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桃花庵诗语(88则)

发布: 2014-2-05 15:09 | 作者: 张洁



        68.用比喻而略去比喻词,让喻体冲破障碍,横空出世。这种方式,最起码具有这样的功效:惊醒;缓解阅读疲劳。
         
        69.一首诗可能写得很长,但关键词往往只有几个,甚至一两个。这关键处,如同保险柜的密码,一旦破解,诗中珍奇可尽在掌握。比如:我在读特朗斯特罗姆的《深入》时的感觉就是这样。当我弄懂了“断流器”,也就理解了昂贵的“石头”,也就理解了“离开”与“深入”,整个一首28行的诗,诗人所要表达的便在我的眼前坦露无遗了。但这种袒露,与无需心灵探索的“袒露”决然不同;它让我有阅读的快感,或成就感。
         
        70.在诗中,有时,外在即内在。
         
        71.朴素的认识,往往距真理最近。不要试图在事物之外去淘金。
         
        72.关于阅读:从诗里可以看见作者,也可以看见自己。有时前者多一点,有时后者多一点。不管怎样,凡看见,就是好。
         
        73.昨日读到北岛译芬兰诗人拉斯·赫尔登的诗作《从前,很久以前》。其中有“语言给诗人树上的生活。/他住在语言中如同曾住在树上。”“诗人像在树上一样攀援在他的语言中。”赫尔登认为,诗人写诗是为了找到安全感。他说“永远不要请诗人从树上下来”“在地上没有树上的那种安全感”。从创作的心理起源来考察,也许他是对的;最起码是部分的真理。
        
        74.有时我们只能以描述、比喻代替揭示。语言之网在真理之鱼面前还是过于死僵了;它不能自我更新,而使用者又缺乏天才!
         
        75.很多时候,顺着说没有什么意思;而一旦倒过来,马上就意蕴无穷!
         
        76.分裂。请不要吃惊,这个“分裂”不是病态,而是能力。好诗人都具备自我分裂的能力。他可以分裂成两个“我“,自己观察自己,自己折磨自己,自己对抗自己,自己说服自己,自己驱逐自己,自己拥抱自己。他可以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朋友、知己,甚至是自己的情人。他是男人,可以化身女人;若是女人,则可以化身男人。他甚至可以是自己的父亲母亲,也可以是自己的孩子。诗人从分裂中获得完全的视角。完全的视角给予诗人多重的体验。多重的体验成就一个诗人丰沛的情感丰富的写作。所以,我说,懂得分裂、具备分裂能力,是一个诗人成为好诗人大诗人的必备条件之一。
         
        77.意念。有时就是我们在头脑中自造的规矩。而规矩,是用来打破的——对写作者来说,尤其如此。
        有些人读书越多,规矩也越多;多到举步即是藩篱。而另一些人,则恰恰相反,他们书读得越多,越没有规矩;读书是他们获得自由的重要途径。
         
        78.在中小学课堂上,语文老师总是教学生这样使用比喻:以形象喻抽象,以熟悉喻陌生,以通俗喻深奥……可是,在诗写中,高明的诗人常常做的是反向运动,以此把诗意拉长铺厚。
         
        79.密封的铁罐。
        不打破,水怎么流出来?
        嗯,打破、打破、打破……无障碍!
         
        80.我喜欢作品中时空转换所带来的那种沧桑感,宿命感,那种必须承受的巨大悲伤……我认为那是一种永恒。广阔总能打动我,无论是时间的,还是其他……
         
        81.最近总看见博客中有关诗与非诗的讨论。这种讨论在多大程度上有用?我持怀疑态度。在我看来,你写出的内容才更值得关注。你写出的东西里,有多少是你个人的?你的视角,你的经验,你的感受,你的思考?
         
