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新诗歌网 http://xinshige.tougao.com/ 张祈年代诗选(1992——2007) http://zhangqibeijing.blog.sohu.com/

海子与《面朝大海》——与孙文波的讨论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3-29 19:37:34 / 个人分类:评论批评

查看( 210 ) / 评论( 3 )
北大诗歌节关于海子的发言草稿
孙文波 发表于:2009.03.27 14:02
  

    还是以一句老话开头吧,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二十年就没有了。这二十年中国当代诗歌格局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变化之一就是海子由生前的薄有小名,现在已被普遍认为是大诗人。作为海子的同时代诗人,也在他生前与之有过虽然不多,但还算热情的交往,我当然对他能够享受如此赞誉感到高兴。毕竟,就写作而言,海子在世短短二十几年时间完成的东西,已经是数量庞大,且面目独特的。至于曾经有过一种传言,海子之所以走上自我结束生命的路,是由于感到自己的写作不为世人,甚至是朋友们理解。对于这种传言,我从来没有相信过。在我看来海子的写作尽管有其独特性,但仍然属于我那一代诗人置身的时代大背景下的写作,他所关心的问题仍然是经历了动荡的文化生活,以一种新的眼光寻找对世界的理解的一代人共同关心的问题;在文化认识上要求独立性。而这一点,不管是他的长诗《土地》、《太阳》,还是无数短诗,在主题上都透露给了我们。

(张祈:我的感觉和你的与些出入。虽然现实生活让海子窘迫,但在诗中,他恰好是搁置了那个时代,就象曼德尔施塔姆说自己“不是任何人的同时代人”,在海子的诗里,时间几乎是停滞的,海子远离了那个时代生活,以寻求遥远,也正是这个原因,他的诗在20年前读和现在读几乎没有什么串味或者变形。)



难道不是这样吗?以他的今天被广为传播的《面朝大海》一诗为例,其中的诗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尽管被不少释读者看作是以美好心态面对生活,但其实内里隐含的难道不是改变自身处境的愿望吗?而愿望,甚至是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愿望,在我看来一直是海子诗中最重要的驱力,正是它构成了海子诗歌向上的力量。

(张祈:读《面朝大海》一诗,我从来没有开心过。我认为这首诗只是海子在生活的压力与巨大的抉择前的某种缓冲或者对自己友善的提醒。“从明天起”说明的恰好就是“不是今天”。这有点于类似波德莱尔总给自己弄些规范生活的计划却总不去实行一样。这首诗绝不是像很多人理解认为的,这是首热情和光明的诗,事实上这是一首完全绝望和虚幻的诗。据说这首诗还选入了不少中学教材或者是课外阅读,我不清楚那些教材中对这首诗是如何解读的,我认为,只有告诉孩子们这是一首痛苦的诗,才是对孩子们真正的理想主义教育。)


我一直认为,正是这种向上的力量使海子成为近二十年被人们谈论最多的中国当代诗人。也在他去世后的一长段时间里使之成为不少人写作的模仿对象。但是如果我们更深入地看待海子的写作,就会发现他的写作所表明的这种向上的力量,来自于对抗性地理解现实生活,并因此产生的一种由生活的此刻向后退的愿望。我一直在心里私揣为什么人们只是看到了海子诗歌呈现出来的巨大热情,和已经带有放纵才华意味地使用语言,而没有看到这一点,没有把他诗歌中对农业中国的表述热情看作是一种意识上的后退。我甚至认为正是这种对后退的渴望成为海子离开这个世界的动因。所以,尽管我承认海子诗歌里表明的向上力量是存在的,但是却感到他的这种向上的力量并不符合我们的现实生活,至少在抵达现实时缺少对抗的力量。而什么是我们经历过的现实生活?站在今天的位置上已经能比较好的理解。但是在一九八九年,理解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作为个体的人将遭遇什么,却并非那么容易。因此我能猜测的是,海子也许比我们先一步看到其中隐藏的秘密,而且对即将展开的生活感到绝望,他不过是希望用后退的方式来表明不合作的态度。但是现实的力量终究太强大,尽管他不合作,尽管他在致力于用诗歌建构一个自我灵魂的精神王国。但仍然无法在真正的意义上赢得胜利。我觉得海子是清楚这一点的,所以才走出自杀的一步。因为他知道自己所希冀的那种生活,已经不可避免地丧失。而他所能做的只是以童话般的态度向人们描述乌有国似的图景。并将批判矛头指向他所理解的造成这一切情况发生的原因。但是这样的批判由于大势所趋,哪怕有力,但几乎不可能达到效果。他因此感到孤独。这种孤独又由于渴望得到理解变成双重的孤独。

