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闲话碎笔

发布: 2014-1-02 19:14 | 作者: 辛泊平



        这一年,读了几十本书,但却没有及时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总觉得以后有的是时间,过一段再写也不迟。然而,这一放,便再也没有心情回顾过去。恍惚之间,一年即将过去。于是,再次回头,却发现,一切都成陈迹。
        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对自己读过的书一定要有个交代,对作者,也是对自己,三言两语不少,几千几万字也不多,不是严格的书评,不是大家信手拈来的书话,只是自己的感受,足矣。对话或者独语,都无关紧要。似乎并没有难度,随手写下而已。然而,心愿却迟迟未了。总能找出若干的理由,为自己辩解。疏懒,只是其中之一。
        “然而”是个颇为有效的词汇,它暧昧,但又不乏宽容,在“然而”之后,我们大抵可以心安理得,去喝酒,去闲聊,去睡觉。然而,“然而”之后还有然而,于是,便有了懊悔,有了这些不成样子的文字。
        一年过去,我读托尔斯泰,读哈代,读卡夫卡,读马尔克斯,读显克维奇,读卡佛,读米沃什,读特朗斯特罗姆,读阿米亥,读阿多尼斯,读伍迪艾伦,读北岛,读鲁迅,读瞿秋白,读张大春,读刘震云,读阎连科,读韩少功,读史铁生,读更为年轻的小说家和诗人,读朋友们寄来的书,读图书馆的形形色色的杂志,大大小小的作家,深深浅浅的见识,不一而足。
        阅读中,也有摘抄,但大多在碎纸片上,事后便不知去向。读后感也写了几个,给了一家报纸,发了也就发了。随意自在,似乎也符合我对读书的期待。然而,这样说过,心里依旧惶然。阅读于我,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不得不再次审视自己。
        于是,再次想到显克维奇的《你往何处去》。这是一本老书,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但对我来说,却是第一次。读得很慢,很仔细,似乎还有点眉批。一本关于爱情、历史和宗教信仰的书,经纬繁复,故事却简单。读完,我又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脑子里便有了一个殉道者的形象,不是基督,是使徒,所以,他没有基督的决然,而是在纠葛中完成了自身。他是有血有肉的人,是人而不是神。然后,我想到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以及芸芸众生,在信仰缺失的当下,我们凌空舞蹈,在失重的状态下,挥霍着肉身,也放逐着灵魂。
        肉身沉重,我们何时方能抵达此生的救赎?
        所有的书都是一种回忆。回忆,是人生的姿态,也是修为。莫言之前,我们想,我们的写作和西方有哪些差距,莫言之后,这种思考依然是每一个写作者要直面的问题。少些什么?阅读时间选择的大师们,我似乎明白了一点。那些大师们的回忆,可以给我们一个世界,那个世界里,有历史,也有当下,有荒诞,也有理性,有苦难,也有救赎,有人生的挣扎,有灵魂的追问,有普世的意义和价值。而我们的回忆,却总是缺少一些带着血泪的凝结,多了一些现世的戾气和乖张。
        这些不说也罢。诺奖不是唯一的标准,我们大可以这样聊以自慰。
        还是来说回忆。这篇文字也是回忆的一种。
        回忆这一年,关于读书的文字不多,但却因为一个报纸专栏,看了一些电影,写了几十个光影随笔。不是专业性的文字,意到笔随,挣几个碎银子,用来喝酒。私下里,电影也是我的一种阅读。不过,这种阅读必须有纸质书的阅读背景。或许,这也算一年来观影的一点心得。
        回忆,便需要面对自己,不加修饰,不做解释,赤裸裸的面对,羞愧也好,悔恨也罢,这是一种自觉的态度。正如瞿秋白写《多余的话》,生命的最后,用笔解剖自己,于是,软弱与迷茫,便有了诚实的品格。
        面对书籍,面对回忆,我们都需诚实。诚实地面对人生的困境,诚实地表达生命的悲喜,诚实地探讨人性的复杂,诚实地对待灵魂的挣扎。
        新的一年,我当以此鞭策自己。打开那些应该打开的书,重读那些应该重读的书,警惕那些暧昧不明的书,抛弃那些浪费生命的书;珍视自己,也珍视人类共有的回忆和时间。
        
        2013-12-27夜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