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新诗歌网 http://xinshige.tougao.com/ 张祈年代诗选(1992——2007) http://zhangqibeijing.blog.sohu.com/

希尼《阳光》三译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4-27 11:21:27 / 个人分类:名诗新译

查看( 201 ) / 评论( 25 )
Sunlight

There was a sunlit absence.
The helmeted pump in the yard
heated its iron,
water honeyed

in the slung bucket
and the sun stood
like a griddle cooling
against the wall

of each long afternoon.
So, her hands scuffled
over the bakeboard,
the reddening stove

sent its plaque of heat
against her where she stood
in a floury apron
by the window.

Now she dusts the board
with a goose's wing,
now sits, broad-lapped,
with whitened nails

and measling shins:
here is a space
again, the scone rising
to the tick of two clocks.

And here is love
like a tinsmith's scoop
sunk past its gleam
in the meal-bin.






阳光

献给玛丽希内

阳光照耀,空荡荡的
院子里戴盔甲的水泵
它的铁在热乎起来,
斜挂着的水捅里

水变得稠而甜了。
太阳悬在天空
就像一个大盘子
倚着长长的

午后之墙凉着。
这时,她的双手
在烤盘上忙乱。
通红的炉子

向她发出热气浪,
她穿着沾满
面粉的厨裙
站在窗边。

有时她用鹅毛掸子
掸掉板子上的饼屑,
有时坐下,膝头宽宽,
指甲沾满白粉,

胫部粉斑斑的。
这里又有了空间,
随着两口钟的滴答声,
烤饼又涨起来。

这里有着爱
就像白铁匠的杓子
越过它的光亮
沉入食物箱中。

(袁可嘉译)


阳光

那里洒满阳光空荡荡的。
院子里戴头盔的水泵
它的铁皮在热起来,
吊桶里

水甜如蜜
太阳靠墙站着
像一个浅锅
变凉

在每个悠长的午后。
这时,她的手
在烘板上忙碌
通红的炉子

挡板把热气浪
向她送上
她穿着沾了面粉的围裙
站在窗边。

现在,她用鹅毛掸子
打扫烘板,
然后坐下,膝头宽阔,
指甲发白

大腿外侧斑斑点点:
这又是一个空间
随着两口钟的滴答声
软面饼正在鼓起来。

这是爱
就像洋铁匠的铲子
把它的闪光
沉入食品箱中。

(马永波译)


阳光

那儿布满阳光静悄悄。
头盔似的压水机在院子里
加热着它的铁皮,
水在吊桶里

甜如蜜
每天冗长的下午
太阳停在那儿
像烤盘靠着墙

冷却着。
就这样,她的手
在烘板上撮着。
红通通的火炉

把它热烘烘的围子
扑向她
她站在窗边
系着沾满面粉的围裙。

现在她用鹅毛
拂去烘板的灰尘,
现在她坐下,大腿宽阔,
指甲沾满白粉

小腿布满斑点:
这里又是一个那样的
地方,两个钟滴答滴答
烤饼正隆起。

这里就是爱
就像白铁勺
把它烁烁的光深深沉进
丰富的食盘里。

(吴德安译)

TAG:

苏楷的个人空间 苏楷 发布于2010-03-13 18:03:54
译得好
万之二发布于2010-04-12 16:58:31
回复 2# 的帖子
      今天无事,就来浏览久违了的“今天论坛”。而且很高兴可以发贴了。
      因为我前两天对这三译提了点意见(在论坛外作为客人贴的,但无人置喙,跟贴评论,就是不同意我的看法也可以反驳一下。我倒也奇异今天的这种“今天”风格,你好我好大家好,和和气气,没有思想的光彩和文字的锋芒)。

       看到这里也贴有三译,自然有兴趣点开来看看,有什么评价。
       很想听听2楼贴主说说仔细,你说“译得好”,好在哪里?能否一条一条道来给大家听听。
       我希望“今天网”,多有实话真话,不要空话大话假话,有实在的评论,才对得起老《今天》,是否?
       想起有关曹禺的一个笑话。这个只挂名不管事的前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每每戏剧界或学院请来看演出,最后要上台接见导表演舞台美术等,握手称赞,经常说就三个字“演得好”……。
       然后他就离开,在坐上汽车之前,对司机再加两个字“个匹”!意思是“演得好个屁”!

