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桃花庵诗语(88则)

发布: 2014-2-05 15:09 | 作者: 张洁



        32.老特说: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
        但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无限丰富性,同样值得用诗歌去表达、揭示、讴歌、批评……当然,那需要另外的技法和形式。
         
        33.很多中国诗歌写得如同杂文。我认为这违背了诗的本义。诗是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再认识。适合用杂文来表达的,就不要勉强分行分节。
         
        34.阿多诺说:“艺术既不能经历也无法升华苦难。”洞见也!
        而眼下的地震诗,几乎成了一种时尚、一种大规模的运动。对此,我抱有深刻的怀疑。在远离灾难的文字里,眼泪、同情、关注,甚至信心……全部都因为轻飘而显得廉价,暴露出几分虚伪。更有那些投机式的拉腔作调的叹息和令人脊寒的无孔不入的反讽……无异于对灾难和语言的双重侮辱。(4/25)
         
        35.沃尔科特说:“要想改变你的语言,首先得改变你的生活。”
        要理解这句话,可以从海德格尔的一句话开始——“语言是说话者”,同时参考策兰的论述——“真实,这永远不会是语言自身运作达成的,这总是由一个从自身存在的特定角度出发的‘我’来形成其轮廓和走向”。
         
        36.寻找新的经验,同时也重新经验过去,这是诗之起源与诞生,也是生命的终极意义与价值。
         
        37.疑问。这很重要。没有疑问就没有写作。写作的过程就是探索疑问的过程。
         
        38.学诗的过程大约是:不知有技,老老实实——学技:广泛搜罗,新奇尝试——尝遍珍馐,万技在身而不炫技,返璞归真:毕竟,诗以简洁明快为大美。
         
        39.普希金在《纪念碑》中写道:“我不会完全死亡……我将永远光荣,即使还只有一个诗人活在月光下的世界上。”泰戈尔《园丁集》的最后一章,专门写给百年之后的读者,他亲切地打问:“你是什么人,读者,百年后读着我的诗?”而茨维塔耶娃有一首诗,干脆题目就叫:《致一百年以后的你》。
        相信一百年以后人们仍然读着自己的诗,这不仅表现了他们作为大诗人的自信,也表现了他们对世界的信心。
        但是,在今天,即使你有类似的自信,却难以像他们那样对世界充满信心。今天的诗人,心头挥之不去末世的阴云。
        这是诗人的悲剧,更是世界的悲剧。
        
        40.真正的好诗,不只是好诗。它还是桥梁,通向更多隐蔽的未来,更多的诗;还是催化剂,催生更多的艺术发现,乃至发明。
         
        41.抵抗一切文学时尚。历来创新的东西,一旦流行,成为风尚,就变成可疑的东西。或者说,暴露出为文者的不诚实。而诚实,乃是文学的底线。
         
        42.毫无敬畏之心,这样的人,不配称为人,更别说称为诗人。把一切踩在脚下,就证明自己先锋?我看那只是文革小将。
         
        43.写作是一种劳动。但这种劳动与其他劳动具有相当大的不同。农夫、工匠的劳动,意义和快乐在于结果;写作(艺术家的创作)当然也重视作品的诞生,但更多的快乐在创造过程之中,甚至在创造开始之前的顿悟一刻就已经产生,神启的降临,令一个痴迷的艺术家颤抖与狂喜。
         
        44.诗歌中纷繁密集的意象群,的确可以给读者以视觉的冲击;但我认为,一首好的诗歌带给读者的应该不仅是感官的,更是心灵的,和精神的。密集的意象就像密集的铁栅,无疑会阻碍读者心灵与精神的深入。
         
        45.人们把诗比成美酒,我想这并非仅指它们给受众带来的快感,同时也暗示:诗歌的生成,需要酿造的过程。不否认存在偶尔的的好运气,“抓拍”就得现成的诗;但更多的时候,必须对“现成”进行精心静心地酿造。从这个意义上说,写诗也是手艺活儿。
         
        46.有人喜欢把诗写得聱牙佶屈。有时我甚至怀疑,他们是故意把原本摆放规则的棋子划拉得乱七八糟,并以此炫耀自己的高深。
        我以为诗的难度并不在此。真正的难度在内部而非肤表。帕斯捷尔纳克说过,在诗歌中,语气就是一切。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而非行为艺术),首先应表现语言之美,让读者首先在语气、节奏、音调之中受到感染并陶醉。
         
        47.    诗歌的散文化是允许的。自古就有“以文为诗”的诗歌和诗人。但这并不等于说,你要把诗写成散文,或者把散文分行充诗。诗行、词语,必须精确、有效,必须承担各自的责任。正如布罗茨基比喻的那样,诗歌“像是白色天空中的一架飞机,其中的每一个螺栓和每一个铆钉都有着巨大的意义”。而散文的缺陷,总可以用下一句补充或纠正。正如表面上呈现出的那样,一首诗永远居于书页的最中间,这也正暗示着:你不能把白纸全部写满。——写满了,就不是诗了。
         
        48.    我们为什么要写诗?对这个问题,可能会有很多种不同的回答。但我想,无论哪一种答案,都与诗歌的精神有着或明或暗的联系。
        诗,从本质上来讲,是自由。写诗是个性的张扬,是人性的解放。
        被雇主逼迫而从事诗行为,根本上是反诗的,也是不可思议的。
        就在我写完上述句子之后的第二天,我读到了美国文化评论家、小说家苏珊·桑塔格的一段话,愿与大家分享——
        “接触文学,接触世界文学,不啻是逃出民族虚荣心的监狱、市侩的监狱、强迫性的地方主义的监狱、愚蠢的学校教育的监狱、不完美的命运和坏运气的监狱。文学是进入一种更广大的生活的护照也即进入自由地带的护照。文学就是自由,尤其是在一个阅读的价值和内向的价值都受到严重挑战的时代。”
         
