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sky
skyhome
p13
www25
《今天》文学杂志网络版
线
《今天》杂志今天要闻今天推荐李雾点评专辑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访谈评论


程永新:中国作家当中被高估和被低估的倾向都很严重
木 叶

木叶:从中短篇集《到处都在下雪》到长篇《穿旗袍的姨妈》,序言和封面上都有很多朋友、名家的推介、赞誉,如贾平凹、马原、余华、苏童,什么圆熟啊博大啊,可能有朋友的因素,我想知道你受之很坦然吗?

程永新:是这样,贾平凹写文章我都不知道,是《美文》的穆涛告诉我说老贾看了你的小说(《穿旗袍的姨妈》),很兴奋,他要写文章。写完了发给我,我蛮感动的。老贾这个人很忙,事情特多。这当中肯定有朋友的情分在。这些作家的自尊啊人格啊,也放在那里了,你要叫他说一句特别大的违心话,很难。你叫老贾写文章吹捧谁,他不愿意的。朋友们的这些评价,有一点关照,有一点安慰,有一点鼓励……但是感觉你有问题还是会说你有问题的。

我坦然面对这些东西。我不会因为他用了过分的词就沾沾自喜,另外的人说这个小说不怎么的,我也不会丧气。因为它是个什么东西,我心里有底。当三部曲的后面两部出来之后,我想大家的看法会更公正一点。

木叶:赞誉很多,但是批评家真正就文本细读乃至批评的很少,是否碍于你的身分?很多人对中国的批评界颇有非议。

程永新:对我的作品他们网开一面,不是因为出于友情,而是整个批评界非常浮躁,认认真真读作品的人很少,大部分好的不好的作品都听不到一个正确的意见。出来的作品比较多,搞批评的不可能都看,但是那些重要的作品,批评家的缺席和失语是不应该的。比如对于王朔的《我的千岁寒》,不管怎样纷纷扬扬,我们的批评家真的应该有声音,可是没有。

木叶:都是媒体的声音。可能也有人认为你是一个玩票的,没有很郑重地当一个作家看待。这是否也是一个因素?

程永新:也有可能。当然也有很多人看,也有很多人发邮件来谈看法。但是我更多的还是倾向于前者,就是整个环境的问题,比如去年北村的《我和上帝有个约》,批评界根本没有声音……有的是商业批评。

木叶:当初,有网友说《兄弟》是垃圾,谢有顺也挑了几个硬伤出来,后来在沪举行的研讨会上学者的说法就平和也模糊了很多。你说《兄弟》会在文学史上有位置,这个说法也模糊,真正的朋友是否私下有交流?我喜欢余华,但还是觉得作品有问题,缺乏概括力,太白开水了。

程永新:对,我们私下交流过。《兄弟》也许有叙述策略上的问题。但我觉得它还是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我觉得大的结构上,包括通过兄弟俩来表现时代的社会的变化,还是很了不起的,非常简洁。

在下部里他把宋钢跟林红之间的关系,几个场景几段对话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写得非常好。主要是大家对他后面写李光头发迹后的那一段生活有异议……其实那些事情生活中都已发生了,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还是认同他后面的这种变化,我觉得不是做得过了,而是做得还不够。生活的荒诞性、黑色幽默的东西到处存在。

木叶:很多批评是由出版社组织的,经常发现很多学者根本没读某个作品就出席其研讨会了,还侃侃而谈着。我上次采访残雪时做功课,记得她说《收获》的一个副主编称他们对先锋如何关注,但她的作品不止一次未能刊出,我一时找不到她的原话,特求证你这是否事实。

程永新:残雪的作品到我们这里来过,我们用过,也退过。其实我们对残雪是很关注的,(她重要的作品似乎都未刊于《收获》?)我们觉得她写得最好的时候就是八十年代,那些短篇写得非常棒。我在《中国新潮小说选》里也选了她的《公牛》。九十年代以后她给过我们几次稿,印象当中是用过一篇还是……她有两个非常长的中篇,我们觉得非常失败。

木叶:但是近来她出版有一部小说集《暗夜》,吴亮看到后觉得“比八十年代写得更好”。好像国内近年来对她的关注与评论很少。

程永新:没有,基本没有。残雪最近评价了很多作家、作品,所以引人注目。残雪八十年代用那种方法写的小说,包括《公牛》系列,当时特别有价值。但九十年代之后,她不像王安忆、苏童、余华,甚至包括北村,他们都是通过一些变化来使创作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我的看法是,残雪大的主题、想法、内涵还都是一样的,没有大的变化和突破。这就是导致她后来的小说上不去的一个道理。她也试图变化,但是没有长出果实来。

木叶:残雪认为先锋作家格非、余华向西方学习不够就掉了头,也有人认为格非他们是“浪子回头”。

程永新: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八九十年代,我们肯定是坚持鼓励创新、探索,现在来说,用哪种方法写小说才是最好的,我觉得这个大前提已经不存在了。因为我觉得用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写出好的小说,关键是你要在自己这个写法里你是领先的,最有价值的。残雪说向西方更多的学习来改造自己的……我觉得这完全是本末倒置。现在作家已经根本不是学习不学习的问题,而是你在表现我们的当下的时候是否具有分量,具有价值。当然,我同意她的某些说法,比如我们一度把向别人学习、把先锋当作祸水,这个是错误的。我觉得只要是人类文明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拿过来。

