨则见,心里无佛菩萨则不见。见,不足喜;不见,亦不足悲。是啊!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事实上,从上次观音殿尼师的态度看,被拿掉是必然的(开始放在观音菩萨像前的香案上,后被移到像后的一台上,现连台上也不放了)。我送去该照片别无他意,原想能起到一点什么积极宣传作用,感觉此观音特有缘的。有时想想,也确如上次主殿的无名大师所说:读佛典得有悟性,有悟性,虽读一本有如何?也可明了;悟性差,虽朝夕读,念一辈子亦不得开悟。嗯!似乎少了些因缘作用。

      为什么大殿香案能放呢?谁知道呢?宗教形式意义之上到底是什么?比如佛教,那些奥义幽深的大乘经典在通俗的形式意义中体现出来了吗?大悲咒中,菩萨头疼欲裂的隐喻指向何处?或许,每种形式都有其对应的秘意。形式的不同如雕像的多余部分,各各有其有缘者前来凿掉、识别。正如我在钟楼飞檐翘角上“看见”佛菩萨像一样。

      每读一段经文,深感佛之智慧深广无边,而我们为什么总在形式的羁绊之下?人世间几多迷惘、几多不悟?香烟缭绕中,延续着佛的沉默。

      再次经过观音殿时,香客太多,和小蕤站在门外礼拜而去。下山似乎更困难,想到“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我复无言,遂与小蕤从后山下山。

      注:2017.2.4

[ 本帖最后由 无数山楼 于 2017-2-7 19:49 编辑 ]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