      我在二楼之后也只好跟两字“个屁”,给大家一笑吧!
张祈:群峰之上 张祈 发布于2010-04-13 11:26:25
万之兄是老今天吧。
如果是就是前辈了。
欢迎多来玩,多批评。
我一来先进论坛,有时主页上的评论看不到,请万兄理解。
张祈:群峰之上 张祈 发布于2010-04-13 11:33:21
把万之兄外面的意见转进来。
万之:

如果不懂第一句的“absence”(缺席)的意义,判断是谁缺席,而“现在”又是谁在场,或者什么在场,那就不会了解这首诗的意义。
必须看到这首诗中时间和空间的“对立”,即前面的“there was”和后面的“here is”。稍通英文的中学生都能理解这两个词组的意思。如果再更清楚地引用原诗句“there was… absence”和“here is love””那么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的情感。后面“sunk past”,也有“被沉下的过去”的意思,和诗中的“now”正好对比存在。
而号称诗歌翻译家的人完全不懂这首诗中的这种对立。
此外“bakeboard”,是揉面板,是“她的手”在板上“揉搓过”(过去式)面团。这既非“烤盘”,也非“烘板”。最有意思的是袁可嘉,前面把揉面板翻译为“烤盘”,后面又把同一块板(第二次出现加了定冠词the,表示“这块板”)翻译成了“板子”。到底是“盘”是“板”?
    我们真应该好好查查“老一辈”翻译家到底怎么干活的。多半和“老一辈”革命家一样是混混。

Guest  post at 2010-4-09 20:55:08

首句可以准确地翻为
“曾有过被阳光照亮的缺席”。
这才是大师的诗歌。
所有三个译者翻译的第一句都大错。还翻译什么?

Guest  post at 2010-4-09 20:50:23

可怕,翻译错误太多。
时间感都没有了。首句不是用“is”而是“was”,是过去时。后半首,动词开始变为现在时。“sits”(坐)和“here is”(这里是)。这些都没有在翻译中体现出来。
被动式sunlit,被阳光照亮。slung,被抛掷。等等,也都没有体现出来。
“长长的午后之墙”应该是“长长午后的墙”,“长”形容“午后”,不是“墙”。
袁可嘉曾经“唬”了“骗”几代人。中国的所谓翻译家多半如此。
万之(好久没来了,密码都忘记了。看了生气,所以说几句)
万之二发布于2010-04-13 14:51:25
谢谢张祈转贴
谢谢张祈把握坛外的贴子转来。
      是,我算是《今天》的下岗工人,没有退休金的(一笑)。
       猜想张祈大概是外语科班出身的。我则是和北岛一样,英语是私塾读出来的(见北岛《青灯》中某篇散文)。所以,我想,我的理解也难免漏洞很多,其实大概没有资格对“翻译大师”的翻译说三道四。不过,历来也是“言论自由”惯了,管不住自己的嘴,说话过头经常事。
          若有不同看法,尽管提出,我只会觉得高兴而无不快。

张祈:群峰之上 张祈 发布于2010-04-13 15:16:08
我学的是中文。
这诗我还要细研究后才能说话。但初步感觉你说的应该有道理。
我觉得,诗歌翻译也在进步,在从前我们看一首译诗和现在的眼光已经有很大差异。每位译者大约也有他的局限性吧,当然,我支持万兄的态度,我们求的是真。
张祈:群峰之上 张祈 发布于2010-04-15 08:22:29
Sunlight
Sunlight

阳光
For Mary Heaney
给玛丽·希尼

希尼(爱尔兰)



There was a sunlit absence.
那是一种曾被阳光照亮的缺席。
The helmeted pump in the yard
院子里头盔状的抽水机
heated its iron,
为它的铁而兴奋,
water honeyed
甜蜜的水

in the slung bucket
在悬挂的桶中,
and the sun stood
在每个长长的午后,
like a griddle cooling
阳光靠墙
against the wall
站立,如同

of each long afternoon.
一个冷却的煎锅。
So, her hands scuffled
因此,她的双手
over the bakeboard,
在面板上揉搓,
the reddening stove
那变红的炉子

sent its plaque of heat
把它热灼的金属板
against her where she stood
送给她,她在窗边
in a floury apron
站着,身上穿着
by the window.
粉白的围裙。

