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海上随笔

南北 发表于: 2008-5-26 14:54 来源: 今天

一行禅师。2008-5-6,晴。

在网上读到一行禅师的诗歌和文章,以及他的简介,感到很欢喜。
以前,也读到过一些其他国家僧人的文章,很喜欢。他们都是用很平常很平静的语气,很日常的文字,在讲那些融化在心中的佛的思想。他们和林清玄的文字不同。当然,和我的文字也不同。他们一心一意,不作他想。甚至,他们的写作,不是为了写作。
一行禅师是越南人,美越战争的时候,他是越南国内一个佛教和平团体的领袖。后来,他去了法国,并在那里定居,传播佛法、潜修和写作。
他的诗歌也很有特点,简单,明了,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不引经据典。但这并不是说,就没有深刻的思想,就没有诗歌的艺术境界。相反,他的诗余味十足,值得一读再读才能领悟其中蕴含的禅思佛理。
我知道,我正需要这样的诗歌作为引导和范例。我也写过一些这样的诗,但我没有一直这样写。主要是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心境的变化,又导致了诗的变化。
他的文章也很有特点。每一段讲一个小主题。每一段都很短,几百字而已。不多言,不废话,道理讲清楚了,就结束。读着像是听一个人在对面说话,很亲切,不感到他是居高临下的样子。对,他是在和你细声交谈,不是在台子上讲话,不是在做报告。
国内也有一些写作的僧人,他们大概是在中国的等级制度和等级文化中待得太久,对于僧人的身份,始终尊卑参杂。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现出不同的面孔来。我就接触到一些这样的僧人,当他认为你只是一个普通人的时候,就架子十足,腔调十足,一副得道后高高在上的样子,让人感到难受。而在有钱特别是有权势的人面前,就又是另外一个样子。
我去九华山的时候,就看到通往九华山的路口,竖立着这个国家疯狂迫害宗教自由的人的画像,并且将他们称之为菩萨。甚至,当其中那个发动了迫害运动的人参观一个山上的寺院时,一个老和尚为了讨好和献媚,竟然给他下跪叩首,声声欢迎菩萨,一副受宠若惊,感恩戴德的样子,就差山呼万岁了。这那里还有一点僧人的样子。古代僧人,还能保持点僧人飘逸的出世精神,现在反倒一些都没有了。由此可见,自49年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已经没有几个真正的僧人了。中国的所谓宗教,无论什么派别,也无论人还是场所,都是当局控制利用的工具而已。所以,才有了家庭教会的产生。那是一种沉默的民间的反抗。但当局不能容忍在他们控制之外的任何社会组织的存在,所以,新的迫害又在进行。
自由,无论信仰和言论,思想和行动,如果失去了它,都将变形走样。
自由,在一个专制的极权社会里,这两个字好沉重。
一行禅师,如果生在中国或是一直待在越南,可能也就不再会是今天的他了吧。
只有在自由的土地上,才能有心灵的花园芳香流露,才能有蜂蝶的自由飞翔。





尺八萧。2008-5-9,雨。

有竹萧一管,是在成都街头的一个黄昏,从一个卖萧人手中购得的。
少年时,曾跟人学习过吹奏笛子。所以,在以后的很多年,就一直有几支竹笛藏在匣中。只是,不再学记曲谱,不再吹弄。再后,流浪生涯的一次次搬迁中,几支竹笛就或送人,或遗失。等我离开故乡到成都时,已经不再有笛声相随。
但是,每当在异乡的街头,听到沿街边行走边吹奏的卖萧人时,依然会心中一动。知道,我始终是有一个心愿的,就是能够习得一种乐器。不是像当年的苏曼殊那样,预备着有一天乞食之用。而是想在没有说话对象的孤独寂静中,可以用嘴边或手上的一件器物,发出一些声响,来代替喉舌声带。
萧,我自是不会吹奏的。但在那个黄昏,我还是买下了一支。开始,连声音也吹不出来。一些时日的练习后,也仅能吹出些咿呀断续的声调。但却成为了一件精神上的道具,悬在壁上。从成都到黄山,又从黄山到海上。
依然是曼殊的诗句,“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曼殊学萧,或者尺八,时在日本,不但是异乡,更是异国。所以,他的尺八箫声里面,就有着浪子的嗟叹,也有着樱花的声息。[size=10.5pt]

