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叙事伤感】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6-11-09 16:01 来源: 今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傍晚时分,一阵莫名的忧伤向我袭来,如风轻述着,那样伤感。一时恍惚,走进黄昏铺垫的气氛的低矮里,黑色将我的想象空间压缩、再压缩。我不能在这样的气氛中顺利地展开自己的翅膀,我走在黑色涂抹的旧时光里。

      用“听见”、“看见”等词语都无所谓,我在一片空旷里漫游着,我在“听见”、“看见”等词语指向的源头走着。与身俱来的影事虚无不断加重,浓浓的,以黑夜为参照。它出现时,无形中有谁擦掉故事背景修饰,故事的叙述开始了。这种隐去背景的叙述较之背景烘托下完成的内容展现更加贴近故事,而不至让背景将我们带离故事现场,或让我们听者也成故事背景的媚俗之物,肤浅地掏出一大把廉价的通俗鸦噪,应声夜色的冷。

      我们说出的总是我们内心的,即便使用复杂手段进行转移,也无法实现彻底去除我们给出的话语中的“我”及“我的感受”。看,抒情夹杂在叙述中,通过音调高低、语气变化,配以叙事者的表情等。在一个文本中这些叙事者的赋予能避免吗?在同一件事物、同一个场景、同一个事实的描述过程里,词语、句式习惯性地带出叙事者本身的存在及其企图隐藏的情感。我希望在自己的表达里去掉“我”,这是一件多么令人伤感的事。可现实中,我们不就常常这么做吗?我叙述给你的故事像一面镜子,反之亦然,作为听者,我们内心的故事被照见、洞悉,彼此对着虚像交换悲伤。

      生活中,我们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又以一个最认真、最虔诚的倾听角色继续加工故事,并将他者的经历、情节、内容纳入到自己的故事中来,构成新的版本。好吧!我们的叙事里注定有相互慰藉的感伤,情节那么雷同,以致叙事者在叙述过程中,可以轻易地修改情节以达到将自己的故事还给听者,这就是那种以为自己能完全回避“我”的出现的叙事。

      每天,我们都在内心对着自己叙事伤感。当然,有时我们也转换情感基调,以一个人的欢声笑语对抗时光的黑白。而我们给出的镜子的同时也同样照见我们自身的丑陋、可笑,因为镜子未能企及我内心深处的感伤,一个人内心的感伤不是可以简简单单转移的。看看吧!花儿落了,果子熟了。

      我们走在故事难以叙述的内容中,我不能说出什么,我也无法说出什么。

      注:2016.11.9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