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看完一本书

水稻 发表于: 2008-2-05 16:41 来源: 今天

  看完一本书,.吴冠中的《横站生涯五十年》。书中有许多八九十年代的文章,语气、用词以及叙述方式都很平实、谨慎,感觉有些沉闷。毕竟是经过文革的,那个时代,一句话都可能招至大祸。由此说来,七八十年代倍受争议的“朦胧诗”所采取的朦胧叙事策略,不仅仅是时势所迫,那更是一种言说的智慧了。
  
  再看看也是画家的陈丹青近几年出版的书,如《退步集》等,感觉大不同。纵论古今,快意洒脱。或许陈先生觉得在表述上已经照顾到中国国情了,我们仍然可以从书中感觉到作者身心的自由和敞开。可在八九十年代,艺术的“形式”竟然是一个问题,需要吴冠中先生含蓄地一再强调。
  
  《横站生涯五十年》这本书,慢慢读进去了,我也渐渐受到感染,并感动。尤其是辑三的“他和她”以及续篇,写画家和他的妻子,感人至深。写法现代,笔触冷峻,感情沉郁,我以为是可以永远流传的佳作。
  
  吴先生年过花甲,在贵州山地写生,为了靠近一条瀑布,抓住瀑布的气韵,可以背着几十斤重的画箱,出没山林,没有路,没有人迹,他鼓足勇气,向前走,往山下跳,置生命与不顾。我看书到这里都惊心动魄。看似一幅平和宁静的画,谁会想到那是画家历经危难才有的?像是赌注,用生命去赌。庆幸赢了。天佑英才!
  
  过去强调艺术为政治服务,也许帮了政治,同时毁了艺术,毁了艺术家的生命,赢得人民大众的反感,最后什么作用也起不了。据说,四十年代,美国冒出一个抽象表现主义,就是讲“形式”。美国的政治服务艺术,中央情报局不惜重金大力帮衬宣传,世界现代艺术的中心由巴黎移至纽约。
  
  美国通过艺术吸引了全世界的艺术家,向全世界渗透他的意识形态,不流痕迹;就像在老辣的艺术家的作品里看不到技巧手段一样。比美国总统在电视上做广告还有效果的是,全世界旅游观光的游客蜂拥而至,把不知道从哪里搜集到的美元送还到美国人手里。
  
  美术馆、艺术家的故居,甚至是墓地,都有人恭敬地去朝拜。国内不少艺术家写的国外游记,几乎都写道拜谒了某某大师的墓碑,然后感慨不已。
  
  《横站生涯五十年》这本书里,有吴先生的画作作插页,彩色的。读完这本书,我有一股强烈的冲动:收藏一幅吴老先生的画。当然,这要等我发了横财的时候。不可能收藏原作,应该买得起仿作吧?可有谁能仿得像吴先生的原作那么好呢?
  

最新回复

丁南强 at 2008-2-06 09:33:12
美国的政治服务艺术
感概之,因此才有美国。
祝水稻:新年快乐!
苦干 at 2008-2-10 13:27:00
吴先生不愧是中国一数一的艺术大家!
海客 at 2008-2-15 02:03:22
我刚刚看完吴冠中的《美丑缘》。感觉和你的差不多
水稻 at 2008-2-22 12:24:04
问好海客兄弟~
握手!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