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梁文道:《公民道德复现于赈灾重建中》

海客 发表于: 2008-5-23 20:54 来源: 今天

         或许,2008年之后,中国将永远地被改变了

  2008年5月19日下午2点28分,13亿人同时静默。我们上一次看到这种全国共哀的景象,可能至少已是邓小平逝世时的事了,不同的地方在于这回大家是为了最普通的百姓,如你如我一般的国民而哀。三分钟之后,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的群众开始激动起来,没有组织,也不需组织地高喊“四川挺住!中国加油!”;他们挥着拳头,与电视机前的观众同时流泪。

  不管怎么说,中国政府在救灾工作中展现的惊人能力得到了证明;中国媒体在报道灾难上的透明与开放是史无前例的。这两者加起来,换回的便是国人的空前团结。只要看过第一天全国哀悼日的场面,我们就知道中国政府已经在这一刻更加深获人心。

  然而,那十多亿人的眼泪又不只代表了爱国的热情,更准确地说,那是爱国,更是爱自己的同胞。

  改革开放30年,人民的日子是比以前好了,可是大家又同时认为社会的道德滑坡了,人们的精神空虚了。在传媒的报道中,一些人以为中国食品不安全,商家缺乏诚信,官员贪污成风。

  突然之间,我们发现了一个残疾人士用手爬行到募捐站前,要工作人员下来帮他捐款;备受漠视甚至歧视的河南“艾滋村”病患者打电话给义工说:“我们‘老艾’不能献自己的‘脏血’,我们只能捐钱。”他们想捐的数目是整个月的收入。不要看少数财主的吝啬,也先别去某些靠煤矿致富的干部何其小气,要看这些最平凡也最被主流贱视的中国人。中国人,竟然如此可爱。

  公民社会的建立需要“公民道德”,而公民道德的核心是信任。这次舍己救人的英勇故事,大家都已听得太多。这些故事最感人的地方,是它们呈现了一种集体的特征。与历年(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不同,这里不是个案,而是集体。这种集体特征忽然让我们感到信任原来是存在的,孩子始终是可以交托给老师的,乡亲始终是可以看顾老人的。那些数不清的感人故事说明了,在危机来临的关头,你会守护我的姐妹兄弟,所以,我也将守护你的姐妹兄弟。

  我不想太过夸大,但是四川震灾确实让大家有机会重新肯定自我,肯定群体的相互信任,相互协助,肯定自己的良知与能力。在公民道德的启发上,这场不能以悲剧二字去形容的悲剧,意外地起到了比任何刻意推导的美德运动还要大的作用。探讨公民道德的典籍论著浩瀚繁多,其基本框架仍不脱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定下的格局。亚氏认为,一个理想的公民必须同时是好的统治者与好的被统治者。过往强调的守法守秩序其实只是在教人怎样做一个好的被统治者,这一回的震灾却让人领略到了自信自主的魅力;自信,正是好的统治者的必要条件。从这个角度看,那些聚集在广场上高叫“中国加油”的群众不单单是为政府代表的中国加油,更是为自己构成的中国而加油。

  国家固然展示了它的能力,武警、消防员和解放军的将士舍命不畏艰苦固然叫人印象深刻,但是更不应该忘记无数志愿者的热心。坦白讲,那些没有专业技能未经充分准备就自己开车跑进灾区的人,有点傻也有点乱,不过他们却释放了很巨大的潜能。

  可能有人会觉得,政府既然如此高效,又何必需要民间志愿人士和非政府组织的协助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在大型灾害之中,争分夺秒,我们不能把筹码全押在一个巨型机构上。美国政府在新奥尔良风灾救援上的反应是很迟缓的,但是它们还有许多民间团体、沃尔玛及联邦快递等商业机构,甚至比政府更快速地开入前线。

