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年海外散文成果盘点

发布: 2010-1-31 18:57 | 作者: 陈瑞琳



 

2009年过得风一样快,但风急浪也急。海外的华文坛不仅小说界峰峦叠嶂,散文的浪潮也一浪高过一浪,成为硕果累累的丰收年。

“大雨落幽燕”的壮观气象,并非都是大自然,也是指人文的世界。这里说的“海上”,是因为海外的作家总感觉自己是海上的漂泊者,遥看此岸和彼岸,异乡的人心里的摇动就显得比本土的人更加剧烈,所以为文也很有些惊涛骇浪的气势。

说到域外写作,最大的优势是无需“载道”,心灵能够得到充分的解放和自由的表达,因此也可坦然观照历史并发掘出情感的宝藏。再加上两种异质文化的正面碰撞,从而让作者将生命的个体意识空前地发扬。尤其是散文作家,不仅在内容上能够随自己心灵所欲,而且在风格上也力求千姿百态。于是,扫描一下海外文坛,深刻的第一印象就是每个人都是一棵独立摇曳的树。

 

2009年来自海外的首先震撼是纽约的资深作家王鼎钧。他的《文学江湖》无论在海外还是在海峡两岸都豁然引起惊涛骇浪。此书是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的第四部,即壓卷之作,副標題是:在台灣三十年來的人性鍛鍊。談的是文學,也是講人在江湖的身不由己,由此揭露出作者人性鍛鍊的血淚史。四部回憶錄,寫了17年,最后到《文学江湖》,如此精粹惊风雨。评论界认为,他的作品,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眼泪和痛苦,也看到中国人的微笑和希望。在艺术境界上,正可谓“走盡天涯,洗盡鉛華,揀盡寒枝,歌盡桃花”。

 

2009年的海外散文,影响甚巨的还有刘再复先生的《远游岁月》(花城出版社)及《读沧海》(福建教育出版社)。曾经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的刘再复,如今在美国、香港、台湾等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这些年,他就象一个行者,在漂泊,在观察,在思索,他落于笔尖的累累文字,展现出的是一个思想者的博大心灵。两本散文集,一个充满着生命浓烈的激情,呼唤着一束晨曦的光明;一个凝固着生命的孤独,宁静地倾听一切深远的声音和诉说自己的浩茫心事。作者认为,能于大孤独与大寂寞中,守住天真天籁,这种回归乃为人生的最大凯旋。

2009年,诗人北岛的散文创作也造成了海内外的轰动。从《青灯》到《蓝房子》,再到《午夜之门》(江苏文艺出版社)。《午夜之门》的精彩,是作者写那些“万花筒般的纽约人”,奇特的芸芸众生构成纽约独有的斑斓世界,荒诞却合理,鬼魅但充满着“人”的气息。北岛的中年散文,文字随意简约,行文质感诗意,苦涩而悠远。可谓内有筋骨,外有诗韵,所以被评论界誉为“下笔之洗练、文字之韵感、叙述之平地惊雷,皆为多少年来所见之最佳白话文学。”

2009年的海外散文,最大的赢家当属美国西海岸的“金山派”扛鼎作家刘荒田。

荣获“中山杯”华侨文学奖散文类大奖的《刘荒田美国笔记》(河北教育出版社),以其厚实的生命体验和深沉的人生思考,赢得佳评如潮。其散文作品的突出贡献是对海外移民众生相世俗生活的“原汁”描绘,作者的目光所及纵深宽广且细致入微,并塑造了移民时代独具特色的“假洋鬼子”的精神风貌,更加上奇崛精辟的老辣文字,遂独成一家气韵流派。

 

2009年的海外散文,除了散文名家的倾力奉献,更有各路学者的创作参与。任教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朱琦,旅美十多年,以其中國文化講座聞名于北美西岸。与此同时,其文化隨筆縱橫古今中外,文采斐然。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的《读万里路》正是他近年文化隨筆的最新集結。书中由北向南從中原到江南再到嶺南,由東向西從安徽到湖南再到大西北,試圖以地理、歷史和文化的大背景解讀中國各地域文化的不同及其原因。此书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获得“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的散文优秀奖。

2009年,另一部获得“中山杯”华侨文学奖散文优秀奖的作品是耶鲁学者苏炜的《走进耶鲁》。书中包括“讲坛拾趣”,“校园思见”,“芳草天涯”,“海国观想”等,抒写的是作者十年耶鲁岁月的感知感想。书中最感人的部分是记录他在耶鲁传播中文的有趣经历,可谓从一个奇特的角度剖析着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2009年的海外学人散文,任教于夏威夷的程宝林也有其特别的贡献。他的思想随笔集《洗白》(纽约柯捷出版社),笔端情感浓厚,议论之词,则理路清晰,表达出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反省和期望。与此同时,中国东方出版社2009年岁末出版的散文集《故土苍茫》,重点表达的则是他作为农民之子的孤独和乡愁。

