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曾一个人空间除注明转帖外,均为曾一原创作品,凡转载和发表必须注明原作者,否则视为侵权! 我在沙上写作\但不属于任何一个沙龙

“治大国若烹小鲜”新解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06-13 22:04:27 / 个人分类:泸州曽一的个人空间

查看( 134 ) / 评论( 3 )







治大国若烹小鲜新解






《   老子》一书虽仅有五千言,却是举世公认的影响世界前十位的伟大著作之一。《老子》中有许多融入中国文化根脉且深入人心的宝贵思想,而“治大国若烹小鲜”便是至今仍熠熠生辉的一则治国名言。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三月接受采访时,引用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说明老子这句话中蕴含有重要的治国理念。老子这句话是个比喻。有人说比喻总是蹩脚的,而我认为经典的比喻往往胜过千言万言,能一下子触及事物的核心。只是因为古人惜字如金,表述特别精炼,可能会使读者有多种理解。那么,老子这句话的本意该如何准确理解呢?
     不少学者都将这句话诠释为:烹鱼不能频繁地翻动,否则就会碎烂掉。如同治理国家不能烦扰民众,朝令夕改,
瞎折腾。历史上关于这句话的注解很多,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解释

        <<诗经··匪风》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P246
      河上注: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p224-225

     王弼则注谓: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挠也,躁而多害,静则全真。故其国弥大,而其主弥静,然后乃能广的众心矣。(p228


     注家范应元对于“烹小鲜”说本作“亨小鳞”,并注:“小鳞,小鱼也。治大国譬如亨小鳞。夫亨小鳞者不可扰,扰之则鱼烂。治大国者当无为,为之则民伤。盖天下神器不可为也。”(p224-225)


    先人们的理解大同小异。在一般人看来,没有烹调过鱼,起码吃过鱼,谁喜欢吃碎烂的鱼肉?国家也是如此,当政者天天折腾百姓,人人不得安居乐业,社会怎么能稳定和发展呢?这道理既正确又显而易见,然而这是不是老子的原意?老子的话中有没有我们忽略了的更深刻的喻意?
     我认为古今许多人都误会了老子的本意,主要原因就是忽略了其中的”““烹”这三个词。老子这里谈的是治理大国之道,用的是烹小鲜的比喻。试想一下,难道烹调大鱼就可以随便翻腾吗?治理小国就可以时常扰民吗?一样不可以!老子肯定不赞成频扰民”和"穷折腾",更不会赞成急功近利和急躁冒进,然而他这里关心的主要不是这些问题。
    凡做过鱼的人都知道,大鱼比小鱼更怕折腾。比如你煎一条3斤重的大鲤鱼,跟做一条只有一二两重的鲫鱼比一下,鲫鱼体小肉紧,翻搅几次仍然完好无缺,然而大鲤鱼搅腾两次就可能烂掉了。如果老子是想说明治理大国不能折腾这一道理,那么他的话应该是治大国若烹大鲜,这样或许更为妥贴。
     老子的比喻应该是另有所指。
     这与大和小的数量有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你想吃鲤鱼,到鱼市买一条大的就够一家人吃了。然而想吃鲫鱼,没有人只买一条的,因为大的也只有三四两重,普通的不足一两,一条喂不饱一只小猫。人们平常买鲫鱼一买就是几斤,一斤只有十来条。像鲫鱼之类小鱼才能叫小鲜,烹制的时候,谁也不会一条一条去做,都是很多条一起做。烹大鱼一般是一条一条做,小鱼则是多条一起做。这才是烹小鲜烹大鲜的重要区别,也是老子比喻的精细微妙之处。
       烹大鱼相对比较简单。而烹小鱼,必须照顾到众多的小鱼,让每条鱼均勻受热,不能使贴近锅底的烧糊,而上面的还是生腥的;作料汤汁要覆盖所有的小鱼,不能让有些鱼过咸,而有的还没一点儿盐味。
     治理大国就像烹制小鱼一样,幅员辽阔,庶民众多,要照顾到每一个子民,这样不但治理的难度大,而且还要求治理上的慢工出细活.执政者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做出更大的努力,让那些偏远地区的子民得到跟皇城根下的子民一样的国民待遇特别是让不同阶层的人民都能拥有同等的做人的和"出彩"的权利老子的思想蕴含着人生而平等的朴素史观,反对在一个国家内部搞地域特权,地方歧视和垄断行业。诚然,不折腾不妄为也是老子治国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烹”这个字要注意,烹是指用文火慢慢做出色香味形俱佳的河鲜来,而老子特别反对治国理念上的急进亦即滥用武火将整条的好魚冲成稀巴烂!
     让我们从老子的经典比喻回到现实中来。改革开放的红利应该公平地让每一个人分享,不能仅仅是个别人或少数人暴富起来。而在当下改革深化的阶段,
尤其需要用文火慢慢地烹制出全民共享的美味河鲜来.
     领悟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真义,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中国梦,特别是其中这句话: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是对老子治大国理念的最好注解。了解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本意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新一代领导人的执政理念,特别是能更深入理解国家未来改革的发展方向和改革必经的渐进方式。