  以民间团体为代表的公民社会最擅长的,还不是第一时间的救灾,而是灾后的重建。根据过往的国际经验,在灾区重建的过程里,大型的跨国非政府组织又不一定比地方上小型的草根团体有效。因为所谓的重建不只是房屋校舍等硬件上的建设,还是经济活动、心理健康与社会纽带的恢复,这一切都有赖于熟悉地方环境的民间力量。他们要重建的不是物质环境,更是包括物质环境在内的社群。举个简单的例子,政府现在可以迅速地为灾区搭建临时房屋,但这毕竟是临时的应急之举。更长远地看,灾区人民还要和专业人士合作,找出一套符合特殊自然条件又能谋取生计的可持续发展方案。他们或许要考虑植被铺设和水土保持的关系,还要考虑能够建立在这种关系上的经济生活是什么。没有民间自主力量的参与,任何由上而下的外在方案恐怕都是不现实的。

  可是中国民间组织长期以来面对着许多困难,比如说捐款。平常怀有善心的人或许很多,但是他们不大确定捐款的对象是否可信。再则,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一些半官方的民间团体架构臃肿,效率成疑。与此同时,其他纯民间团体的筹款又要面对违法的威胁。再加上税务优惠等激励机制的欠缺,自然就形成了有心人欲助无门,有心团体欲行无财的困局。

  在这次全国动员的救灾行动之中,有些乱象就是源于民间团体的不成熟。长期处于尴尬地位的他们一时间筹募不到充分的资源,也不拥有一大批早经征集训练的志愿人员可以调动(在国际救援行动里面,大部分志愿者都是平时就登记在册,而且经过专门训练,一旦有事立即开拔),更没有成熟的协调机制让大家互通信息分配工作。另一方面,政府和半官方的大型机构也适应不了这种新的发展。

  改革开放,是一个政府不断重新定位的历程。从前,从个人私生活到经济活动与政治参与,皆在政府的领导规划之下。然后,政府开始逐步让出了市场这块领域,使得中国迈入前所未见的繁荣阶段。可是有时候它又退得太远太快,像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这些重要的民生范畴一下子陷入不是政府负责就是市场竞争的处境,于是有了过去十年的“左右”之争。每次看到这些争论,我都很想问:“民间在哪里”?

  由南至北自发起来赈灾的民间力量令人鼓舞,会不会是一个新时代的契机呢?在政府和市场之间,中国是不是也要开始培育“第三部门”的土壤呢?我希望这不寻常的一年可以是改革开放历程的转折点,让人民变成自信自主的公民,让国家进入一个“强政府,大社会”的双赢时代。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08-5-25 01:23 编辑 ]

最新回复

海客 at 2008-5-23 20:55:21
希望如此  也许梁文道出于善意却把问题看简单了

公民的路很漫长我认为
晨曦 at 2008-5-23 22:21:26
说实话,这次赈灾行动中,确实看到了中国民间团体凝聚起来的力量。
真的很感动,特别是
在国家荣誉面前,中国人永远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

为是中国人而自豪!
寒江雪 at 2008-5-24 00:49:47
我看到的是残忍啊。特别是那句     “我们‘老艾’不能献自己的‘脏血’,我们只能捐钱。”
听到这句,心是绞痛的。
不知那位艾滋病患者是悲愤而无奈还是真的不把自己当人看了。但愿是前者。谁都知道河南的艾滋病村是怎么回事。
梁全篇都只讲团结 爱国 救灾。不知是否知道地震的预测出了问题,学校倒塌得那么一致,奇迹的创造就是几万生命换来的啊
海客 at 2008-5-24 03:09:43
希望今后都一直保持吧  中国幸甚!
海客 at 2008-5-24 03:10:52
我理解您的心情,,,,,,

每个人的心其实都很复杂
远洋 at 2008-5-24 09:41:38
根本问题能解决吗?请去看看张祈君的贴子(《我眼中的地震和学校》),里面收集了很多详实的资料。

便会觉得梁文道只是愚民
海客 at 2008-5-24 13:11:39
说梁文道只是愚民是否简单化了点?

