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反思作为一件废品的我】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6-5-05 21:38 来源: 今天

————————————————————————————————————————————

    我是一件废品。尽管,我曾认为自己是一件合格产品、甚至是优质产品,因为我评估了一下自身具备的品质数据完全超出法定产品质量标准里列出的优质产品指标。当然,你也可以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件废品缺乏反思意识的现实体现罢了,恰恰证明了废品之为废品。好像有道理,也指出我此刻是废品这个事实,就以一件废品来反思一下摆在面前的我吧!

    这么多年来,到底是什么使我形成这般一件废品的形态呢?从小到大一直按照国标的相关规范学习、生活、成长,可谓标准模板,一步一个脚印都在相关的标准内,有足够的数据支撑。我曾清楚记得,小时候的每个微笑、每次联想、每个比喻、每个梦想等都与我的同龄人一样雷同、整齐,就像大家一起作弊、抄袭了标准答案似的。而在标准答案中一路走来的我如今却犯困了,这个工厂是怎么回事?完全按工艺标准、作业流程、操作步骤生产出来的我报废成为一件典型的废品。那些与我一样按标准产出的,有的却成了合格产品、优质产品,我简直有点妒忌、抱怨、失望了。

    然而,我还得反省反省,为什么严格遵照规范产出的我却变成了废品。生产过程中究竟哪个环节出了纰漏?

    走入工厂,我问自己:为什么要设置工厂?工厂属于谁?工厂的作用是什么?
    前一个问的通常回复是:为了让我们避免成为没有经过加工、改造、修枝或生产的品质低劣的原料而建起工厂,并且为我们产品规划了一个远大得不能再远大、崇高得不能再崇高的理想。这么说一切都是为了我和像我一样的人,规划者太高尚了,真的。但是,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都不可避免地在行为中隐藏着包含自我在内的必然目的,没有可以绝对排除掉规划者自我的行为,因为设置工厂这一行为即彰显了规划者的存在。且行为的实施不是为了让规划者的存在变得无意义、受到威胁,相反,这种设置工厂的行为隐含了使得规划者的存在变得更加安全、合理、舒适、有意义的目的,而非给予我们产品的解释,解释无非让我们相信:我们必须经过加工,成为产品的唯一途径是走进规划者的工厂,进入工厂是一种我们自身选择的必然,是合理的、有益的。
    第二个问的答案:我们大家都是工厂的所有者。规划者无私地设计了一个大家共有的工厂,每件产品都可以成为工厂所有者的工厂,可谓人人有份,多么奇妙的工厂、多么平等的股份制啊!我们产品是工厂的所有者?听起来多么滑稽可笑。我们具有工厂规划的规划权、规则的制定权、产品的研发权吗?我们参与工厂的管理中、拥有规划者一样的权益?说我们产品是工厂的所有者到底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我们作为可能成为一件产品的材料参与到工厂对我们的加工、制造中去,其实我们也别无选择,我们拥有被切割、修正等加工的权利。换个说法,没有我们这些产品何来工厂呢?嗯!一下子找到拥有工厂的感觉。可是我这个具体的个体的废品是否属于工厂所有者之列呢?可想而知。
    后一个问的答案:工厂的作用是为成批量生产满足规划者愿望的产品的装置、系统,这也就说清了为什么从工厂出来的我们有着某些相同、相近似的特征。作为废品的我或许正是不满足规划者愿望的产品的特征、属性等而成为报废吧!有一种可能,我是因为经过这个特殊的工厂而成为废品的。即:我是该厂生产的废品、我是规划者愿望之外的废品。批量的合格产品也是相对该厂的规划者而言的合格产品。我这样的废品越来越多时,批量生产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翻开规范、标准,一遍一遍认真阅读,有问题吗?感觉里面包括此刻阅读的我和我一样的人们的所有的差异、不同都在无声无息中消失,我们身上所有的尖锐都被机器削去。于是,我想:这规范标准具有广泛性意义吗?标准的制定者是否也在规范、标准所显示的尺度范围之内呢?这些标准天然地合理吗?我们对这些规范、标准必须服从吗?
    任何一个命题都有其特定的指向,任何一个指令都有其对应的对象,一个命题、一条指令的广泛性意义在于它在同类情况下类推的普适性,同时能清晰完整地将设计者自身的想法表达、呈现。一个好的规范、标准也是这样,在结构上包含了自我的约束、更新、普适性,而将自我隐藏的规范、标准则将设计者真实目的一并遮盖起来(换个思路,世界没有可以完全遮掩的目的,因为结果会把事实导向设计者原初的想法),它有一个基本特性:这些规范、标准形式上普适,而实际上把约束、限制指向他人(像我一样被加工的人),把规范、标准之上的自由及大众对规范、标准的执行带来的利益留给自己。
    比如:我们眼前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工厂规范、标准就很奇葩。在语言修饰上,规范、标准通常采用“只有”、“唯一”等极端主义色彩的词语,看起来很有气势,无条件把我们带入到僵化的思维惯例中,天然合理地把设计者自己置于主导地位(即超越于规范、标准之上的自由、利益的位置),而我们却一无所知。但是有意还、无意间,都不可避免地在规范、标准及其执行行为中把设计者真实想法及规范、标准必然指向的目的流露,何况那些赤裸裸的语言组成的东西。
    工厂规范、标准只是按照工厂所有者(亦即设计者、规划者)的愿望编写的、符合工厂所有者利益的游戏规则而已。居于工厂顶端的人,他们不是来接受自己成为产品过程的,不在规范、标准所显示的尺度范围之内。设计者的一切活动都指向为极端主义的狭隘教义(所谓规范、标准更像是一种极端愚昧的教义),将人们言行、思想、财富、生命等纳入到一种崇高形式下的少数享有的规范、标准中。合理只是合于设计者的理罢了。
    我作为一件废品不合于工厂规范、标准,而“我”还少吗?即便是那些符合规范、标准的合格产品、优质产品也必然地从属于设计者,而不属于自己。这是由规范、标准自身属性和设计者的人性虚伪决定的。换句话说,我对此规范、标准的怀疑注定导致我将成为废品。

