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home
p13
www25
《今天》文学杂志网络版
线
《今天》杂志今天要闻今天推荐李雾点评专辑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访谈评论


舟人指点至今疑
——关于胡兰成的杂想
苏 炜

关于胡兰成、“颓废”及其它

最近两三年间,胡兰成,是海外华文读书圈子里一个不时会谈论到的话题。在各种文人聚会或者文友雅集中,常常听到这样的交头接耳:“有没有读胡兰成?”“胡兰成很有些读头。”更听说,某某知名作家、某某有份量的文化人士,都对胡兰成的许多文学和文化的见解推举再三,于是也随俗入流,把本一读。

以往谈论胡兰成,一般都是因“张爱玲热”捎带而来,但因为“正确”的原因,胡兰成多年来一直是两岸文化话题中的一个忌讳。作为张爱玲前夫的胡兰成,“曾任汪精卫和平运动时期《中华日报》总主笔。抗战胜利流亡日本。 ”此乃台北新版之胡兰成《今生今世》的简介。按照习惯的看法,作为“汪伪政府”的文化要员,胡的政治行为是要受到历史正义的鞭挞的。若干年前三毛以张、胡之恋为本改编成电影的《滚滚红尘》获金马大奖,曾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胡之主要著作《山河岁月》、《今生今世》,也是直到近年才能在台湾以全本面世(删节本也主要是删去写汪精卫与南京政府的专节)。如果说,“ 张爱玲”常常意味着对于“正确”的冒犯,“胡兰成”,则简直就是对于“正确”的逆反了。或许,这正是胡兰成“难谈”、“不方便谈”,虽然近年海外华文圈子里许多人都在读胡兰成,却很少见形诸笔墨的谈论的原因吧。

“颓废”一词,是对西文decadence的习惯中译。据一些学者的分析,西文原义,主要指的是文学艺术从极盛到衰微的变化,是和审美、鉴赏、附庸风雅的趣味联系在一起的,并非全像中文的意思那样,容易让人联想到精神的萎靡和堕落。“颓废派的唯美主义是一种唯视觉的理想主义,它把美置于一切经验方式之上。”(佩格利亚《性角色》语,参见康正果《魅力的构成及其颓废》)不管是“从极盛到衰微的变化”也好,“审美、鉴赏、附庸风雅的趣味”也好,“把美置于一切经验方式之上”也好,此“颓废”之西文本义,以之讨论胡兰成,确实是再恰切不过的。

在笔者的阅读经验中,读胡兰成最容易让人想到“异质”、“另类”、“ 不羁”一类的字眼。无论从叙述文体、文本风格、言事理路到资源底蕴,“胡兰成”都是很难被归类的。把他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里,他非儒、非道、非佛,又亦儒、亦道、亦佛;把他放在“五四”新文化的源流里,他是既不“启蒙 ”也不“救亡”、既不“乡土”也不“现代”、既不“学院”也不“通俗”的。(在政治上把他一古脑儿归入“汉奸文人”倒是轻省简单,但那等于什么都没说。)可以说,胡兰成是中国现代文化链条中一个“脱序”的独特存在。

就笔者读过的有限胡书中,最引动阅读兴味的,正是这“脱序”二字。以胡兰成的夫子自道,无论道德文章、行事为人,他都属于“逆忤”、“不宜家室”的一路人。“世上人家惟是深稳,但是亦是要有像霍去病樊梨花林黛玉这样不宜家室,看来像离经叛道的人,才深稳里还有风光泼辣。”(《今生今世》,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下引文同)当今开放时世,也不妨以此一角度去读看胡兰成,或许会比“因人废言”或“人以文存”一类的俗说更有些“意思”吧。

以“审美”读世,可说是胡兰成一大特色

所谓“颓废”——无论中、西文义,都有一种唯美主义、耽美自恋的倾向,“审美大于伦理”以致“审美凌驾伦理”的倾向。以手头边的《今生今世》论,把一切世事感触皆归结为审美式的观照,把审美判断融入世俗日常之中而构筑另一式的价值判断系统,“审时度势”于是成了以“审美”读世,可以说是胡兰成的一大特色,也是读胡兰成时每觉奇气逼人、奇思奇见倏忽而来的地方。