(张祈:向后退的说法比较合理。海子能否看到我们在今天现实前的境遇?这一点不好猜测。但他敏感的天性与直觉(海子学的是法律)可能会预感到农业文明与城市文化间的巨大冲突,以及中国国家制度本身存在的若干荒诞(也包括对我们民族劣根性的认识)。海子了解自己的诗歌天赋(也有这方面的自信),也用它构建起了一个虚构的诗歌王国,他最后的决定(包括“集体诗歌”的提法和“与任何人无关”的字条)说明了他决心去做一个牺牲者和先行者。)


不管别人如何评价海子。也不管海子的诗现在怎样被传颂,是上教科书还是经典化。我仍然认为他的孤独会继续下去。因为从一开始海子就是与我们生活的时代格格不入的,到了今天这种格格不入不是消除而是更加深化。这也造成了我们这些活着的诗人在自我应对时无暇它顾,每个人都忙乎着解决自己以为可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就算我们今天聚集在这里纪念海子,但想一想我们真正关心过他关心的问题吗?就算关心过那也是从另外的路径出发。实际上我们的写作早已与海子无关。我知道这样说肯定会遭遇一些人的反对。我已经看到,有人著文说海子早已成为中国当代诗歌路标似的人物。这样的话我不能同意。而就算我退后一步勉强同意。那也是将之看作孤绝的路标,指向的是一条不通之路。这样说不是对海子不敬,而是说海子以自己的绝决趟出的路是别人无法进入的路,他已经找到了终点,让其他人不可能再从那条路向前一步。所能做的只是另外找路。这也是近二十年来中国当代诗歌的现实。不管是我们这些海子的同代诗人,还是后来的诗人,所走的都不是海子走过的诗歌之路了。我们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中发现的,需要我们应对的问题,促成了对诗歌的另类看待。今天,是这种对诗歌的另类看待,建构了中国当代诗歌的新格局。而我们也成为了这一新格局下,需要不断重新审视自己的诗歌走向的人。

(张祈:从形而下的角度看,海子的诗歌技术包括他的生命都是一次性事件,是无法重复的,因此,许多人去模仿海子的意象、语式和表达方法,我也认为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前途的。但说海子的诗歌道路是一条死路我却不同意。我的感觉是,当下的诗人们最应该向海子学习的大约就是这种“向死而生”的勇气,既去直面这个越来越荒诞的时代现实,也从更高更远的尺度去看待自己的思想、行动与写作。)

[ 本帖最后由 张祈 于 2009-3-28 12:06 编辑 ]

TAG:

