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毛边集3

嘘堂 发表于: 2008-3-13 14:56 来源: 今天

涉于春冰
 
  《春冰集——网络诗词十五家》拿到手里五六天了,昨夜才稍仔细地翻了一遍。此书从策划至编选,至找到几万块钱赞助正式印出来,花了一年多时间,全是莼鲈、老风、老军诸兄在操持,自己没有任何贡献,不免惭愧。
  书比俺想象得要精美。纸张的选择,版式的安排,都非常专业。书名烫银,“春冰集”三字应该是从宋版旧刻里集成的,看着顺心顺眼。所选的十五家,也基本能够体现当代网络文言诗词的整体面貌和水准。比较起象皮兄五年前编选的《网络诗三百》,真有天壤之别。
     这也正反映了网络文言诗词的活力。以俺所知,网络文言诗词肇始,大约是在97年至2000年左右,先是搜狐等门户网站的BBS里出现了这样的松散聚合,续而凝结、分化出清韵“诗韵雅聚”、天涯“诗词比兴”以及“侠客岛”等几个重镇。回头看,当时的创作水平起点偏低。除了胡马、胡僧、莼鲈、伯昏、LIZI等六七子能够立得住,并保持后劲,其他的大抵是竖子成名,已成黄花而不足道了。象皮所编《网络诗三百》,可视为此草创期的粗略总结。
    2001年至今,俺以为是网络文言诗词的初兴期。在创作方面,出现了一批上网较晚而根底坚实、视野开阔的作手,一洗早期网坛风花雪月满眼以及体裁相对单一的格局,相互砥砺,深自研求,造成了自觉的文学创作和理论探讨的风气。同时,此期论坛蜂起,复再三整合,老字号或者凋零关张(如侠客岛),或者沦为二三流论坛(如诗韵雅聚、诗词比兴),而一批开始具有自己的文学倾向和相对固定受众群的新锐主流论坛逐渐成型。如“诗三百”戮力汲古而续命,“诗公社”鼓吹实验以开新,渊源有自,分途并驾,风会所在,标格俱高。其影响,一方面播及后进,为文言诗词的后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是开始向网下渗透,官方把持的文言诗词社团受到不小冲击,一向囿于古典标本解析的学院研究也开始注目于此。
  在此意义上,《春冰集》的问世,亦势之必然也。五四以降,文言诗词被边缘化,如废弃的古泉货,基本上退出了文学市场的常规交易与流通。然人之所抑者,人亦能兴之,文言诗词的正脉,尚一缕未绝,郁勃于网络。这不是什么大话。和习见的文言诗词读本不同,《春冰》的作者都是不到四十岁的活人,他们的所感所志并不隔于当下,笔端也常能有活泼泼的气息,写出现代人生存境遇中的种种哀乐困踬。在文学的载体上,他们与古为畴,思有承继,而其歌诗之精神则与时相通,与人生的实际相感发。俺前两年曾在首师大的一个研讨会上放言“文言诗词在网络”,惹得或官方或学院的一些老人家很不高兴。俺现在不妨再添上一句——“舍网络,文言诗词几无可观,断无出路。” 老人家们若要大翘其胡子,俺亦只能由他翘。
  《春冰集》的正式出版,可以让人看到文言诗词的正脉所在。这是个大功德。传播,是必要的,好东西就要让更多的人看到,不须假模假式,孤芳自赏。不过,亦不必因纸媒化的成功而生躁动之情。必须认识到文言诗词的边缘地位不会因此而发生大的改变,仍要安于寂寞,要坚守“文言诗词在网络”这个边缘复边缘的属性。一旦离开了网络的自足和开放,则诗心或不免染污与隳突。
  扯得略远,回到书上。论其不足,俺以为有两点。一是因为繁体竖排的缘故吧,还能找到若干错舛之处,虽然难免,终是微疵。第二点,是在作者的择选上,俺以为尚有可议。比如响马,俺以为是文言诗新变的首席代表,虽于传统趣味不甚相侔,而其文气笔力可溯魏晋,固非无根眩奇之流。摈而不录,要为一憾。当然,这只是俺个人的看法。无论哪个时代的选家,总是有自己的标准,不能也不必责全强求,姑妄说说而已。
  “心之忧危,如蹈虎尾,涉于春冰”。送给俺的五本《春冰集》,手里只剩下一本了。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它。
 
