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恳请

海客 发表于: 2008-6-02 22:51 来源: 今天

铁凝率队深入灾区,恳请所有作家拿起笔
2008-5-30 12:41  来源:青年报
  
昨天,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出现在都江堰灾区。除了带去中国作协的善款之外,铁凝此行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写作收集素材。目前,许多作家已经深入灾区采访,一批大部头的长篇作品有望很快面市。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说,现在直面灾难的作品已经很多,人们需要能积淀下来,对灾难进行反思的作品。
  【灾区现场】
  铁凝:请你们不要说谢谢
  在抗灾16天之后,铁凝昨天来到了仍然满目创痍的都江堰,2005年当时还是中国作协副主席的铁凝和一群作家曾到过都江堰采风,记忆中的美景与眼前这幅灾后残破的景象形成了强烈对比,让铁凝流下了泪。她在都江堰官员的陪同下向灾民询问生活情况,灾民却一个劲地说“谢谢”,这让铁凝内心顿时复杂起来,“请你们不要说谢谢了。不要再讲这个话。我们承受不起。”
  铁凝眼里含着泪,看着灾后的情景,她哽咽地告诉记者,自己想写一些东西了,是为抗震而写的,“我会动笔记录抗震故事,但我不是诗人,所以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创作出作品,但我一定会为抗震救灾写点什么。”据称,铁凝即将动笔的这部作品,其题材可能是报告文学或者小说。在废墟上,铁凝还向中国作家发出倡议,“抚平眼前的伤痛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我恳请所有作家都能拿起手中的笔来书写这场伟大的战争,去鼓舞更多的人。”
  【抗震作品】
  叶辛:更需表达震后思考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一批描写抗震的长篇文学作品就将问世,因为中国作协已经派了两个作家采访团深入灾区,这些作家承担的就是写抗震作品的任务。采访团团长、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介绍,在深入抗震救灾现场10余天的采访收集后,团内每个作家都收集了大量素材,接下来第一批采访团成员将离开灾区重点创作报告文学、小说等深度作品。
  记者注意到,尽管地震发生到现在才半个月,已经有一批和抗灾有关的文学作品流传出版,其中大多以诗歌为主,并且大多表现失去家园和亲人的痛苦和眼泪。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认为,在当前抗震救灾还在进行中的时候,当然需要直面式的记录,“但是在一方面,镜头语言显然比文字语言更有说服力。”叶辛认为,作为文学作品,更需要表达抗震之后的思考,包括对抗灾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勇气和团结心的思考。因为需要思考,所以叶辛认为,创作这些文字是需要积淀时间的。另一些评论家告戒,文学是需要深度的,所以作家在创作抗灾作品时,应切忌为应景而急于求成。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08-6-2 23:11 编辑 ]

最新回复

海客 at 2008-6-02 23:10:00
恳请    再恳请    真的恳请
繁荣    更繁荣    假的繁荣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08-6-2 23:17 编辑 ]
海客 at 2008-6-02 23:26:32
...........................................................
      我们注意到,脍炙人口的染血的地震诗歌,大多出自非专业诗人之手,这是遗憾也是好事。我们不乏专业诗人,我们不乏专业作家。国难当头,把每个人都变成了作家和诗人。相反,那些平日里神经处于麻木状态的专业诗人,地震未必能触动他们的创作神经,而是那些业余的民间诗人,在第一时间用自己的笔和键盘,写下了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诗作。不论是前段时间对西方辱华言论的回击,还是这次地震,文学的责任,最先体现在民间诗人身上,是巧合还是某种必然?诗在民间。没有民间诗人,染血的诗歌,能和时代同步吗?我怀疑。

  文学的样式和媒体的形态一样,不同的样子有不同的功能。地震诗歌走红,再次证明一个简单的道理:不是时代抛弃了诗歌,不是时代不需要诗歌,而是诗歌忘记了“合为事而作”的时间太久。地震,救活了中国的诗歌。只要诗歌能牢记为“合事而作”的道理,她会永远为人民所喜欢,永远红火下去的。

(--------- 刘海明:染血的诗歌为何走红?  来源:荆楚网 )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08-6-2 23:58 编辑 ]
海客 at 2008-6-06 22:49:27
我也“恳请”我的朋友们来看看此贴  各抒己见
木虫 at 2008-6-07 09:16:24
看了感觉很沉痛啊!!
千山雪 at 2008-6-07 09:34:28
离开人民,一切艺术都走向死亡!诗也不能例外.
海客 at 2008-6-07 16:51:03
沉重?呵呵  我是幸灾乐祸看她的“恳请”  我是属于比较‘卑鄙“的

哈哈
海客 at 2008-6-07 16:52:42
就是  就是!!!!