杨典的个人空间 杨典 发布于2009-03-28 12:32:51
都说得很好。我同意。
钟磊的个人空间 钟磊 发布于2009-03-28 13:07:46
问好二位,对海子的纪念是必要的,通过对海子的纪念来认识海子和海子的诗歌以及海子为诗歌向死而生的文化过程,使我们活着的人,尤其是诗人如何认识诗人存在的意义提供了必要的参照,二位的对话从不同观点出发,分析了海子的诗歌,我个人比较重视这两点"海子诗歌呈现出来的巨大热情,和已经带有放纵才华意味地使用语言,而没有看到这一点,没有把他诗歌中对农业中国的表述热情看作是一种意识上的后退。我甚至认为正是这种对后退的渴望成为海子离开这个世界的动因。所以,尽管我承认海子诗歌里表明的向上力量是存在的,但是却感到他的这种向上的力量并不符合我们的现实生活,至少在抵达现实时缺少对抗的力量。"和"海子能否看到我们在今天现实前的境遇?这一点不好猜测。但他敏感的天性与直觉(海子学的是法律)可能会预感到农业文明与城市文化间的巨大冲突,以及中国国家制度本身存在的若干荒诞(也包括对我们民族劣根性的认识)。海子了解自己的诗歌天赋(也有这方面的自信),也用它构建起了一个虚构的诗歌王国,他最后的决定(包括“集体诗歌”的提法和“与任何人无关”的字条)说明了他决心去做一个牺牲者和先行者。)",我在意象诗歌概论中,也论述了海子之死,可惜篇幅不足,有些理性化,来此学习,收藏~~~

[ 本帖最后由 钟磊 于 2009-3-28 13:14 编辑 ]
张祈:群峰之上 张祈 发布于2009-03-28 21:57:58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首诗的阅读史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首诗的阅读史
冷霜

  在海子的作品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无疑是流传最广的一首诗了。它不仅出现在各种新诗选本中,也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被流行歌手谱曲演唱,更被房地产公司用作铺天盖地的广告。在经过出版、评论、教育以及大众文化多重传播环节的复杂运动之后,它已经逐渐凝定为一首“代表作”,成为普通读者心目中海子诗歌最通俗的形象。有意思的是,20年来,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阅读接受的差异,使得这首诗也如同一面小小的棱镜,折射出当代社会文化的变迁。


  1989年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的消息令诗坛震惊,这个生前只在小范围内略具声名的年轻诗人的作品也由此受到更多同行和诗歌爱好者的关注。由于他的好友诗人骆一禾(同年初夏亦因脑血管突发大面积出血去世)、西川等人的努力,也由于海子诗歌自身的魅力,在之后的几年里,他的诗在诗歌爱好者中迅速地传播开来。1991年,《海子、骆一禾作品集》(周俊、张维编)由南京出版社出版,收入海子的短诗、长诗节选、散文、小说和诗论等,第一次较集中地展示出海子创作的全貌。1993年,海子母校北京大学一年一度的“未名湖诗会”将时间从以往的5月移至他的忌辰3月26日,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最初的几年里,诗会总是以朗诵他的抒情诗《祖国(或以梦为马)》作为开场。

  这一时期的诗歌氛围仍然遗留着浓厚的1980年代后期风气的影响,混合着“诗歌崇拜”、对形而上学观念的热衷和对已然来临的市场化社会的抗拒,因而更受其时诗歌爱好者(往往也就是潜在的或正在成长的诗人)喜爱的诗,是《祖国(或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等,它们音韵更为铿锵,在日后看来不乏矫情的诵读中也更易显出决绝和“悲壮”的姿态。不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同样能满足这种“自恋”。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诗人姜涛在1990年代初曾任清华大学文学社社长,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某一年春天,他和一些喜爱诗歌的朋友结伴去植物园,其中一个喝醉的朋友,竟在出门时于门口席地而坐,对着四周的游客高声朗诵这首诗。这一行为颇令游客惊异,有人竟误以为是乞讨,在他身边投下了零钱。

  这则轶事像是恰好为这首写于海子辞世前两个月的短诗提供了一个注脚:在诗中,诗人内心的冲突正是源于精神的骄傲和世俗现实的坚硬之间的紧张,这种紧张感,在1990年代前期很多诗歌爱好者那里并不陌生,因而在这首诗中获得慰藉和共鸣。

  1995年,西川编《海子的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7年,西川编《海子诗全编》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海子作品的影响进一步扩大。2001年,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使得这首诗开始为全国的中学生所知。