也侃天花乱坠
 
  读韦臻兄《天花乱坠:不与人同卧》,颇多妙解。文中提到:“佛说法天花乱坠。意境很美妙。但仔细追究,恐是有人撒花于众人视线之外,否则就是幻觉。令人不解的是,佛自说他的法,为何有人乱从天撒花之多事?”此问亦有意思,插两句嘴。
  花性妙洁,乃佛教传统供养物之一。香、花、灯、涂、果、茶、食、珠、宝、衣,合称“十事”。将花献于佛菩萨前,为献花;将花散布,为散花。在早期典藏中,多见善信献花供佛而得大利益的事迹,如亿耳阿罗汉于过去世用一朵花供养佛塔,以此果报九十一劫受人天妙乐,最后见释迦文佛,证阿罗汉果。毗婆尸佛时,一穷人用野花供养僧众,以此功德九十一劫身体端正庄严,心有所需,动念作意即得现前。故释迦在世说法时,信众散布名花,英蕊飘扬,应该是可以想见的实景。
  以花供养三宝的福德,经里不吝奢言。《悲华经》云:“若以一花,散虚空中,供养十方佛,乃至毕苦,其福无尽。” 《施灯功德经》云:“佛告舍利弗,若人……散花供养,严饰道场,尽作菩提之缘因,成佛之正行。”这是形上的说法,比较抽象。若宗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中云:“奉嬉常受悦,献笑佛怜悯,奏歌得法音,供舞得神通……献铃众归敬,献缨获严具,进鬘得宝冠,上花得佛容”,则似乎兼有增长气质、净肤美容的世俗利益,令人向往。另外还有进行花供养能“处世如花,见者欢喜”的说法,也颇神奇动人。当然,按纯正的佛法,这些世间的福德都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所以《佛般泥洹经》记载佛陀临去世前对尊者阿难说:“若能受法、行法,以觉悟当作花供养,这才是真正的供养佛陀。”
     诸佛说法,天龙八部俱来护持供养,遂有天花乱坠的传说。虽属神异之谈,但空中一群妙曼的天女舒广袖,扬素手,漫天花雨纷飞,实是非常美好的场面。所散的是什么花,凡夫自不易一一考证。而据密宗的《大日经疏》卷七里说,花供养应该各随诸尊的性类及曼荼罗的方位而用不同的花。其中,根据《无量寿经》卷上记载,优钵罗花(青莲花)、钵特摩花(红莲花)、拘勿头花(白莲花)与分陀利花(大白莲花)四种,可庄严极乐世界。而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与摩诃曼殊沙花等四种,乃《法华经》卷一里描述的法华六瑞相中的第三瑞相,似可作为“天花”的代表。
  天女散花,最有名的故事应属《维摩诘所说经》。天女所散的花落在菩萨身上就坠落了,而落在一干弟子身上却用尽神力也拂拭不去——按律制,散花供养时,若佛陀在座,花沾著在佛陀身上无妨。若沾著其余人身上,便应拂落——当时弟子们的尴尬,可以想象。于是天女趁机把他们奚落了一通,说“诸菩萨已断一切分別想,故花不著也。如人畏惧時,先自怯弱,故非人得其便。诸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五尘得其便。”于是,原本清净脱俗的天花又与世间欲染挂上了钩,成了测量道行深浅的魔术道具。现在俗谚有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者,或可看作此典从天上落回人间的变形。
  后来唐代诗僧皎然借此典写了首诗:“天女来相戏,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在僧诗的五言短章里,允为一流之作,也许只有寒山的“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伦比,叫我如何说”可以配得上吧。寒山诗是直呈当下万法如如之澄明境界,皎然则通过戏剧性过程来表现道者见色即空的精神状态。比较起来,俺或者更喜欢皎然的作品些,因为它在艺术上更有曲致,在气息上也更多些人性化的意味。俺有时甚至疑心,会不会这是我们的诗僧借曲笔写给一位现实的“天女”的呢?
  微妙说法、天花乱坠的感应,凡夫如俺,是不敢希求的。天女来戏,禅心不起,恐怕也不能做到。长夜漫漫,圣人不出,故也终只是一个如韦臻兄所谓的“站至天明”的恍惚者。站着不免枯燥,于是和同站的人胡侃两句,一起恍惚,也是事理之常罢。

