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闲话“愚公移山”

南北 发表于: 2008-6-04 06:10 来源: 今天


王新旻

在《列子.汤问》中,有一则这样的寓言故事:古代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因为两座大山挡在他家门前,使他和家人出入很不方便,阻了他们的路。愚公下决心挖掉两座大山,并率领儿孙们开始行动。住在他邻近的另一位老者智叟,看到了愚公的举动,甚觉好笑,便劝他说:你还是不要挖了吧,凭你的力量要想挖掉两座大山,那是不可能的,不过白费劲罢了。愚公听了智叟的话,却十分生气,他说:我挖不掉就让我儿子接着挖,我儿子挖不掉就让我孙子接着再挖......,子子孙孙只要不停地挖,就一定能把两座大山挖掉的。智叟见劝说无用,也就走去。愚公则坚持每天挖山不止,他的怪异行动,终于有一天被天上的神仙头头玉帝知道了,就有点儿感动起来,于是派了手下的二位大力神士下凡,把两座山背到别的地方去了......
这当然是人们杜撰的一个可笑故事,现实中根本不会发生的。
愚公移山让我们看到一种民族性的既悲且壮的精神,是建立在某种带点愚昧的理想主义基础之上的东西。后来因为一位名人在他的一篇著名文章中引用过这故事,于是流传广泛。后来就跟风似的有不少人不断讲起、引用,并且在据说愚公挖山的现场━━河南济源的王屋山地方,为愚公这个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的人物塑像题词,以为纪念和炫耀。当然,这种事十分符合现在的时尚:名人带动名人效应,名人效应产生经济效益。但我在这里想要说的,或者说是想要批判的,是这种一直被推崇的“愚公精神”。
众所周知,人的生命是十分短暂的。在大自然的许多客观现实面前,人的能力始终是有限的。愚公根本没有能力挖掉两座大山,他不过是凭着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原始冲动在蛮干,完全不顾客观事实,盲目性很大。当然,愚公似乎还带有一些可爱的诗人气质。他知道自己不行,因此寄希望于他的子孙后代,事实上他的儿孙们也无法办到,两座大山实在太大了,不是两个小土丘。并且,愚公的儿孙后代们并不一定就会真的继承他的“遗志”,一愚到底地挖山不止。因为,作为人不应该是为吃苦而生的,挖山不是目的,获得自由和幸福才是目的。抵达目的地的道路,也非止一条,只要多想一想,多看一看,就会发现既科学又省力得多的另一种方法。山是不变的(相对而言),而人是活的,家也是可以搬迁的呀。有一个“逐水而居”的成语,不就道出了人们生活中的灵活性么。水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所必需,也是获得自由幸福所必不可少的东西,因此,人们总是随着水流的移动而移动,有水的地方就有家的存在。居家的地方应该是适宜生存的地方。
如果愚公的后代们背叛了愚公的“遗志”,那是一件十分值得庆幸的事。因为他们进步了,发展了,不再墨守成规。他们懂得了生命应该“诗意地栖居”,而不是消耗在毫无希望可言的挖山不止上。这是建立在取消了“神仙制度”的认识之上的。
是的,愚公的后代子孙们,应该重新选择一条通向自由和幸福的道路。我赞成智叟他老人家的意见,不要为一件明显错误的事情而武断蛮干并贻误后代。“愚”不是一种好现象。但有一些东西令我们匪夷所思,那就是大家都明白愚公移山是不可能的并且也没有玉帝可以感动,没有大力神士来帮忙背山但却依然鼓动人们去干蠢事傻事。待我静静地思考了一些日子后,才在历史的字里行间找到了一个隐隐约约的答案:大肆宣扬愚公精神的家伙们,大都“事业有成”,高高在上。他们是智叟的后代。当然,他们比他们的祖先智叟老先生又不知聪明了多少倍。他们懂得了策划或谋略。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十分好玩的事情。
(原载《武汉晨报》)

[ 本帖最后由 南北 于 2008-6-4 16:44 编辑 ]

最新回复

南北 at 2008-6-04 06:10:26
换一个。                                                                              

[ 本帖最后由 南北 于 2008-6-4 16:42 编辑 ]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