 

2009年的海外散文创作,如果说男性作家多是以政治、文化的视角来叙述表达的话,那么女性作家则更倾向于“自我”的修为,即更擅长于表达“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荣获2009年“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的散文优秀作品《家住墨西哥湾》(河北教育出版社),是旅美作家陈瑞琳继《走天涯》、《“蜜月”巴黎》之后的第三部散文精品力作。作者沉淀了自己面对新世界的探奇与浮华,在定心潜居之后对新时代的移民故事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尤其是在新的文化坐标上展开了东西方的精彩对话。

 

另一部获得“中山杯”散文优秀奖的作品《丝的诱惑——在日本俯拾文明符号》(上海文汇出版社),作者是旅日作家华纯。作者以独立的人文审美观和视角,以感性的游动之笔,细腻地触摸到日本与中国历史的千丝万缕,在风土文化的美學宝藏里每每有惊人的发现。

2009年,一部《有一种风景叫行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散文集也特别引人注目,作者是旅美女作家孟悟。书中的精华篇章是描写美国职场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向读者展示了希望与绝望,真情与伪善,坚韧与宽容等饱润着生命底色的活生生的社会画卷,也是一部浓缩在异国他乡行走的所有当代华人的时代画卷。

亲情散文,一直是海外女作家的最爱。2009年纽约柯捷出版社出版了旅美作家依娃的新书《过日子的感觉》,书中感人的力量正来自她对家乡对父母对童年的刻骨追忆和怀念。此书朴实温暖,虽有悲怆苦难,但文字的深处总有希望升起。

散文,被誉为海外文坛的轻骑兵,也因此,成就了一批优秀的报刊专栏作家。

幽默女作家吴玲瑶,多年为各类报刊撰写专栏,其价值不在数量,却在她独树一帜的喜剧风格。她善於通達地觀察人生萬象、另類讀解現代文明,在短小精悍的文章中抒發着“笑里藏道”喜劇智慧。她的温厚婉讽的艺术风格,也为当代沉重的华语文坛带来了一种文化心理的超越。

宋晓亮,美国《华盛顿新闻》的专栏作家,擅长小说笔法,写人物尤其泼辣生动,也是女作家中写亲情散文的高手。融融,《星岛日报》专栏作家,善于观察自然,引发奇想,风格独异的环保散文颇受青睐。施雨,《侨报》资深专栏作家,近年来关注中美文化交流,聚焦“海归”故事,笔端清丽敏捷,塑造出一代“归鸿”的面影。

丁果,加拿大《环球华报》资深时事评论专栏作家。所论专题,或历史,或文化,如《加拿大第一背后的思考》、《人头税道歉掀过耻辱一页》、《中华文化在盛世中的危机》等,其尖锐犀利,常引发时政新潮。阙维杭,《侨报》资深评论员,立足美国现实,多表现文化冲突和隐忧,如《与CNN面对面》等。杨恒钧,澳大利亚著名专栏作家,关心国际事务关系研究,文章切中时弊,主张理性批判。如《对悉尼华人组织起来保护圣火的几点看法》以及《中国再也不需要小说了》等文均引起华人世界的激烈讨论。

 

此外,2009年还需要关注的有两部题材特殊的散文作品。一部是荣登网站销售排行榜的《华尔街这些事》(长江出版集团),作者陈思进、雪城小玲。陈思进独闯华尔街十几年,书中通过发生在国际金融中心华尔街的一桩桩生动故事,生动地解析了市场经济化的美国,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终于使其深陷巨大金融危机的泥潭。另一部作品是北京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随笔集《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作者为纽约社会心理学家鲁鸣。鲁鸣以其在美国生活二十年的职场经历,深刻反思了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区别,特别是为何众多国内精英在全球化残酷竞争中总是很难胜出,他在书中亮出了自己的答案:一个人必须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才可能在人生的竞争中无往而不胜,而这个人格魅力就是一个人的专业素质通过软能力所表现出来的能量和吸引力。

综上所述,2009年的海外散文,正可谓秀木成行,各家独领风骚。一个突出的创作特点就是作家们都有意识地保持了自己所处的“边缘地带”与“本土文化”及“主流中心”的心理距离,从而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写作空间。这种自由地在“原乡”和“异乡”之间巧妙切换的写作手法,正是当代海外华文作家鲜明独有的艺术个性。

散文,是属于个人的文体。散文的成熟,来自于人的成熟,而不是因为时代。

 

2010119改定于休士顿

 

(转自文心社 作者原标题:海上浪高涛声来!——2009年海外散文成果盘点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