Now she dusts the board
现在她用鹅毛掸子
with a goose's wing,
扫清那面板,
now sits, broad-lapped,
现在坐下,宽阔的前膝,
with whitened nails
变白的指甲,

and measling shins:
带颗粒的小腿:
here is a space
这是再一次的
again, the scone rising
间隔,烤饼在两只钟表的
to the tick of two clocks.
嘀嗒声里涨起。

And here is love
这是爱
like a tinsmith's scoop
象一个洋铁匠的铲子
sunk past its gleam
在面粉柜子里
in the meal-bin.
一闪后下沉。


(待改)
张祈:群峰之上 张祈 发布于2010-04-15 09:39:54
转万之
万之:关于希尼和《阳光》的翻译。我特地去查了《阳光》这首诗,本来以为它可能是《一个自然主义者的死亡》这本诗集内的,后来发现不是,而是《北方》(North,1975)中的,并且选载在诺贝尔基金会的网站上: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 ... 1995/poems-1-e.html
          可见,这也是很有名有代表性的希尼诗作了,基金会才会刊登其网站。
          根据该网站上标题,是他两首给故乡莫斯伯恩(Mossbawn)的献诗的第一首。
          原标题是“莫斯伯恩:献诗两首”(Mossbawn: Two Poems in Dedication),附加小标题“給玛丽·希尼”(For Mary Heaney),就是诗人的母亲。
           我在本文中说到的一个死去的自然主义者(乡村的过去的孩提的希尼)和一个在文学中重生的自然主义者(现在的诗人的希尼)之间的关系,我以为这也是解读这首诗的一个重要角度,所以本诗的两个时间概念,即过去式的时间,和现在式的时间,它们之间的对比和张力非常重要,其实,为什么有两个钟本身就是一种启示。你能想象一个农民家烤面包的厨房里需要两个钟吗?所以,这必定是暗示,一个过去的钟,和一个现在的钟,而在他们的滴答延续中,面团发起来来,这个发面过程填满了一个时间的空白(所以说,“这里有一个空间”)。
          我的文章也是要说,理解来自乡村的诗人希尼对于故乡和家人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挖掘》中,他站在窗前看到父亲挖掘土豆的联想而成诗歌,和这里看母亲烤面包而成诗有一种内在联系。
         那么,阳光还在,阳光曾经照亮过的“不在”,是否暗示诗人离开的这个空间?
万之二发布于2010-04-15 11:22:33
回复 9# 的帖子
       先谢谢张祈。通过这样的讨论和不同翻译,领会此诗的意思,也进一步理解瑞典学院给他的颁奖词说的“让过去栩栩如生”是什么意思,很有意义。奇怪的是一向以诗歌为重的《今天》,怎么很少诗人来参加讨论。
       不过我认为张祈翻译这首不如翻译叶芝《当你老去》,在一些词义上我觉得还可商榷。
     例如:

the scone rising
间隔,烤饼在两个钟点后
to the tick of two clocks.
准时涨起。

      一般来说,英语说“两个钟点”是“two hours”,不会是“two clocks”。所以袁可嘉等翻译为两口钟还是对的。Tick也是钟的嘀嗒嘀嗒声,但是他们都翻译为“随着嘀嗒声音……”,我看有些问题,因为这里介词是“to”而不是“with”,至少应该是“应着嘀嗒声”(或者迎着),是面团“呼应着钟的嘀嗒声音发起来”的意思。“随”字不妥,就如“随”风而去和“迎”风而去不一样的。

     是否这样更好些?