闲聊黑塞


        我最早读的一本黑塞小说,就是《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爱不释手,从此成了黑塞迷。
  另有一部《流浪者之歌》,我以为是最好的释迦牟尼传记,虽然并不是实写,里面对宗教的理解也更近于婆罗门,而非佛教。它的好处,在于写出了真正的人性之迷惘与求索、觉悟历程,摈去了一般佛传中讨嫌的神话藻饰。前些年国外出了部基督传记(一时记不起书名和作者了),也是类似的写法,从常人凡情的立场来描摹圣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后来拍成电影,也还颇有味道。当然,这也激起了基要派的虔信者们的热烈抗议。不知《流浪者之歌》有没有被拍成电影的可能,好的佛传电影,我至今还没有看到呢。
  堕入神秘主义,在敏于思辨的德国人,大概是很正常的。黑塞本是很诗性的人,又对终极问题不肯放手,由泛(自然)神而沾染东方的玄思,而进入到所谓神秘主义,可谓顺理成章。神秘主义到底好不好,我不敢妄言。就个人的阅读感受,他中期的东西对我触动更深些,因为那些作品里面蕴涵的浪漫精神和焦虑感都似乎更有血肉。不过,他后期的“神秘”中,始终还留存着对世间、人性的深沉关照,也算不得太飘渺。至少和叶芝式的神秘(巫术)主义相比,他已经是很老实的了。




BLOG接力:遭遇读书

      最近懒得紧,自家小院又近于荒芜。日前龙五兄要俺做“遭遇读书”的命题作文,欣然允了,然还是拖到现在还没完成。趁下雨阻在办公室,潦草还愿。不过不好意思,俺不会贴图,所以书影只能付之阙如了。

1、一本你不只读了一次的图书
      这个题目出得其实不很讲究,盖好书不厌重读,俺翻过多遍的书怎么也不下近千,范围太大,不便检择。要说读得次数最多的,应该是《金庸全集》,盖从弱冠到奔四,其中的每一部都至少读了十几遍。呵呵,居然不是《莎士比亚全集》或者《鲁迅全集》,俺惭愧啊。到底是个俗人。
      单本的书,翻阅次数最多的应该是《里尔克抒情诗选》,杨武能的译本,80年代末在厦门中山路一家书店的架底淘出来的,很薄的一册,却让俺惊艳无比,日夕相接,严重影响了俺后来与缪斯做爱的姿势。后来购过里氏作品的不少更完备的译本,但用功之勤,再比上初恋。

2、一本你如果身在沙漠时想读的书
      这个题目很玄远。俺没去过沙漠,对沙漠的印象基本局限于楚留香的所历。就选它吧。

3、一本让你发笑的书
      《转法 轮》。那是94、95年的时候吧,所谓的大师的神案还没有被明令掀翻,这书销量还很海量,俺不屑之甚,但未仔细研读。一次佛学界的几个朋友决定在中佛协的机关刊《法音》上发难,邀俺助拳,这才专门找来一本当靶子。但翻了十几页,俺发现它实在是胡说八道,狗屁不通,根本没法从学理的层面去认真批驳,文章遂到底没做出来,辜负了朋友们。现在想来,仍只有苦笑而已。
      真正幽默而令俺莞尔的,印象里则要数马克吐温的《亚当夏娃日记》。读那书时俺二十岁,笑容还很年轻而灿烂。