        82.造星运动为何方兴未艾如火如荼?个中原因复杂,但有两点不可忽视:一是,年长者酷爱做伯乐,热衷于发现“新人”,这同时也是为自己的未来声名蓄养作传的弟子或曰传人。此心切切,难免揠苗助长。二是,国人缺乏宗教信仰,却有追星的传统;历朝历代都有各式各样的榜样楷模,可供众人围观仰视。对一些人来说,离开了偶像崇拜好像就生活不下去。而如今更多的旗帜被竖起来,其实是为了让人们看清扛旗帜的那个人,吹喇叭的那个人。呵呵,研究心理有时的确比写诗愉快多了。
         
        83.诗人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有创造的力比多,毕生都梦想改变语言世界的秩序;他们是语言世界里的林肯和袁隆平。
        剑东对曰:他们都是语言偏执者,总是在试图纠正语言中的错误。
         
        84.我预计文学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生活如此平庸乏味,为什么人们不是更需要文学、更需要诗呢?
        我不喜欢所谓“真实的诗”,并且相信大多数读者也不需它们。因为,它们甚至比真实的乏味更乏味。对于庸常和乏味做美学的处理,是作家的责任,也是读者的阅读需求。
         
        85.我喜欢读诗人写的散文小说,不喜欢读小说家散文家写的诗。
        
        86.桃花庵
        
        经常有朋友给我留言,询问桃花庵在什么地方。我不能总是笑而不答,或者效“王顾左右而言他”,就很老实地回答:“是我的书房。”他还要追问:“你怎么给书房取这名儿呢?”我说,因为我叫桃之夭夭啊。他很不满意地走了。他一定以为我在糊弄他。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怎样灿烂妖娆的生命,怎么能和“庵“这个冷寂的字眼联系在一起呢?
        但我就是要明艳与素净、热烈与冷寂、年轻与古老、轻盈与沉重、高调与谦卑、动与静、放与收……形成巨大的张力。生命需要这种张力,诗歌需要这种张力。
        庵,女子修行之所也。寺庙之一种。诗,言旁加寺。谓诗乃言之寺,寺之言也。诗人乃语言和灵魂的修行者。女诗人修行之所,是以谓之“桃花庵”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朵桃花,相对“人间”而言,仿佛迟到;然而究其生命运行的力与场,却正当其时。
        
        87.“你才是诗人,你妈才是诗人,你们全家都是诗人”
        
        大概诗人在今日之中国名声不太好,诗歌日益遭受边缘化,所以有些写诗的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诗人,不愿意人家把他看成诗人,甚至以自己至今还在写诗为可羞。“你才是诗人,你妈才是诗人,你们全家都是诗人”,作为坊间笑谈,足资佐证。
        说到边缘化,其实诗歌虽然被称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诗人被誉为神的祭司,但边缘性是一直都存在的。诗歌命中注定只是小众文学。全民写诗是不可想象的,甚至是可怕的。大字报和批斗会上的顺口溜被称作诗,是对诗歌的亵渎。诗歌的过度繁荣(虚假的繁荣)总是和灾难连在一起。比如中国的5·12,比如二战时期的波兰。这些诗,常常是短命的,大多数不能叫作真正的艺术品。波兰诗人米沃什在《诗的见证》一书中谈到《战斗的波兰诗抄》时评价说:“厚达一千九百一十二页……绝大多数具有记录性价值,而且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今天我们难以给予它们高度的艺术评价。”
        科学技术和工业化进程扼杀了诗意,诗歌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在世界范围内都同属不争的事实。诗歌是精神的盛宴,但地球已进入快餐时代。面对这样的事实,真正的诗人不是向世俗妥协,而是抗争,诗人都长着反骨。他将是为这个世界保留最后一点诗意的人。如果连自己是诗人这个事实都不敢承认,其实已经证明了你不配做个诗人。
        
        88.诗的写作能学习吗
        
        很多诗人在谈到诗歌写作时讳莫如深,有人甚至宣称,诗的写作是不能讲授不能学习的。只能靠天赋的悟性,像佛教徒参禅一样等待神启的降临。诗的写作于是被神秘化。诗人自己也被神化。
        我不否认上述言论包含了部分真理。但是部分而非全部。
        我并不认为,一个人修完大学的诗歌课程——假如有这种课程的话——就能够写出好诗。但如果你天性里有诗,已经开始了诗写实践,那么,学习是必须的课程。
        这种学习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前辈大师们学习,二是和同时代的诗人们互相切磋砥砺。不能设想,没有但丁、莎士比亚和庞德,会产生艾略特。我认为读书应是头等大事,尽管无论哪一本书都不是让你一举成功的秘笈。带着思考和辩论,沿着一代代大师们的足迹,溯流而上,登临历史的峰顶,才能获得对诗歌高超的判断力和高度的自信力。所有伟大的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除了历史的向度,还应该有形而上学的向度。“居高临下”是好诗人潜在的姿势。
        
        

33/3<123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