张祈:群峰之上 张祈 发布于2010-04-15 15:09:13
有几个细节还要研究
主要是我还没有摸清这饼的制作过程,,,,
也有人说,这是诗人回忆自己在摇篮里,母亲在做烤饼的,,,
张祈:群峰之上 张祈 发布于2010-04-15 15:14:08
要是译成钟我感觉太大了
也许就译成两只钟表的嘀嗒声里涨起??
又重新进行了修订,,,对于炉子上的那个热的牌片,三个译本也都很含糊,,,
戴玨的个人空间 戴玨 发布于2010-04-15 18:26:26
absence是個常用字,相信那幾位譯者不會不知道,不譯成缺席,該是有他們自己的理解和考慮。
sunk past,past應該是介詞,說有“被沉下的过去”的意思有些勉強了。
the slung bucket不是被拋擲,是被懸挂的意思。話說回來,中文如果像英文那樣老是說被什麽被什麽的,很別扭;譯者處理語句的時候可以靈活點,也無須對來源語的語法特點跟的那麽死。
戴玨的个人空间 戴玨 发布于2010-04-15 18:31:26

QUOTE:

原帖由 张祈 于 2010-4-15 15:14 发表 也许就译成两只钟表的嘀嗒声里涨起?? ,,,
這個可以,to the ticks...譯成隨著,應著都可以。
万之二发布于2010-04-16 19:38:02
回复 12# 的帖子
我说的“钟”,其实就是钟表之钟,因为曾住上海,当地习惯,把时钟就说成“钟”,问时间就是“几点钟”。一般也是墙上的挂钟,而不是中国钟楼那样的大钟。
万之二发布于2010-04-16 20:10:20
回复 13# 的帖子
      这位戴先生大概是港台文学人士了,常用繁体字写贴。中西诗学功底看来都不错,又能论英语用法,又能论中国音韵来历。说得还大多在理。
    有一点误解:我指出一些问题,并非是我自己的最终的翻译。一般来说,翻译诗歌对我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其顺序如鲁迅说的是“信、达、雅”的顺序。信就是忠实可信,先争取把原文尽量搞懂。达是传达,应该把原来的诗意和格式都尽量传达到所译成中文文字。最后再考虑到雅,就是所译成的中文文本,要有中文本身的文学特性。例如“被”动式,在前面两步中,先不考虑去掉“被”字,到了第三步,自然就要考虑中文是否需要“被”。大多情况下不需要。中国人都说“饭做好了”,而不说“饭被做好了”,这是常识。“被阳光照亮”(sunlit),也可以不用“被”(事实上英汉大字典中就是“阳光照亮”而不用被,)
      此外也考虑其它词汇是否符合中文的特征。例如“缺席”(absence),是否合适可以讨论。absence,是指什么东西不在,这应该是无须争议的词义。学生不来上课,是“缺席”。但“席位”之席用在这里也未必好。张祁用了“缺失”,有了失落感,我觉得也可以考虑,但意思有差别,“信、达”就可能受影响。
    至于前面三位译者是否理解“缺席”而另有考虑,我不知道,无法去猜度译者心理,但是他们的翻译,不会让不懂英语的读者看到“缺席”的意思,这就有损原诗,谈不到“信、达”。就算袁可嘉先生是尊者,我也不以尊者讳,还是可以批评一下。

      我提到“sunk past”中的“past”在诗里首先当然是介词,起到介入后面的名词的作用。但是,正因为它又是一词多用,所以我说“也有‘被沉下的过去”的意思,这个“也”字不是随便加的,是首先肯定其介词意义之后,让读者注意这个词“也有”双关的意思。和诗中的“现在(now)”正好对比存在。
       介词在英语中的重要性,我以为大于中文。小说《飘》是gone with the wind,随(with)风飘。迪兰的歌Blow in
the wind,(回答)吹在风中(in)
,风字前介词不同,可以大异其趣。宽厚的戴先生,觉得“随着”、“应着”都可以,而我觉得,对翻译可以吹毛求疵,一字不苟,“with”和“to”还是应该有所区别。


张祈:群峰之上 张祈 发布于2010-04-16 22:10:38
万兄的说法很有趣。
不过在北方,钟字是说的个大的,钟鼓楼一类,,,。
这个被字的确是西方语式,但有时也不好省。现在大陆上人们早都流行“被”如何了,如被表态,被代表,被提了工资,,,这也是语言的好玩之处。
缺席一词,最初我是感觉它有点正式,是个大人话。如果那诗真是儿童视角,可能就有点硬。
springrain发布于2010-04-22 22:27:25
很惊讶于
这些翻译家居然连"there was"和"here is"这么简单的表述都译不出来,读不懂?还是要装腔作势糊弄人?