我想,如果真的现在这场灾难能够有助于公民道德有助于公民意识觉醒的话,张祁所揭示的那些不堪现象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多地被民间公开曝光,对政府的制约力也会越来越强

这不是坏事呀

个人意见  
问好
海客 at 2008-5-24 14:10:17
梁文道只是善意呼唤公民意识的觉醒,其实在中国这种党国体制下 ,公民社会的建设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下面是我在网络上摘抄的文字:
,,,,,,,,,,,,,
所谓“公民社会”,是一个自然演进的概念。它起源于古代希腊和罗马,起初是指那些享有公民权的城邦公民的社会政治生活。到了公元十三、十四世纪,公民社会演变为西欧独立于封建领主体制之外的商业城市文明,意味着不受封建义务和神权的桎梏的世俗的自由空间。到了文艺复兴的思想启蒙阶段,西方公民社会的内涵逐渐趋于丰富,加入了政治民主、权力制衡、社会契约、思想多元等内容,成为独立于国家的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它以一系列独立的民间组织、政党、社团、俱乐部、沙龙、学校、教会、工会、行会、通讯、出版、新闻、慈善机构等作为自身存在形式。公民社会介于公民与国家这两极之间,既是联系公民与国家之间的纽带,也构成了对公民个体的保护屏障,同时对皇权和政府形成了有效的制约。


    英美等国成熟的公民社会,是建立在约翰?洛克的“社会在国家之上”的理念之上,因而社会力量强于国家力量和政府的力量。作为个体的公民是现代国家中最小的元素,公民社会则按照非强制、非暴力原则调节公民个体间的关系,自下而上、自小而大地组织形成若干更大的单元,从而具有个体公民所不具备的力量。成熟的公民社会不仅具备若干个组织的有形力量,而且还因为公民个体中对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不受侵犯的信念而拥有无形的力量,并化解掉大量公民个体之间的矛盾,使之难以孕育成只有使用暴力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可见,一个发育成熟而完善的公民社会,不但可以有效地抵御来自政府的权力对公民人权的侵犯,避免政府“权力无边界”的情形出现;而且也会起到社会稳定的调节器的作用,从而也就使得潜在的极权主义者的回旋余地大为缩小乃至没有市场。
海客 at 2008-5-25 00:03:37
对公民社会这个理想的向往,在现实面前有的时候很苍白

今天看见网络消息:灾区有个地方的乡镇干部只关心他们的家属的安危饱暖,夜晚把灾民老百姓挡在乡政府大院外面  外面很冷  灾民很多没有吃 的和帐篷 ,, 诸如此类  我虽然没有亲自考证 但是  我都相信  这种行为的存在一点不使我惊讶  我的心只是默默痛苦着  因为我看得见那些失去家园 孤立无援的可怜的老百姓

我们的钱捐了  能够到他们手里吗?
电视秀的高潮结束了  灾难真的就过去了吗?

呼唤个把清官  真的可以改变我们老百姓的根本地位和人权吗?

我知道中国根本没有什么现成的公民之路 不过是大家活儿自己  抱定信念  年复一年地踩  踩出来的!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08-5-25 00:11 编辑 ]
庚川 at 2008-5-25 00:37:44
我们习惯对抽象的人进行审美,这种抽象包括经过时间,进入了真正属于审美范畴的美,甚至破了相的梵高,罗丹的妓女,但面对具体的人,我们这里肯定包括我自己,恐怕就不会在有神圣感,更不用想望托翁的出走,索利亚跪下说,我不是向你跪下,是向整个人类的苦难跪下,这些都是高山仰止。过了一年,两年,五年,再十年,我们回顾四川这场地震,我们会不会谈起唐山地震,差不多把那场灾难当做了传奇来谈,对一位身体因四川这场灾难,躯体不再完整的具体的人,我们还有没有现在这份爱,不用回答,到时候你投过去的目光会告诉你自己。
海客 at 2008-5-25 00:49:28
你说的有道理