“中国民间是向来不谈政治,却有渔樵闲话与弹词。政治到了不可以入渔樵闲话,不可以入弹词,它就是微不足道的了,而亦就是天下要大乱了。”而以“渔樵闲话”命题的一节,恰是日后在台初版被删禁的写“汪(精卫)先生 ”的一节,亦足见胡兰成论世见解之奇诡处了。《今生今世》此书,按“原序 ”的说法,“是爱玲取的书名……写的是中国民间,江山有思。”这个“民间 ”,是胡兰成臧否世事的故事载体(写的是胡个人的自传故事),也即是他说的“渔樵闲话”的大文本;此“江山”,则是书中笔墨沉醉的“民国世界”与 “中华文明”;而其“有思”,在胡的笔底,使用最频密的有两个字眼,一是 “格物”,二是“直见性命”。

所谓“格物”,《大学》里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在胡文的语境中,却语义纷繁,几乎无事无关“格物”,无断可离“格物”。按笔者的杜撰,胡之“格物”,便也乃即“万事皆可作审美式观照”是也。以超然的美感判断替代价值判断,在对周遭之“物”一“格”之下,可以恩怨相忘与利害相忘。“王阳明格物,格亭前的竹子,我今却是格忧患。”论一己身世,胡兰成一直是“中华民国”政府追缉的“汪伪逃犯”,其书中相当的篇幅,正是写抗战胜利后他被民国政府搜捕而亡命浙东的经历。出亡日本之后,胡兰成更是成了“民国世界”唾弃的人物。但胡笔下之“民国世界”,由始至终,则几有一种伊甸园、“乌托邦”式的“清和简静”(此乃胡文喜用之语)——“民国世界山河浩荡,纵有诸般不如意,亦到底敞阳。”“这里叫人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中男耕女织,黄发垂梢,并怡然自乐,民国世界的上海亦依然好比是这样。”而全书最用心、动情写的人物——张爱玲专章,其题则为“民国女子”(这也是一般人认为《今》书“最有看头”的一章)。此“审美大于伦理 ”一也。

不消说,胡兰成是“反共”——对共产党没有好感的。按书中描述,胡之出亡日本,其实是在五十年代早期上海“三反五反”伊始之时(而非扉页简介所言的“抗战胜利之后”)。但胡兰成笔下多处篇什,却欣赏身边共产党人、解放军尤其是“大秧歌舞”的“民间起兵开创新朝”之“贵气”。“眼前这些儿女正是江山一代人。‘月儿弯弯照九州’,是这样的民间,所以才出来八年抗战,后来还出个人民解放军,击鼓渡长江。”“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三月,解放军渡长江,毛泽东的总进攻令,真真神旺,那文章令人想见周武王誓师孟津当年。”此“审美大于伦理”二也。

早被坊间定位为“汉奸文人”的胡兰成,不消说也是“亲日”的(且勿论 “卖国”了),但胡兰成笔下,对“八年抗战”的讴歌不说,对大多日本人(尤其日本文化)也似无甚好感。“偶或见了日本人,那人热情得很,必要握手,说‘我们都是朋友’,我只答:‘还要等做起来看。’“日本的国策,则远在破灭之前已自惭形秽了。”究其原因,竟是认为日本人之不识“格物”。“ 惟亲与敬,才是格物……日本人是亲与敬不足,故特重义气。”“日本人于格物尚未至,固有此大败战。”如此等等。此“审美大于伦理”三也。

“直见性命”则可为胡知人论世、品文论藻的“最高标尺”。民俗民谣的好,是“直见性命”;张爱玲的好,是“直见性命”;儒绅淑女的好,是“直见性命”;《白蛇传》、《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或者碧山秀水、渔樵灯火、闾里烟岚的好,也是“直见性命”。这个“直见性命”,按笔者的解读,首先,是强调真率的美感造成的心灵震撼。因此胡文里,伴随“直见性命 ”的,常常好用两个字眼作美感判断,一是“艳”(“XXX真是艳”),二是“惊”,“世人多知恶的东西往往有大威力,如云恶煞,会惊得人分开顶门骨,轰去魂魄,不知好的东西亦可以有大威力,它使人直见性命,亦有这样的惊。”其次,则是重呈现,反表现,直面事物的本真本性,反对人为的制作与演释。用今天的流行语言,是“存真意,去包装”,用胡兰成特有的表述语式,就是“平易之情”,就是“人在日月山川里”,“岁序不言,风日无猜”。