there was/is a book. here was/is a pen. 中学生都懂的呀,我的妈!

springrain发布于2010-04-22 23:40:06
上面诸位译家似乎
都把事情复杂化了。应该简单一些。先把主要意思译出来再说嘛。自己也尝试了一下,如下。

Sunlight
阳光

For Mary Heaney
给玛丽·希尼


There was a sunlit absence.
从前有一个阳光照射的空当。
The helmeted pump in the yard
那头盔状的抽水机在院子里
heated its iron,
热自己的铁,
water honeyed
水甜蜜在

in the slung bucket
悬挂的桶中,
and the sun stood
而阳光站立
like a griddle cooling
像降温中的煎锅
against the wall
靠在每个

of each long afternoon.
悠长午后的墙上。
So, her hands scuffled
就这样,她的双手
over the bakeboard,
在揉面板上搓,
the reddening stove
那发红的炉子

sent its plaque of heat
把它的挡热板
against her where she stood
送向她,她靠窗
in a floury apron
站在
by the window.
洒满面粉的围裙里。

Now she dusts the board
现在她用鹅毛掸
with a goose's wing,
扫那块板,
now sits, broad-lapped,
然后坐下,开膝,
with whitened nails
带着涂白的指甲,

and measling shins:
和沾满白点的小腿:
here is a space

这就有一个
again, the scone rising
空间,让烤饼涨起
to the tick of two clocks.
涨向两个钟的嘀嗒。

And here is love
而这就有爱
like a tinsmith's scoop
象一把洋铁匠的小勺
sunk past its gleam
随自己的光芒沉落
in the meal-bin.
在那面粉仓里。


(揭春雨译)
戴玨的个人空间 戴玨 发布于2010-04-23 04:27:34

QUOTE:

原帖由 springrain 于 2010-4-22 22:27 发表 这些翻译家居然连"there was"和"here is"这么简单的表述都译不出来,读不懂?还是要装腔作势糊弄人? there was/is a book. here was/is a pen. 中学生都懂的呀,我的妈! ...
說的對,中學生都懂,所以這些譯者也不會不懂。問題是這樣的句式,并非一定要譯為“有......”。僅就第一句來說,我覺得像袁可嘉那樣直接就說陽光如何如何,其實是可以接受的;這句關鍵在於怎樣帶出absence,中文句式如何表述,可靈活處理。萬之先生更多是強調應譯出there was和here is的對比,這令人注意到這詩的一個特點,即當前看(感受)到的(後面3節)和之前發生(或看到)的(前面4節)有對照關係,所以詩人才會用不同的時態。

另外我想說明一下,我并非要特意為那幾位譯者辯護(如第13帖第1條),只是覺得譯詩不僅是語言問題,也有個理解的問題。理解一首詩不是件簡單的詩,而且詩無達詁,很難說誰的理解就一定是對的;Robert Browning就說過,他寫詩的時候,只有他和上帝真正知道寫的是甚麽,寫完之後,就只有上帝才知道了。所以看到別人的理解和自己不同,表達自己的意見當然沒問題,但卻沒必要把人家說的一無是處。譯事艱難,我覺得對別人的譯文抱寬容的態度會比較好。這裏僅舉一個例子:第1句春雨兄譯為“從前”,我就認為未必正確,因為前幾節說的有可能只是一、兩個小時之前的事;這便是理解的不同,而非語言問題。
戴玨的个人空间 戴玨 发布于2010-04-23 05:09:36

QUOTE:

原帖由 张祈 于 2010-4-15 09:39 发表 ...
原标题是“莫斯伯恩:献诗两首”(Mossbawn: Two Poems in Dedication),附加小标题“給玛丽·希尼”(For Mary Heaney),就是诗人的母亲。
希尼的母親叫Margaret Kathleen Heaney。
Mary Heaney應該是指他老婆。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