只是我现在就在为了这些灾民的未来几年的生活感到担忧,,,,

这些问题任何诗歌散文随笔都无能为力  可能只有那些有良知的镜头和视频的曝光才能够起到一点作用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08-5-25 00:53 编辑 ]
庚川 at 2008-5-25 01:09:55
海客君“这些问题任何诗歌散文随笔都无能为力  可能只有那些有良知的镜头和视频的曝光才能够起到一点作用”所言甚是,不过,谈到舆论的监督,被封杀的例子比比皆是。
海客 at 2008-5-25 01:16:02
封杀得完吗?朋友

公民道德的觉醒 和民间的力量 在这次灾难中集体亮了相

我还是有信心的 虽然不可能一下子作用很大

只要有曝光, 民间就有呼应和强烈反弹!不认真对待就是不顺应民意  据说政府有专门的机构收集这类信息作为参考分析  如果在以前  县乡镇村发生什么事情  庙堂之上根本不可能得知信息的

民间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强大  这是潮流  确实不是想挡就可以挡的!

问好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08-5-25 01:17 编辑 ]
海客 at 2008-5-25 01:30:00
还不到一个世纪,一种来自德国的思想(马克思)改变了中国
还不到三十年  ,又是一种来自国外的信息生活方式(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


中华民族是一个可以兼收并蓄的民族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08-5-25 01:31 编辑 ]
斤斥折拆 at 2008-5-25 03:54:12

QUOTE:

原帖由 海客 于 2008-5-25 00:03 发表
对公民社会这个理想的向往,在现实面前有的时候很苍白

今天看见网络消息:灾区有个地方的乡镇干部只关心他们的家属的安危饱暖,夜晚把灾民老百姓挡在乡政府大院外面  外面很冷  灾民很多没有吃 的和帐篷 ,, 诸如此类  我虽 ...
---- 让领导先走!!!多么熟悉的情景!!!

先回顾一下:

悼念克拉玛依大火 为什么要让领导先走?

2006年12月08日 14时38分    作者:南方报业网  编辑:刀子

看上去安静详和的克拉玛依人民广场。

  网友们再次自发在网络上祭奠,虽然这个城市依然没有建起纪念馆 。
  像往年一样,网友们又在悼念克拉玛依大火了。今年是12周年,这个一直没有官方悼念活动的悲剧事件,一直在网络上被关注着。网络成为了纪念堂,网友成为了悼念者,帖子和博客成为了悼念活动。

  网祭克拉玛依大火十二周年。

  最近,一篇名为《为克拉玛依大火消逝的300多小生命祭上一柱香》的帖子被广泛转载,引起巨大反响。

  12月8日快到了,12年,一个既不逢五也不逢十的普通年份,网友们再一次自发地悼念着克拉玛依大火中的325名遇难者,许许多多的帖子和博客都在用自己的文字纪念和祭奠。克拉玛依大火,这个一直看不到官方组织悼念活动的事件,在网络中并没有被忘记和淹没,近几年来每年临近12月8日网络中都会出现众多缅怀遇难者和对责任者表达愤慨的帖子。

  火灾刚结束的时候,曾有报道说克拉玛依市准备把遭受大火的友谊馆拆除,修建火灾纪念馆,将死难人员的生平和照片陈列馆中。但纪念馆却一直没有出现。

  如今这里是“人民广场”,广场上并没有任何关于那场火灾的说明,只有据说是一盏代表一个亡灵的300多盏路灯静静伫立。广场是1997年4月提出计划修建的,按计划友谊馆将全部炸掉,在众多市民的抗议下,只有前门经过整修与刷白被保留了下来。

  纪念馆没建起来,也一直没有看到官方组织的悼念活动,网络中自发的悼念却持续好几年了。网络中现在可查到最早的纪念文章是1998年写的,《过去的火焰燃烧现在的母亲》,文章除了悼念遇难者,还对他们的母亲表示关注,“那些失去孩子的家庭,有些解体;还有一些相对两无言的夫妻,怀着刻骨的伤痛调离此地。 1998年,网络在中国还处于萌芽时期,这篇文章也是2003年才出现在网友们的视野中的。

  2003年,《克拉玛依将铭记——克拉玛依大火九周年》让很多人“读得流泪,每复读依然落泪”。之  后,2004年有《克拉玛依大火十周年祭》,2005年有《11年祭日:纪念克拉玛依大火死难者诸君》。