    或许,你会说:为什么有人会成为合格品、优质品,而我却注定成为废品呢?是啊!为什么呢?为什么会有他者成为合格品、优质品?成为我们面向的市场的合格品、优质品?哦!我忘了说明:是否是合格品除了工厂生产及其规范、标准外,还有筛选我们的市场因素。说市场,其实本质上讲它和工厂是一体化的,不过是工厂的一道延续工序而已,它的规范、标准同样以满足于设计者(工厂和市场的所有者为同一团队)要求出发的。因此,对产品的定性在市场中完成最后一道程序,除非变异或特殊情况,其实在工厂已完成对产品品质的评定。由此说来,我的现在的废品之态早已铸成。

    然而,我和成功成为合格产品的他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差别呢?他者的成为合格的存在怎样必然地影响到我呢?你也可以用习惯性的说法: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啊!这么说来,我的淘汰关联于他者的是我与他者之间的直接二重竞争,从工厂到市场,貌似公正。合格产品到底有甚将我淘汰的理由?准备拿出手中的检测数据时,我突然明白过来,作为被评者并无裁决权,我提供的数据不能作为设计者判定的依据,我距工厂、市场的规范、标准越远,则意味我成为废品的可能性越大,但却又表明被加工、修改得程度更低。为此,作为一件废品我是该感到庆幸还是遗憾呢?变换一下角度,要成为合格品则被符合规范、标准的改变越多,这也暗示存在一种可能,自我异化度越高。
    在这个所有权实际上仅仅属于设计者(又名规划者)的工厂、市场一体化环境里,设计者自身的贪婪、冷漠和自私产生规则的狭隘、专制,这极其狭义的规则造就产品的封闭、变形和内在的残缺。我们说,狭隘、专制的工厂生产出合格的工业产品的同时,又产出精神畸形、人格荒谬的产品,符合于专制环境的即是合格品,反之则为废品。哦!我这个废品真是太幸运了,较之合格品为适合的设计者而放弃自我的异变的悲哀。好吧!我这样想有点“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的妒忌心理,好像是我/我们废品的专利吧!你得允许我/我们废品身上残存的“我”提一点抗议哦!说不定可以藉此满足合格品幸福的虚无感,减轻他们的灵魂的创伤。

    说反省,我却把自己该问题放在最后,像在可耻地逃避自身的问题,是在为所面临的事实作一番狡辩,要不就为此存在找一个否定意义上的解。我身上有哪些可能存在的、能引起我成为废品的因素呢?沿着以上行文的思路,嗯!有点找客观原因的阴暗心理,而且有怀疑论者的倾向,以“废品”思维去探索一切既在的合理性。
    行!我反思自己得了。也许是我自身的适应性太差吧?写到这儿,“适应”一词让我想起一句经典的“不是让规则来适应你,而是你去改变来适应规则”,将这话中的“规则”用其它词语替换出来,句子变成“不是让××来适应你,而是你去改变来适应××”普遍句式。这话里包含的实用性显示出来,即:为了达到成为工厂、市场的合格品、优质品的目的,我们可以选择没有限制条件的方式去适应规范、标准,从而实现目的。这话也隐含着对目的、规则、规则制定者的天然的认同,说轻一点,被迫认同,因为我们不具备规则的制定权。可是,我这个废品却不愿放弃“适应”作为一个判断应有的条件,也可以说,我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适应性差的表现,我也不愿陷入目的潜在的圈套、陷阱中。不过,我得感谢上面这个特殊结构的句式为我提供的思考。
    即使采取了上述句子行为方式而成为合格品、优质品,但是否想过?躲在工厂、市场、规范、标准背后的设计者,也可能是上面句式的设计者,它符合于规划者的设计理念。看!我怀疑论者丑陋面目又露出了,但似乎真的找到一点点“废品之为废品”的籍口。

    经过这般分析、反省,我再也不会认为我具备成为一件合格产品、甚至是优质产品的品质,我再也不会相信并把国标当作参照指标来指导前行的路,我也乐意接受“我是一件废品”这个事实。因为我更渴望保持一个人自我的完整和灵魂的纯粹,那使我越过生命的简单存在去发现更广阔的精神世界。

    注:2016.5.4 今天我似乎应该写点什么。

最新回复

泸州曾一 at 2016-5-26 16:45:00
关于我是谁的一个独立而深入的思考!

世俗领域中的废品次品,也许可能是艺术领域中的正品极品,如梵高,卡夫卡等人.当然,将鲜活的个人视为产品这个比喻也只是一个冷漠的比喻.
无数山楼 at 2016-5-27 11:38:56
谢谢曾一的关注!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