  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篇,历来要同时满足多项标准,按照人教社中学语文室刘真福先生的归纳,它们至少包括“经典性”“教学的适用性”“进步性”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显然与它语言的质朴和意象的温暖、明朗有关,看上去,诗中的情感似乎纯净而超脱,然而,它在实际教学中却给教师和学生们带来了难题。一方面,中学生们往往不易体会这首诗表面的单纯之下所隐含的矛盾,在一位中学教师的教学记录中,学生们初读的反应是“乐观向上”“写的是一种平凡、安逸的生活”“读过之后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放松感觉”“活着真好”。而当教师进行启发并辅以海子生平的介绍,他又必须面对如何向学生们解释海子自杀原因的困境,因为语文教育同时也得承担人生观教育的功能。

  一面要向学生解释海子在这首诗中表达的在两种“幸福”之间的两难选择:选择尘世的幸福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而追求作为诗歌“王者”的幸福又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一面却要提醒他们,“不能学习海子的做法”,难免招致学生的疑问:既然这么消极,为什么还要给我们阅读这样的诗歌?一位浙江的中学教师撰文读解了这首“决绝人世的告白”之后进而发问:“有着如此消极思想感情的诗歌,怎么能成为中学生的语文教材?”
 
  正是由于中学教学中遇到的这种接受上的困境,在2004年人教社新版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必修教材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被撤下了。不过,在很多高中语文的选读教材或读物中它仍然有很高的入选率,如钱理群主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卷——中国现代文学名作互动点评本》(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徐中玉主编的《新课标语文学本》高中卷的《现代诗歌阅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王家新主编的“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外现代诗歌欣赏》(语文出版社,2005)等,2007年,北京市新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也选入了这首诗。

  而与此同时,这首诗也开始进入大众文化的流通领域。从1998年开启的房地产市场化热潮中,这首诗被各地的房地产公司频频用于其广告文案,从上海、深圳、到海口、长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语都曾被印在海景房和“高尚别墅”的大幅户外广告板上。海子诗中这两个短句,以化俗为雅的方式勾勒出他生命理想的幻境,在1990年代后期加速推进市场经济而带来的都市空间的巨大变化中,被挪用成一则标语,煽动着人们对宜居的欲望。而这种反复出现的“创意”,也多少是因为,很多早期从事广告文案策划的人员,都曾是1980以及1990年代前期的诗歌爱好者或文学青年。

  到了新世纪,网络的日渐普及正好迎面遇上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新一代人,对这首诗的接受又呈现出一些有趣的新变化,它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网络论坛和QQ的签名档里,或是被“取其精华”、掐头去尾地用作博客名称,在一些论坛里,这首诗被列为“小资必读”,而在另一些地方,它常被引用作为职场励志的格言。在今年春天刚刚出版的一本励志读物《一切梦想靠行动》中,对这首诗的征引之后,导出的是如下的训诲:“有了梦想,我们也就有了明确目标的力量。你可以拥有任何你想拥有的东西,只要你确实地知道它是你想要的,并确定知道你为什么想要它。我们的梦想要足够清晰,也不要太贪心。只要健康向上,积极努力,相信一定可以实现。”

  无论是“小资化”还是“励志化”,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取消语境和碎片化的读取方式。原诗中蕴含的痛苦和心理冲突已经不再作为阅读的重点所在,或者,被拼贴成物欲消费的对象。语言表层的简单和温暖被剥离出来,正适于偏爱甜腻的胃口。

  当然,这并非这首诗20年命运的全部。一如诗人臧棣在为纪念海子辞世20周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所言,他是“少数几个能给当代诗歌带来诗歌遗产的大诗人”,他的诗在其身后始终吸引着诗人同行与读者深入持久的阅读。在这个3月,至少将有5场以上纪念性的朗诵活动在全国各地举行,其中一场即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名,这首卓越的抒情短诗,仍将在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里提示着对精神性价值的毫不妥协的关怀。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