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何处开封(游记)

秋子 发表于: 2008-6-11 19:38 来源: 今天

何处开封


                                                               ——选自《一个人和一座城市》


从黄记包子铺出来,烈日当空,明晃晃的光照下,整个汴梁城都在发酵,虽然是初入城,但并不现代的现代气息已经让我窒息。


品尝黄记小笼包是开封行第一站。从郑州驱车一路过来,宽敞的柏油路,翠绿的村庄农田,碧蓝的天空让整个身心都舒畅,而进入开封后,同走在中国任何一处县级小城无二别,不免感到失落。也许开封已经化开散落到城池各处,一个过客又怎能一口将一座古城吃掉?


进入城的实体,街道渐窄,行人、车辆有些杂乱。开车的朋友说,开封这座城并不规整,棋局般的制式,遗留着皇朝的风范,但又与一座追求现代化发展的城市不相符称。到著名的第一楼门前时,车随着流并未停下来,我从车窗往外打量,仿古的建筑,浓重的暗色很有韵味,听说也是分层,大摆桌席,呈现过去馆子的格局,其嘈杂也是一大特色。第一楼主要卖的是品牌,进出皆是慕名而来的外地人,开封当地人,则多去分店,黄记包子铺为多,刚才我们去的就是其中比较大的一家。黄记和第一楼的微妙故事也同开封众多故事一样被百姓津津乐道,因是经济利益纠葛在此不赘述。而两店小笼包内容都是一样的,是一脉相传,其包子形状到吃法都颇有特点,一位开封当地的朋友介绍说:落座像菊花,夹起像灯笼,咬一小口叫开门,先闻香再喝汤,最后再吃包。这是针对传统的灌汤包来说的,现在包子的类别已经增加许多。


街道进入居民区,拥挤的感觉,混着刚想起小笼包的油腻,有点反胃。这是一条“品牌”路,不高的沿街楼房都被各种品牌占满,与这些品牌在大城市张扬气派不同,到了这里都得遵循开封的规矩,裹紧衣裳,缩小了身子,每个店分一个门头合衣而落,从并不奢侈的品牌街也能窥视出大品牌对古城的钟爱,但从窄小的门头、稀落的人群可以看出,当地并没有给它们什么特殊的照顾。也许它们也同我一样失意,在等待着开封昨日辉煌的重现,而开封在何处呢?


木村好夫的木吉他忧郁而又神秘,带我们穿行一座名义上的古城,去寻找它的真谛,有种寻根探底的好奇,也有不知身在何处的飘飘感,只觉,窗外人流都在慢镜头回放,车在踟蹰,人在不知所措的回忆。这是大相国寺?呼延庆寻包公打擂台的石狮?美小姐卢凤英大战欧阳子英的场地?那条穆桂英和杨文广护送呼延庆出城的狭长胡同?杨波府的烧火丫头?车在穿行,人在流走,乐声惆怅而隐蔽。


听朋友们谈论,开封经济发展缓慢,工业外移,农业发展不起来,外资不愿意进来,明明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却怎么也利用不起来。开封的经济是一个非常尴尬的课题。开封旅游之所以兴旺不起,一个原因是开封发展到现在已变成一个梦仅存在于游客的想象中,凡是来开封的人,想必都深谙开封书写华夏奇侠风流的传奇故事,和它“七朝都会”的人文思想,和那一串大梁、汴梁、东京、汴京的名称变迁,人人都是带着一个武侠的开封、历史的开封、人文的开封、古色古香的开封而来,但实际上呢?人们意识里的开封已被黄河淤泥一层层的完好无损的置于现代开封城下数层。


开封人祖祖辈辈流传着这样的话: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和“开封城摞城,龙亭宫摞宫,潘杨湖底深藏几座宫”。在《北京日报》2002.2.8期刊上登载一则新闻称:考古证实在古都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除最底层的魏大梁城未能发现外,其余已发现的5座城池基本处在同一区域,其南北中轴线居然没有丝毫变动。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开封城,最下面的则是唐代中原重镇汴州城,其中城市规模最为庞大的,是一千年前“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国际大都会北宋国都东京城。