当然,也许,他还一定想起,他执着在手上的尺八,是从故国的唐代传了过去日本的。而现在,故国已经尺八消失只有萧了。萧与尺八,却又都是地上长出来的,都是竹。
我在那个成都的黄昏,不选择竹笛或葫芦丝,而选择萧,大概也是受着故乡中原文化熏染的结果。萧的声色形影,在诱惑着我。竹笛在吹奏时,要先贴了笛膜,才能出声。而萧则不必。这也是我舍笛而取萧的一个原因。至于葫芦丝,那是云南丛林中的物事,感觉上,离自己的内心尚远。
偶尔,从壁上取萧在手,拭去浮尘,吹出几声不知何曲的曲来。这样的时间,多在一天的黄昏。





“脑残一代2008-5-22,多云。

互联网作为一种通信工具和传播媒介,日益影响广泛。它几乎成了越来越多人的每天必须。似乎哪天不上网,就会觉得缺少了什么,因为网络上有许多需要的东西,很方便就可以找到看到。而在传统的书斋中,却就比较麻烦。
网络也创造着一些新的词汇,比如“脑残”。这个网络词汇,是新近被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顾名思义,“脑残”就是头脑残废。而头脑又不是仅仅拿来吃饭用的,而是思想或思维问题用的,是眼耳鼻舌身的指挥中心。所以,这个新的网络词汇的含义,就是“思维或思想”的残疾。残者,不健全也。
什么样的人会被冠以“脑残”的称号呢?我在网络上发现,大多是送给一些在网络论坛的跟帖中,发言没有条理,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只是一味人云亦云的重复教科书或电视上灌输的片面观念而又自以为是的所谓“愤青”。当然,也有在讨论时互相“掐架”,将这个词语当作帽子或棍子,向对方打或扣的,是一种“狠”的表达,带有嘲笑、挖苦的意思。
可见,脑残是一个贬义词。
更有将“脑残”作为一种病症来对待的,这多是那些喜欢承担救死扶伤使命的人物。在他们充满使命意识的术语中,就将导致脑残的一种主要病毒命名为“cct1”。
其实,所谓脑残患者,又何止是青年?很多齿落发白的人,不也有病入膏肓无可救药的吗?
如果真的有脑残这种病,那么,一个人是否感染致病,就不在年龄,也不完全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和位置。这应该是一个很复杂的魔鬼成因。纵是在大瘟疫蔓延时,也总是会有人获得免疫力而幸存下来。即便是大地震中,也不是所有的生命都会被毁灭。
所以,有人将年轻一代的人称之为“脑残的一代”,虽有几分道理,却难免武断。




雪中炭。2008-5-25,多云。

在社区外面的邮政所,填了大概十张汇款单。一张一张的填上姓名,身份证号码。
曾经一次填过百多张汇款单,那是06年底,刚到黄山太平湖的时候,给我主编的一本散文选的作者分发稿费。那是我第一次集中给他人寄钱。
这次则是集中为自己取钱,也是第一次,这么多张的单子。虽然,最多的一张,才150元,是温州一家报纸寄来的。而最少的一张,20元。10多张稿费单,来自多家报纸。大多是珠海特区报寄来的。我从没读过这家报纸,也不知道它刊发了我什么文章。我的投稿,是通过一个sbs投稿软件投出去的。所以具体投到了什么地方,我不知道。犹如站在窗口,去吹一蓬蒲公英的小伞。它们在眼前随风四散。至于它们会落到什么地方,又有哪个能着陆落地,生根发芽,就不得而知了。
现在的报纸,大多是不寄样报的。好在,我最需要的也不是样报,而是可以买米买油的稿费。
10来张汇款单的稿费加在一起,还不到500元。不过,还是让我感到了一点激动,因为我现在正到了将要山穷水尽的地步,这几百元钱,正是雪中的炭。我起码可以将水电费交了,可以坚持到下个月。
我也许还不算穷人。我还有一些版税,在出版商手里没有到来。我想,如果不发生大的意外,也就是没有太大的信用灾难发生,这笔钱应该在不久的时间里,进入我的账号。那样,我的经济危机,就算暂时度过了。
钱,似乎总不够用,总是入不敷出。
真怀念年轻的时候,虽然收入很少,但却也很少有如此的经济困厄。