        49.有的比喻是比喻,重点在本体;有的比喻,只是婉语,重点在喻体,在引导读者转向喻体。
         
        50.但丁说:“艺术是上帝的孙儿。”这话耐人寻味。我理解它至少包含了两个重大的命题:艺术的身上流着上帝的骨血,但却必须经由她的父亲创造而生。她的父亲是谁?万物和现实。因此,不可能有脱离现实的艺术,也不可能有毫无神性的艺术。
         
        51.昨夜有网友来博客留言:“张洁,现在的新诗,会让人传诵吗?就像唐诗宋词那样?现在的诗实质上都成了几个人自己的事,恐怕自己写了也记不住。什么音乐性、朗朗上口等,全都不见了踪迹,仅只是一种梦魇似的独白,变成了自娱自乐的东西,是悲哀呢?还是喜悦?”我的回复是:“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未能传诵,不全是诗歌的错。。。咳,纸条也说不清。。。遥祝快乐,别因此烦恼。”
        这位朋友的质疑并不完全是个人的和偶然的,它代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普通读者的普遍看法。而这种观点也使得读者更多更快地离开诗。这是现代诗的尴尬,也是当今诗人的悲哀。要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万字以上的论文。身为诗写者,并非为了推卸责任,但我固执地认为,新诗所遭遇的尴尬,不能仅仅归罪于诗人。社会、教育、读者、诗人。。。哪一个也脱不了干系。
        
        52.“初生牛犊不畏虎”有时并非褒义。门外汉或一知半解者往往爱憎分明立场坚定显得十分勇敢;而真正知道得多的人,他不轻易发言。不轻易发言有时被误解成世故,其实不然。因为他能看到事物的全面和整体__而这又是多么难以说清! 
         
        53.赖声川:如果你计划做一个好演员,那么你可以做到;如果你计划做一个明星,你不一定能做到。
        我觉得这话也适合诗人。自勉一下:不求做名诗人,但必须、一定要做好诗人!
         
        54.有时候,不是我要写什么,而是我不能不写什么。当我的笔尖在白纸上行走,自有法则牵引着它。它抗拒着我对它的控制。有时,这种抗拒的力量相当强大,令我不得不放弃继续控制的企图。
         
        55.看“中国好声音”,对汪峰他们的价值取向极为欣赏。他们不约而同地放弃了那特别“会唱”的,因为音乐并不只是技巧。——我认为这一点,值得诗界借鉴!诗也不只是词语和技巧!
         
        56.更多的时候:诗是诗,歌是歌。两码事。
         
        57.单纯追求外部的所谓韵律,不仅不会收到预想中的美感效果,反而显得忸怩做作。诗的韵律在内部而不在外部,这正是诗与歌的区别之一。
         
        58.疏远一切过于紧密的圈子;对所有的赞美保持警惕!
         
        59.就像那种洄游之鱼,文化必将回归源头产卵,新文化必将诞生于源头活水。先人为我们预先备下了一切,等待我们走到跟前,叫一声:芝麻开门!看那些古代文字,那是永久的暗示啊!
         
        60.关于诗歌中的破折号:复指关系的语词,在诗歌中,不用破折号更好;诗歌毕竟不同于散文,不需要过于明确,模糊性与歧义性,恰恰是诗美的重要因素。而另一方面,在诗歌中我们使用破折号的时候,多半并不是为了自我阐释;诗歌中的破折号,有更丰富的含义。
         
        61.阅读的魅力之一,就是被作者的才情俘获!
         
        62.写诗,发掘和创造语言之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要回到前科技时代,回到感性和自然属性。比如“一箭之地”较之100m,“日上三竿”较之上午10点,前者是诗语,后者属于科技用语。
         
        63.谚有云:做人要实,作诗要虚。
        当然虚实是相对的,相生相成的,虚实必须拿捏好恰当的分寸。
        写诗的人,不能过于老实,总是一副庄严的面孔,必然少了些许生气。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来点小狡猾,其实是一种深谙阅读心理与接受美学的大智慧。读《瓦尔登湖》,读到这样的句子:“天井里没有雄鸡啼叫也没有母鸡聒噪。根本没有天井!”我禁不住哈哈大笑,老实巴交的梭罗,其实一点儿都不“老实”,哈。
         
        64.今天中午偶尔看到歌手李健的一个电视访谈节目。当谈到自己的艺术追求时,他表达了如下的意思:他不愿意自己的音乐大众化,每一种音乐都有自己特定的受众,他并不希望每一个人都喜欢和懂得他的音乐。他说,艺术应该引导大众,而不是迎合大众。——在此,我无意中找到了一个佐证,用于和我的某个朋友辩论:连流行歌手尚且有如此认识如此追求,那些至今还在拼命鼓吹“诗”要回到“歌”、要流行的顽固分子们,可以休矣!
         
        65.真诚地写自己,就是最好的诗;因为:你就是诗!
         
        66.我的诗中常有“我”和“你”的并称。这里的“你”“我”并无确指。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我让诗意在诗中交流,从而碰撞、辐射出更多层次的意蕴。
         
        67.我以为,好的诗歌应该有这样的特质:仿佛什么都没有说,又仿佛什么都说了。但这样的诗,是挑读者的。
32/3<123>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