天哪!每一个对开封充满感情的人在看到这个消息时相信都会大吃一惊。造成现在开封尴尬局面的原因,还是得益于地处黄河之滨的优越地理位置,专家认为,开封“城摞城”奇观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黄河的泛滥。自金代黄河向南大改道以后的1000多年间,黄河决口300多次,其中大水进城7次。加上风、沙、兵火侵扰,开封从国都衰落到省城,进而成为一个地区性城市。到此,我不禁对这些表面无所事事、保守的古皇城人们充满敬意。谁能体会他们一次次背井离乡的辛苦,谁能体会他们从皇城子民转变为边缘小民的凄凉,谁能感受到一次次重建家园的豪丈?到此,也能体会到现在开封百姓脸上洋溢出的自我满足感,和豁达与世无争的平凡感,这种表情和感受只有那种在经历过大风大浪后的人才能做出的表现,开封也许累了,那沉睡在地下的6做古城,那在开封随处一站都可能地下是当年金戈铁马古战场和金碧辉煌古殿的波澜不惊,都已经懒于诉说,在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下求经济大发展可想而知是怎样一种状态?


传说,因地上重建不得游客喜欢,外资也不愿进来,开封政府已经决定要开挖地下古城。当朋友介绍这一消息时,我心充满心疼和罪恶感。桃花源的覆灭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人的幸福指数是不一样的,如果人感到自我满足,而又没有妨碍大局又何苦要去惊动沉睡的历史?任何觉醒和发展都需要过程,如果要强行拔苗助长,势必会带来连环的负面反应。我不晓得重开地下古城会不会对黄河的地下层有破坏,会不会再导致塌陷和决堤。


开封从建城到现在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郑庄公(前743一前701)为向中原拓展,在今城南未仙镇附近古城村构筑城邑、取名启封(汉初因避文帝刘启讳、改为开封)。此为开封故城。一座历经无数繁华落寞而又选择一层层覆盖的城池一定有它存亡的自然之道,从中人们该醒悟的并没有悟到,而是不依不饶的要去重建和重现,假使将6城重新置于面前,只是给游人多了一个真实凭吊的场所,人们的思想会有所醒悟吗?开封,同中国大多数遗迹、景观一样,都只是在感官和形式上下功夫,而没有针对性的挖掘深度,找到和游客的精神共鸣之处。拿埋于地下的城池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亮点,黄河的变道、城池的风水建设、历史的选择、人们的精神力量等等,为什么不用科技手段重现?建成博物馆或者模拟电子城池?那么多的经典故事,历史人文,为何都要千篇一律的去复古?去模拟?为什么不能用心灵重塑?拷问当前,我们的每次行为都要向历史负责,尘埃落定的东西我们最好选择顺其自然!


现如今开封比较气派的包公祠是近几年刚修建的。车行至一路的尽头,眼前豁然开朗,远远就望见包公湖明亮亮的水,在高大的包公祠后墙停车,刚推门而下,一个40左右身强力壮的中年男人便上来说,进祠免停车费。我对这一说法感到疑惑。沿城外墙往前门走,贴近城墙时突感四处白烟。快到前门,又有一个壮年汉子骑三轮车飞快赶至,再次询问进祠否?热辣辣的午后斜阳,汉子精瘦且黑,朋友愤愤说,身强力壮不知道找点正经事情做。我心下一惊,难道我的推断错了?开封经济要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是要提高的,但如果单纯利用,单纯经济,离开了“爱”,不知道行为的原出发点,失去了根本,到最后还是要败!从这样拉票进入的情形看,进祠观看的人并不多,来者多是在门口逗留就离去。


据资料显示,开封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有铁塔、相国寺、禹王台、龙亭、延庆观、山陕甘会馆、岳飞庙、镇河铁犀、古城墙等,而当地的朋友说,真正历史遗留就铁塔和龙亭,而龙亭也是后重修,龙亭公园前面的潘、杨二湖下面还埋藏有三府一城。近几年来,开封又先后新建了天波杨府、宋都御街、包公祠、翰园碑林等新的旅游景点,还有正在建造中耗资巨大、规模宏伟的清明上河图水系工程。开封这些景点的布局都较为集中,我们开车绕行一圈最后敲定龙亭进入。