残雪的问题在于她的想法还是八十年代的,老的。

“有好多作家被高估,像李锐,还有,我觉得王蒙的小说都是被高估了”

木叶:但我觉得像她这样一直往那个方向走的人,很了不起。这个先不说,巴金先生一直说青年,而近年来没有形成颇具规模的关注。

程永新:我们也发过张悦然的长篇小说,这期还发了安妮宝贝的散文,为了她还特别设立了个栏目——世纪之约,以前没的。《收获》没有门户之见,文学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什么年龄,不管哪一类的写法,只要是有某种文学价值在里面,就会吸纳。当初棉棉的《糖》也是发在《收获》上。

木叶:我主要觉得很少有青年作家是由《收获》首推出来的,或是由《收获》发现的。安妮宝贝、张悦然已很有声名,此时刊发可以不客气地说《收获》也可能在借力。

程永新:一个是机遇,一个是……比如说这一期的长篇小说,这个人(何世华)可能都从来没发表过小说吧,我们发了一个长篇(《陈大毛偷了一枝笔》)。我们完全不认识这个人。这样的人还有,比如笛安,李锐的女儿,我们发过她的长篇和中篇,是李锐介绍过来的。还是推了一些新人的,可能没有大红大紫。有时文学界就认同了,有的一时没认同。比如这一期的于晓威,是上海作家班的班长,这个人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品全是我们发的。

木叶:两三年前听说《收获》要办一个自己的奖,江湖传为“中国诺贝尔文学奖”,似乎无疾而终了。

程永新:当时有企业聊过。但是操作上有些困难,我们毕竟是作家协会下面的刊物,不是一个私人刊物、民营刊物,而是体制内的。还有,企业来做,也要达到它的目的,都不是太容易操作的。

木叶:《收获》而今50岁了,而从1982年来实习算起,你在这里也有25年了,没想过换个环境吗?

程永新:想过。也有过犹豫。一个是我们现在的主编李小林,她不希望我走,另外她也不觉得我是一个做别的事情能做好的人。我觉得她的评价是对的。中间我有过去做其它事情的想法和经历,《收获》也办过公司,我在那里经营,感觉自己不是这方面的能人。我身上更多的还是一些文人的气息。当编辑,驾轻就熟,搞经营得失很难说。现在我想也许没离开《收获》是一件幸事。好多事是命吧,命运让你呆下去就呆下去吧。像我这样25年不动的人的确很少。

木叶:你在《中国新潮小说选》的序言里提到,“有人预测,中国当代文学真正的大作品将在五年、十年后出现”,这几乎也就是你自己的语调,这话已有约二十年了,这样的大作品出现了吗?如果出现了,你认为是哪些?

程永新:我觉得有很多作品恐怕已经是新时期以来比较高的高峰,难超越,比如莫言的《丰乳肥臀》,比如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已经是经典性的,比如贾平凹的《废都》,包括苏童的一些中短篇,《妇女生活》《粉》,我的说法是拿到世界上去,跟20世纪的美国小说放到一块也毫不逊色,还包括像王安忆的《长恨歌》,像阿来的《尘埃落定》,甚至像王小波的小说,我觉得都是非常特别的。这样的作品还可以举出一些来……

木叶:王朔的呢?

程永新:王朔的作品作为优秀小说来讲一点问题都没有,比如《我是你爸爸》,比如《动物凶猛》。但你要说它们是经典的话,我还要考虑一下。

木叶:作为瑞典诺奖评委之一的马悦然对李锐的评价很高。

程永新:李锐本身是一个不错的作家,很好的小说家。可是马悦然把他拿出来,表示他已经超越了很多中国作家,这个显然是高估了。但是中国作家也没人去真正关心这些事情,你爱提谁提谁吧。中国作家当中被高估和被低估的倾向都很严重。有好多作家被高估,像李锐,还有,我觉得王蒙的小说都是被高估了。郜元宝出了一本书把王蒙的小说评价得很离谱……那全是和实际很远很远的。华裔的法籍作家高行健明显是被高估了。

被低估的也有很多,像迟子建的,像《伪满洲国》之后还有发在《收获》上的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被严重地低估了。北村的《我和上帝有个约》都是非常重要的作品,被批评家忽略的作品。

木叶:还有什么特别想说的。

程永新:整个中国的文学处于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需要文学界、创作界做一点比较实在的事情,而不是提出什么口号、概念,来建立某种学术权威啊,更需要每个人做一点实在的事情。我的写作和编辑工作就是想做一点实际的事情。我们这个民族做实在事情的人太少,都太急功近利。
2007.7.30 8.3
(转自小众菜园)

(一)(二)

 

 
p6
news
jintian journal
book series
jintian people
editorial team
selection
letter from editor
readers feedback
related links
submission
subscription
contact
p23

今天视野
| 版权声明 | 今天杂志 | 读者留言 | 投稿 | 订阅《今天》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0-2007, jintia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spa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