写个静。2008-5-26,晴。

打开手机看看时间,还不到四点。我是被楼下铲垃圾的声音弄醒的。
天亮得好早,才四点,窗外的小鸟就开始叽叽着晨唱了,人也开始活动。
我感觉还是很困。昨晚我是23点睡的,不能算早,但也不能算晚。一般来说,早上六点来钟醒来,是比较合理的。但这个地方,根本睡不到那个时候。楼下除了倾倒、运送垃圾的声响,就是近旁健身园中,早起健身的老年人响亮的说话声。听不清也听不懂他们都说些什么,大概是在家里无处说或不能说的话吧。这每天的早上锻炼,就仿佛一场早年的讨论会。而我的窗户,就在这个讨论会会场的上面。虽然我睡前是从来不敢忘记关闭门窗的,但还是挡不住下面的声音冲撞耳膜。
不能睡了,就翻个身,打开电脑上网。但感觉网上也没有什么东西可看。就在今天论坛上发了一篇现代禅诗的理论随笔,然后再想睡会,又被吵得心烦。只好起床,也不去卫生间,就在写字台铺着的旧报纸上,反复的用毛笔写着一个静字。一面报纸一个字。
反复的写。想用这样方法,让自己不烦,让心静下来。
还是不能。最后,以毒攻毒。将电视打开,声音开到很大。楼下的喧闹果然被掩盖,被遮蔽。心中有了一点快意。我知道,我只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宣泄。但我不能改变窗外的现实。
突然想,我也许可以换一下睡觉的地方,比如外面的那间屋,或者是那间饭厅。它们都闲着,我可以任意的使用。
但我想最好的解决办法,可能还是搬家。但搬到哪里去呢,又是个问题。况且,新搬的地方,也不能保证就会安静。


[ 本帖最后由 南北 于 2008-5-26 18:04 编辑 ]

最新回复

海客 at 2008-5-26 18:08:11
自49年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已经没有几个真正的僧人了。

---------拜读了此篇,余下细细再品

南北 at 2008-5-26 18:11:11
问好海客。
斤斥折拆 at 2008-5-27 15:51:06
哈哈,刚看到的图,在这里:
http://www.unicornbbs.cn/dispbbs.asp?boardID=23&ID=23950&page=1



[ 本帖最后由 斤斥折拆 于 2008-5-27 15:53 编辑 ]
南北 at 2008-5-27 19:34:52

QUOTE:

原帖由 斤斥折拆 于 2008-5-27 15:51 发表
哈哈,刚看到的图,在这里:
http://www.unicornbbs.cn/dispbbs.asp?boardID=23&ID=23950&page=1

http://xs127.xs.to/xs127/08210/naocan958.jpg
海客 at 2008-5-27 21:36:31
来自多家报纸。大多是珠海特区报寄来的。我从没读过这家报纸,也不知道它刊发了我什么文章。我的投稿,是通过一个sbs投稿软件投出去的

----------南北兄,-我不知道还有这种软件  怎么用呀?
------以后在你最困难的时候,请别忘记我是你的新朋友 ,,,虽然我们素昧平生

呵呵 ,我很少看我们珠海的报纸 ,原来南北兄还经常为我们珠海人民提供精神食粮呀  好  好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08-5-27 21:44 编辑 ]
海客 at 2008-5-27 21:52:01
上海  海上  