史料记载:龙亭,公元 780 年,唐德宗李适在开封(现在龙亭所在地)建永平军节度使治所,即藩镇衙署。随着时间的推进,五代中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将其改为皇宫。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陈桥兵变后,也把这里作为皇宫。金后期同样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明王朝统治者更是大兴土木,修建了周藩王府。 1925 年改为龙亭公园。 1927 年,冯玉祥二次主豫时,更名中山公园。 1953 年正式命名为龙亭公园。进入公园,穿潘、杨二湖,过拱桥,即是龙亭,赵匡胤登基的地方,也是皇宫主殿,当时国家最高议事厅。古朴的建筑并无多少威严,与满清的奢侈相比,汉族皇室都是相当简朴的,汉朝的惠帝、文帝都尚简朴,至唐也并无大宗土木工程,到宋时,对建筑的讲究也并不深刻。可见,越是强调什么越是心理在恐惧和不自信什么,尊贵是与生俱来的,威严是不必靠外在装饰架构的,气势是魅力的自然雄发,任何形式的东西都将是纸质不堪一击的。中国的历史从何时一步步走向于浮华的表面?中国民族的内涵又是怎样一步步丢弃的呢?到现在,当我们还对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引以为豪,何曾看到,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们传承了几分?恐还是形式尔!


出龙亭,门口有一公一母两座石狮,一温柔宽厚,一强悍雄壮不羁,也象征了一天一地,一对石狮立在龙亭公园门口的广场,增添了无比的气势。资料显示:午门石狮位于今龙亭公园午门前东\西两侧,东为雄狮,足踏绣球,威猛异常;西为雌狮,膝下偎依幼师。两巨狮雕刻浑放,状貌雄壮,为石狮雕刻中的精品,传为宋故宫遗物。明代曾为周王府前的镇门狮,置于新街口(老府门)东\西两侧。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84年)修建万寿宫时移置于此。民国年间冯玉祥主豫时,在雄师颈下刻有“睡狮猛醒,勿伤我种”八字。雌狮颈下刻有“狮为宋故宫物,清雍正间移置时伤其二足。民国十七年九月题”字样。这对石狮应是开封现在最有价值的实物!


有意思的是,在第二天早上中央四台“中华文明”节目中,说到隋唐文明时,竟出现了这两头石狮的雄姿,镜头由雄狮仰天长啸的侧面导入,进而显示两狮全貌,又将我带回开封,北宋年间,那个血雨腥风,英雄与历史错位的年代。



08531日开封行
08.6.11整理 秋子

[ 本帖最后由 秋子 于 2008-6-14 17:42 编辑 ]

最新回复

丁南强 at 2008-6-12 10:00:11
几年前去过开封,好像去过包公祠等,历史古城已被商业潮流淹没了,其中有一个杂技团的表演给我印象尤深,大概都是十二、三岁的学龄女孩吧,也加入了为旅游景点招揽人气的表演中,让我唏嘘不已……晚饭的什么包子也没味道了
南北 at 2008-6-12 10:43:17
沧海桑田,人事变迁。一座城市的轮回改变,无常中示现着世间的自然律法。假如开封不改变,那应该是哪个朝代的模样呢?是大梁的样子,是汴京的模样,还是东京的样子?
生老病死,强盛衰亡,是人的命,也是一座城甚至一个民族国家的命。当然,也是这个星球的命。
扯得远了点。
秋子 at 2008-6-12 13:35:40
假如开封不改变,那应该是哪个朝代的模样呢?是大梁的样子,是汴京的模样,还是东京的样子?
——此话有味道
木芙蓉花下 at 2008-6-12 14:16:40
假如开封不改变,那应该是哪个朝代的模样呢?是大梁的样子,是汴京的模样,还是东京的样子?
——此话有味道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