刘耀儒 at 2008-6-12 01:04:00
脍炙人口的染血的地震诗歌,大多出自非专业诗人之手,这是遗憾也是好事。我们不乏专业诗人,我们不乏专业作家。国难当头,把每个人都变成了作家和诗人。相反,那些平日里神经处于麻木状态的专业诗人,地震未必能触动他们的创作神经,而是那些业余的民间诗人,在第一时间用自己的笔和键盘,写下了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诗作。不论是前段时间对西方辱华言论的回击,还是这次地震,文学的责任,最先体现在民间诗人身上,是巧合还是某种必然?诗在民间。没有民间诗人,染血的诗歌,能和时代同步吗?我怀疑。
海客 at 2008-6-15 12:43:00
海客 at 2008-6-15 12:48:48
转贴一个:



在那一刻来临之前,他们两个正在吵架,她说:“你对他那么严,他看到你就害怕,让他天天受压抑,现在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了,放松一下又怎么了?”

  他说:“都是你把他从小惯成这样,又谈恋爱又上网吧的,以后学坏了怎么办?进了监狱你们就老实了。



  她气得大声说:“你就盼着我们不好。我们不好你就高兴了?离婚,儿子归我,我们是死是活不用你管。”

  他也大吼一声:“滚!马上就滚!爱上哪就上哪,我不管。”

  接着他拿起手边的一只杯子,叭的一声摔在地上。而就在这时,她突然感觉像被人推搡着一样脚下剧烈地晃动起来,头也有些晕,她以为他赶过来打她,她悲哀地想,结婚十八年了,他们一直这么吵吵闹闹的,为家务,为儿子,为任何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让他们吵得天翻地覆,每次吵到最后,也常常会说出要离婚的话来,可他并没打过她,难道这次他要打她?

  她猛地回转身,想要反抗,可她却突然听到他大喊:“地震。”然后头上就被他蒙上了一件衣服,并且在他的裹携下,她不由自主地跟着他往卫生间方向跑,可惜只跑了几步就听到一声巨响,眼前一黑,她已什么都不知道。醒来,四周一片黑暗和寂静,只是她仍能感觉到他的胳膊紧紧夹住她的蒙着衣服的头。

  她惊恐地问:“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你干吗用衣服蒙住我的头?”

  “地震了。”他的声音很微弱,“蒙着头你就呛不着。我们现在可能掉到楼下了,不过没事,我们头顶上有块楼板撑着。你受伤了吗?”

  “我的右腿被压住了,动弹不动,很疼。你呢?你受伤了吗?”

  “我的头破了,在流血,可能不行了。”

  她伸手摸摸他的背,粘乎乎的,全是血。她吓得哭起来:“你不能死啊,你死了我们娘俩怎么办?”

  “好,好,我不死。你别害怕,会有人来救我们的。”他说着,胳膊又用力地夹了夹她的头。

  有他的保护,她的恐惧就轻了些,她把头轻轻往他身上偎偎,说:“有你在身边我就不害怕。”

  “宝贝,我在你身边。”他轻轻地说。

  她的脸一阵发烫,都四十多的人了,怎么突然这么油嘴滑舌呢?她想起他不再叫她宝贝,似乎已经有很多年了。他们是经人介绍相识,抱着明确的结婚目的恋爱的,他们也都没多少文化,不懂得浪漫,只是有一次,看到电影里那个男的管女的叫宝贝,他也偷偷地这样叫她,每次她都羞红了脸说:“肉麻啊。”不过心里仍是甜蜜的。但是从结了婚,有了儿子,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却急骤恶化,动不动就吵了起来,谁也不让谁,现在想想,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我以后再也不跟你吵架了。”她说。

  “我以前脾气不好,我以后改。”他说。

  “我以后对儿子严一些,让他走正道。”她说。

  “我们的儿子很优秀,没多大问题的。”他说。

  也不知过了多久,她渐渐有些累,她说:“怎么还没来人救我们呢?”

  “快了。”他说。

  又不知过了多久,她渐渐有些迷糊,说:“我饿。”

  “坚持。”他说,“为了我们的儿子,你要坚持。”

  “你也要坚持。”她说。

  她迷迷糊糊地想睡,他使劲地摇她:“别睡。”

  但她已坚持不住,意识慢慢涣散,不知什么时候,她感觉有温热的汁液慢慢流到她的嘴里,真甜啊!她想。真像儿时妈妈的乳汁。

  再次醒来时,已经是在医院里。他呢?身边没有他。

  她迷迷糊糊地听到旁边有人说:“那个女人真大命啊,她男人把自己的手咬破,把血放到她嘴里,让她活了下来。”

  她又一下晕过去,但这次她的意识似乎是清醒的,看见他正在前面走,她追着喊:“等等我,等等我,你不是说要在我身边吗?你怎么走了?”

  他回过头来,笑笑说:“放心吧,宝贝,我会一直在你身边的。”

  “你快回来,我不跟你离婚了,我从来没想过要跟你离婚。你不回来,我就跟你去。”她哭着喊。

  “不行,为了我们的儿子,你必须回去。”他突然沉下了脸,并远远地朝她伸手一推,似乎有种强大的气流,一下把她推了个趔趄。

  “醒了醒了。”她听见有人说。

  “没事了,她脱离危险期了。”又有人说。

  她默默地流下了泪,拥有他的时候,不知道珍惜,知道珍惜的时候,一切却已失去。不过,没关系的,他说过,他会在她身边,她相信。为了他们共同的儿子,她知道自己必须选择活下去。(王晓明) (来源:大众日报)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