4、一本让你哭的书
      很多书都有过让俺想哭的冲动,实在不好说。比如十几岁时读琼瑶,便在在感动,但回头看,似乎又只能算青春期的自然灾害吧。一定要找一本,俺举《三诗人书简》,特别是茨葳塔耶娃在里尔克去世后写向天堂的那封。读着,真掉眼泪。

5、一本你希望是自己写的书
      这又是个难题。俺贪心,但凡买来上架的书,俺都不免奢望能是自己写的。从功利角度说,则俺或者选《毛选》《邓选》或《江选》,呵呵。
      而十多年前,雄心勃勃地曾想做一部多卷本的《中国佛教文学史》。现在看,大概只能止于梦想了。

6、一本你希望从未写就的书
     历史能改变吗?

7、一本正在读的书
      俺有个坏习惯,读书总是几本同时交叉着读,且往往相互间八竿子打不着。近日枕边放着的几种分别是凯瑟琳·贝尔西的《批评的实践》、印顺法师的《印度佛教思想史》,以及黄易的《大唐双龙传》。第三种固是消遣,第二种也是闲翻,而第一种则是首次细读,且拿笔胡乱做着眉批。这书其实很早就买了,是中国社科93年的初版,当时算文学批评理论中的新潮代表之一,立足于素绪尔语言学,纵向略析现实主义批评、新批评、原型批评、接受美学、结构主义之优劣短长,摄以辨证观,建立其理论模式。其中,有关批评的主体性、意义建构及其多重性、语言与意识形态之关系的论述,于俺多有启示。
      文言诗欲求承继通变之道,创作实践固为根本,而新的批评理论之观照与建构也需同步进行,如此方能在意识与语境上达成现代融合。保守派每以为诗心本自具足,不假外求,更视理论为创作之心障,实为躲懒的井蛙主义,为吾国传统文化陋习在文学创作上的流毒。礼教中自有乐地,理论思辩中亦多有堪与创作相发明的乐地,惜此辈不识也。