基于这样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今》书中胡一再提及厌恶“神道”和“ 巫魇”(顺及,胡兰成喜作奇语,《今》书中自有一套胡自创的术语和概念)。“神道”者,以今语言之,既指威风八面的权力权威,正义懔然的“宏伟叙事”,也包括高堂讲章式的经院体系是也。“我不喜《蒋介石伟大》那样的书名,不喜东条英机,也不喜麦克阿瑟,一种东西,若是像城隍庙里的神道,威灵显赫,或向《白蛇传》里的法海,是个超自然的大力,且总归是他有理的,我都不喜,见他倒下来,我比谁更开心。”所以,胡兰成虽曾熟读马克思却不喜“革命”、“斗争”,对慷慨激昂之士多有鄙语;对学院一派学问,胡自认 “受过严格思想训练”,却从张爱玲处顿悟:“不如解散的好,……驱使万物如军队,原来不如让万物解甲归田,一路有言笑。”

所谓“巫魇”,在胡文中虽有歧解,但大体指的是对宗教式狂热的拒斥,对人生之戏剧化或戏剧化之人生的漠视。《今》书细写世变离乱、朝代兴亡间的人生诸景,却写来波澜不惊,文意沁凉清冷,带着一种平实的自嘲和悲悯,书中极力弘扬亲敬清和、世俗平凡的入世情怀,故对任何你死我活、天堂地狱式的执持都甚为反感。“现代西洋人是连音乐亦只能采用野蛮人的巫魇的热情,而又要求解脱,如此就成了单是技术的,止于感官的。”

在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的底蕴上新旧驳杂

自然,以“审美判断”对胡兰成一言蔽之,难免以偏概全之嫌。胡兰成的言事理路(或称价值系统),虽繁却杂,虽深亦简。在笔者看来,从社会理念、道德取向到行事风格,是远儒而近侠,远佛而近仙,远官而近盗。用现代语式,则可谓:主流心态,边缘立场,在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的底蕴上新旧驳杂。

此“主流心态”也即书中之“中原心态”,对胡兰成这样经历的人似乎有点费解。胡之一生可说从未进入过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的主流,却是一位真真确确“心悬魏阙”的人物。即便在隐姓埋名的逃亡期间,他也时时记挂着日后的“中原复出”(海外学人喜论“中原意识”,胡可谓士人中之至早“执迷者 ”矣),并为此以“张嘉仪”之假名长期与正在西南办学的梁漱溟通信,结为莫逆。四九年后,这位“张嘉仪”议论国事、指点江山的信函甚至“直达天听 ”,由梁漱溟送抵毛泽东手中,以致梁要正式致函“偶我恰保┕蚕? 国事。“妾身未明”的胡兰成竟然束装就命,正是在赴京途中,经上海目击“ 三反五反”,他才决意去国亡命的。

《今》书中多次提及他对克鲁鲍特金之《田园都市手工场》的研读;又好自炫“侠气”,对有“侠气”之人无论高低雅俗均有好感;却也对民俗中富多神教色彩的“仙道”颇感兴趣,喜论某人有无“仙气”,对张爱玲用的“欲仙欲死”一语惊叹不已。至于“近盗”,则不能不提及胡之对任何类型、主义之 “民间起兵”的特殊好感。从水泊梁山、武昌起义到共产党“三五支队”以致青红帮会,都以“民间起兵”名之。为此,胡对上海“白相人”——黑道人士甚至有专章述及,语多羡褒,立论角度相当奇特,则更见其之“新旧驳杂”了。

“新旧驳杂”者,其实是新少旧多,厚古薄今。新学之中,“左”、“右 ”诸般主义胡兰成都似曾涉猎,但却独缺“自由主义”一脉的痕迹,其对西方基督教文明下的人情世态,始终语多讥讽。胡对中国旧学浸淫既深,沉迷亦久,可说常常沉迷至不可自拔的地步。经书子集、儒道墨法、黄老佛禅、民俚民俗,随手拈来,辄出奇见,且喜对中西文化作“一杆子买卖”式的宏观断论。 “西洋人视人如物,印度人视物如人,亦似平等,可是不好。”“世上唯汉民族能如此壮阔活泼喜乐。”“西洋人的母爱真是侮辱儿女,……世界上唯有中国,儿女与父母是平人。”这种“唯中国文明有,西方(外国)文明无”一类的大堆头断评,今天看来自是武断吓人,但放在胡文语境中,却仍有启人思迪之处。

(一)(二)

 
p6
news
jintian journal
book series
jintian people
editorial team
selection
letter from editor
readers feedback
related links
submission
subscription
contact
p23

今天视野
| 版权声明 | 今天杂志 | 读者留言 | 投稿 | 订阅《今天》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0-2007, jintia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spa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