注:转贴在此,盖因写好诗亦如烹小鲜也.

[ 本帖最后由 泸州曾一 于 2013-6-13 22:03 编辑 ]

TAG:

泸州曾一的个人空间 泸州曾一 发布于2013-06-14 20:31:45
改革的深水区也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有的专家学者在解读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时,把“深水区”从“河”移向了“海”。有的干脆认为,中国的改革已从“海”漂向了“洋”,浪高水深,“已经摸不着石头”。笔者以为,这样说有些立不住。摸着石头过河本是民间流传甚广的一句歇后语,但经邓小平引用后赋予了超越经验主义的深刻的理念意义,这便是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所指出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这个经典比喻的精神实质并不渉及河水的深浅.



“摸着石头过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程的形象描述。一般可以理解为,“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是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跨越的奋斗过程,“石头”是客观存在的发展规律或“实现形式”,“摸”是不断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大业,我们没有现成的路,更没有插好的“路标”,只有摸到一块“石头”,再迈步,才能既不裹足不前,又不盲目冒进。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功,中国能在世界风云激荡中站稳脚跟、破浪前进,不能不说“摸着石头过河”是重要的一条经验。这也是我们的道路自信。



静心思考,今天“摸着石头过河”过时了吗?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必须搞清楚。就是,我们的改革开放只是进入了“深水区”,或是说到了“河中心”,但并没有到“河”的对岸,更不能说已经过了“河”,也就是还没有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此作了深刻阐述,这是我们今后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遵循的“总依据”。把进入“深水区”混同于进入“深海沟”,这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基本阶段的误判,同时也混淆了改革需要走向海洋、放眼世界与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两者不同的概念。说改革进入深水区无石可摸或者根本摸不到石头,显然是不对的,是不可知论和丧失理论自信的表现.



问题的关键在于“想不想摸”和“怎么摸”。只要突破藩篱、改进方式、大胆探索,勇于试验,“总能摸得着石头”。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个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发展道路和方向的问题。事实上,越是到了“深水区”,越是拓展新领域,越是风险大,越要“摸着石头过”,越要严格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绝不能重蹈过去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急躁冒进的覆辙。走回头路不行,站在原有的“石头”上观望不行,没有摸到下一块“石头”就急着“出脚”也不行。当然,在“深水区摸石头”环境更为复杂,困难更多,风险更大。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只有把深水区的“石头”摸准了,“站上去”,才能高瞻远瞩,也才能一步一步、稳稳当当地走向胜利的河对岸。

[ 本帖最后由 泸州曾一 于 2013-6-15 07:23 编辑 ]
廖又蓉的个人空间 廖又蓉 发布于2013-06-15 22:33:06
油炸,不管大鱼还是小鱼都不容易翻烂。
泸州曾一的个人空间 泸州曾一 发布于2013-06-16 19:43:36
油炸不是烹

pēng
【动】
(形声。从火,亨声。本义:烧煮)
同本义
烹,煮也。——《集韵》
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韩非子·解老》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