  “那场大火至今回响着一句话:‘学生们不要动,让领导先走!’”这是《克拉玛依大火十周年祭》的第一段,“让领导先走!”是网友们提得最多的一句话。

  2006年初,克拉玛依市长唐健走入网友们的视野,有人怀疑他“就是大火中那个教委副主任唐健”,《新疆克拉玛依大火中说“让领导先走”的教委官员升任为该市市长》一时成为很多论坛的热帖,虽然后来有人出来释疑,此“唐健”非彼“唐健”,但因为他把人民广场当作一项政绩,被网友戏称为,“虽然不是‘先走唐健’,却是“广场唐健’”。

  2006年5月,一位女警察2005年发表在《北京文学》上的《亲历新疆克拉玛依大火》成为网友们持续不断关注着的帖子,从5月持续至今,依然没有在浩瀚的网络中淹没。

  临近12周年纪念日,一个帖子就越来越多地被人提及——《世界上一定会有一部电影叫〈克拉玛依大火〉》。人们共同期待。

  事件回顾

  “让领导先走”

  1994年12月8日,克拉玛依市教委和新疆石油管理局教育培训中心在克拉玛依市友谊馆举办迎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评估验收团专场文艺演出活动。全市7所中学、8所小学的学生、教师及有关领导共796人参加。在演出过程中,18时20分左右,舞台纱幕被光柱灯烤燃,火势迅速蔓延至剧厅,各种易燃材料燃烧后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由于友谊馆内很多安全门紧锁,从而酿成325人死亡,132人受伤的惨剧,死者中288人是学生,另外37是老师、家长和工作人员。

  据很多生还者事后回忆,当大火刚刚燃起时,有人大声在喊:大家都坐下,不要动!让领导先走!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正面答复,但却得到了大多数当事人的默认。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天参加活动并就坐前排距离起火处最近的克市领导、教委领导几十人都成功逃生,没有一人死亡。

  当时在现场的领导中,有克市副市长赵兰秀、新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方天录、克拉玛依市教委副主任、新疆石油管理局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唐健等,后来法院认定他们未组织疏散学生而只顾自己逃生,对严重伤亡后果负有直接责任,分别因玩忽职守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零六个月、五年和五年。
------------------------------------
现在是2008年,大火后14年。依旧有干部“先天下之X而X,后天下之X而X”。我们的灾难得多大,才能唤醒他们的良心?还是,这根本就不是“良心”的问题?每想到这些,真得好失望,心好灰。

哭墙建在哪里啊?

---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

谁能接下这句话,怎样接?
海客 at 2008-5-25 04:03:17
不是一切大树   
都被暴风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梦想   
都甘愿被折掉翅膀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火焰,   
都只燃烧自己   
而不把别人照亮;   
不是一切星星,   
都仅指示黑夜   
而不报告曙光;   
不是一切歌声,   
都掠过耳旁   
而不留在心上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   
不是一切损失都无法补偿;   
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   
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   
不是一切心灵   
都可以踩在脚下,烂在泥里;   
不是一切后果   
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   
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   
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希望,而且为它斗争,   
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这不是一切》——舒婷)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08-5-25 04:08 编辑 ]
海客 at 2008-5-25 04:07:33
民间应该继续监督ZF的所作所为

公务员里面 也不是个个是您说的那种“先走”的官僚  里面很多人也是好的  老温是好的  “焦裕禄”也有不少

关键是要有监督 ! 民间要有独立的声音!  这样影响力才会越来越大

请把这一切放在你、我和所有公民的肩上!
海客 at 2008-5-26 13:20:26
毛泽东在1945年对黄炎培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个庄严承诺,后来一直没有兑现。直到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无须谦让,作为宪法意义上的国家主人,公民不仅有义务也有权利。捐赠人要求官方机构公布善款、物资的明细,与纳税人有权监督政府收支是同一道理,只不过对捐赠的监督更为直接而已。
----------章立凡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