8、一本读来有意味的书
       还是题目有毛病。何书无意味?端看怎么读。

9、一本改变你一生的书一本
      《唐诗三百首》。虽然如今已看不起这个选本,也不认为它是学习文言诗的最佳入门途径,但俺的诗歌启蒙,终要归功于它。




重新来过
 
  年底,改版,一周自写三个专栏,加上乱七八糟的事情,这个叶子就荒芜起来。龙五兄弟QQ上见问,脸红不敢给他看见。凤凰沈公说时间的琐碎虚耗,动用过一个动词,叫细咬轻啮,心上便有这样幽微的触觉。而不敢如他自信,如《沉默》一文里所宣布:“若果事情能照我愿意作的作去,我还必需把这分沉默延长一点。”
  严寒中,恍惚的醉余,并无多少可记。前两天下午去打折书店胡乱淘了二十来本书,因为晚上还要喝酒,打包寄放在店里,还没有取回,书单也还开不出。当时只取了一本中华版横排简化小开本的《镜花缘》,很方便地携回破闷。十几年前买的那本,早散失了。
  这书向来评价不一,有说是灵怪小说,或谓科学小说,或谓妇女小说,周老大则说是“以小说见才情者”。前面几种评论,俺都不大同意,动辄归纳主旨,搜寻主义,钩稽微言大义,俺总疑心是迂远而不实际的,特别于古典小说。故觉周老大比较聪明,便如不去说一女子是何种身份、思想,而只说她的眼眉腰身长得如何。
  以俺俗眼,这书是个上半身美人。前五十回写神奇的海外游历,动用了《博物志》、《山海经》里许多资源,光怪陆离,眩人耳目,随着节奏的快进,里面不时发些人生的感慨和见识,富于象征,也都警练娱神。人情世故,用寓言抒写,是古老法门了,但并不易说得好,说得得趣。它能不板起长脸,提纵自如,所以可爱。比较起来,《格列佛游记》或可算它的异性同类,但显然干瘪刻板得多,想象力严重缺乏,罗嗦得让人生厌,如懒婆娘的臭脚,笨汉的饶舌。所以这个上半身,真可以很骄傲得挺起来面对读者。
  后半部差了,为才情所累,只顾眩学,而失了情节、人物的本身意趣,结构也多不称。这个意见过去说得已多,众目昭然,不必赘言。不过作者的博学亦实了得,无聊时闲翻几页,亦可长些见识。如80回至94回,不吝篇幅写才女们拿古书章句名辞来行酒令、打谜,娱乐形式的高雅,国学的深广,真可让只会赤膊划拳、坐KTV的俺辈俗物豆腐上撞死。可惜那般行酒令的情景是永成想象了。国学衰微,是连酒桌上的末技也不传了。
          温故知新。很多年少时读过的书,重新看过,才发现以前全是白读了。究其原因,不外年少时足下无尘,胸中无物,眼内无梁,肚皮里无牢骚,没有东西能拿出来与书中的东西感应。纵略有感应,也不能深。或可谓,恋爱如醋而日以酸,读书如酒而日以醇罢。然则不免还要经常重新来过,以打发时光的细咬轻啮也。

最新回复

丁南强 at 2008-3-13 17:48:54
分享嘘堂兄的这些读书心得
嘘堂 at 2008-4-07 01:32:36
读得杂,写得少,呵呵,惭愧。
军持 at 2008-4-07 09:07:21
以前给《春冰集》写过一个很煽情的广告,附在这里凑个趣:

汉语文学的侏罗纪公园


   这可能是这个时代最疯狂的文学行为,也可能是汉语文言最终的唯美。
   现代汉语的小说和戏剧已经退居图像之后,只偶尔借助影视的躯体浓妆艳抹地还魂;现代诗歌的悲鸣则被时代的浪花狠狠抛在岸边的岩石上,在浑浊的急流身后徒劳地回荡。
   这个时代,文言诗词这一尴尬的存在,其地位充其量等同于博物馆里精心供奉的标本。
   现在,这本 《春冰集》 摆在你的面前,尘封的标本复活了。

   这里是十五位作者的选集。几乎每位作者都是在网络上得到承认,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获得相知。在此之前,他们寂寞。
   如果说,诗词曾经是汉语的钻石,那么现在,诗词可能是升平歌舞的伴奏,可能是才艺盛筵的点缀,可能是茶余饭后的点心……
   但是,在这里,诗词是生命的歌吟。

   这里有“微温何炙灼,十载手犹伤”的丧亲至痛;这里有“历法可因西圣教,头颅总是北京人”的满腔赤忱;这里有“夜气薄于刃,夜云沉于锁”的冷眼旁观;这里有“笑彗星、动漫天屏,上帝促销笤帚”的奇思异彩……
   十五位作者,风格迥异:或如林下清琴,或似击筑悲歌,或施重笔浓彩,或若鼎彝斑斓……

   没有可能市场化,也没有可能成为主流。但这是汉语曾经绚烂的地方。
   也许他们不能代表网络诗词的全貌,但至少,这是网络诗词创作的精华。他们当中年长者刚刚超过四十,他们有时间熔炼得更加璀璨。

[说明]这是2005年9月19日为《春冰集》撰写的宣传辞。
      为这本书, 嘘堂 写了一篇 《涉于春冰》


1000302122.jpg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