上海亦是人海  茫茫人海中一个云游僧

箫 这物件有很多很多中国的人文内涵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08-5-29 10:19 编辑 ]
庚川 at 2008-5-27 22:03:51
南北大哥散文有“五四”遗风,不张扬,沉静有气度
庚川 at 2008-5-27 22:05:55
斤君聪慧,这么刁的都给你找来让俺开眼
寒江雪 at 2008-5-27 22:35:42
南北君散文里诗味很浓,抑或是禅味?或是兼而有之,呵呵,反正我就喜欢,特别是那篇《尺八萧》。自古贫穷出作家,愤怒出诗人。但我是绝对主张文人应该有钱,不用为生计犯愁。也希望南北君早日摆脱困顿的生活
海客 at 2008-5-28 01:20:32
,,,,,,,,困顿总是暂时的,  关键我看南北兄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无怨无悔。

南北 at 2008-5-28 15:43:19
问好朋友。这样的生活,是我主动的选择,自然就无怨无悔。我手写我心,我口发我音。一时的困顿,又能奈得我何?当然,我也不嫌弃金钱。只是不存一个贪字好了。
小南北 at 2008-5-28 19:00:19
“困难总是有的,但总会过去”,借老爸的原话!呵呵
丁南强 at 2008-5-29 12:26:39
关于《一行禅师》:我虽与僧人接触少,但认为你的文章中存在着偏见,我去洛阳白马寺,觉得僧人中的那种庄严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还有,包括你对中国宗教的看法,我也不敢苟同。

[ 本帖最后由 丁南强 于 2008-5-29 12:29 编辑 ]
南北 at 2008-5-29 16:05:42
问好。我的看法,仅仅是我的所见所思。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表达吧。当然,附声人后者,且不去说了。我是可以为我的言语负责的。当然,是在一个公平开放的平台上。

QUOTE:

原帖由 丁南强 于 2008-5-29 12:26 发表
关于《一行禅师》:我虽与僧人接触少,但认为你的文章中存在着偏见,我去洛阳白马寺,觉得僧人中的那种庄严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还有,包括你对中国宗教的看法,我也不敢苟同。 ...
南北 at 2008-5-29 16:10:34
对了。白马寺的前任方丈绍梵法师,还算是我的师父。我和他的几位弟子刚晓、刚圆、刚延等,也都有较深的交往。现任的白马寺方丈印乐,也有多次交往。包括那个少林寺的现任方丈释永信,也算有过交往。单单从表象上,你是看不出什么真实面相来的。
晴山 at 2008-5-29 22:07:08
疯狂迫害宗教自由的人以后却常去佛寺走动,是感到了罪孽,感到了冥冥中报应的到来,为什么还不忏悔呢?
海客 at 2008-5-29 22:28:54
忏悔?

哈哈哈

我听人说过一个故事:美国有个歹徒  每次杀了人  都要去教堂忏悔一番 (他是基督徒) 忏悔以后顿时轻松很多,  接着还是去杀人。

那些官估计也是这种心态吧?  不得而知
南北 at 2008-5-30 13:07:54
其实,现实的情况是,当局对于寺院庙宇的态度,基本是把它们当成了旅游产品,当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至于里面的僧人道士,不过是这个产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罢了。
我话说得难听了点,可能很多人会不接受,但却是事实。
丁南强 at 2008-5-31 13:10:32
我与寺院、僧人基本没有交往
我只能说我的表面感受。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如果所有或大部分的僧人都不称职、所有或大部分的寺院都不再是寺院,那是什么在支撑着僧人或寺院存在下去呢。因此,我觉得我们看问题尽量避免偏颇。再纯的事物也有杂质,但我们不能否认它的纯度。我们都没有获得无上的菩提,但拥有一个禅意的、平和的、宽大的心境,我觉得对于个人或众生,都具有无量的功德,或说并无功德。
南北 at 2008-5-31 14:09:59
南强兄,我们的愿心是一样的。但现实却是另外一个样子。有时,知道真相,是比不知道要承受更多痛苦的。

QUOTE:

原帖由 丁南强 于 2008-5-31 13:10 发表
我与寺院、僧人基本没有交往
我只能说我的表面感受。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如果所有或大部分的僧人都不称职、所有或大部分的寺院都不再是寺院,那是什么在支撑着僧人或寺院存在下去呢。因此,我觉得我们看问题尽量避免偏颇 ...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