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管理 您的位置: 今天 » 冰 夕 » 日志
所有符號不過我們敘事輕如鴻毛的詠歎調 --by 冰夕 blog:閱夜.冰小夕 http://blog.sina.com.tw/faninsa223/                                        【 冰夕.詩集 《 謬愛 》2015年12月 出版 】                       【 冰夕.詩集 《 抖音石 》2010年7月 出版 】

冰夕倾听萧萧一缕〈叶脉歌声〉的蝉音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3-27 18:31:22 / 个人分类:诗评赏析

查看( 324 ) / 评论( 31 )

  

  冰夕倾听萧萧一缕〈叶脉歌声〉的蝉音



  叶脉歌声        ◎作者:萧萧 from台湾 二○○八年一月


  草叶展开的姿势
  一直诱惑着云天俯临
  根的走向
  却未必受流水指引

  惶惑的处境
  到底会延展为什么样的图形?
  叶脉歌声,无言之隐
  谁最能听得清?



 
 观读【 叶脉歌声】使我想起,人。在“根的走向/却未必受流水指引”
 仿佛意谓,人自幼的成长背景走向,未必如长辈所期,或外在
 的客观因素( 好比:灾厄、贫穷 ) 能够掌控而断定了一个人的前方。

 譬如:莲花能出淤泥而不染;
 一切只源起于自己的心,能够坚持、坚定与否。

 又如诗中第二段所写“惶惑的处境/到底会延展为什么样的图形?”
 一种时时
 刻写掌纹、叶脉的惶惑以及对未知的敬畏,庞然触动
 内心的理想轮廓与外在感知,却仍抱持歌声而往


 就像电影里,即便是傻乎乎的阿甘永远不知人生会遇见甜巧克力
 或苦味巧克力。但“叶脉歌声”的无言之隐,终究会为大地的昆虫、
 犹如苦僧爬虫类的人、生物所青睐而摇曳在过往人心的景观之中

 便纵是一瞥愉悦的、秋声的、有感的
 投诸于草木有情的老人、陌生路人内心风景的霎那
 我想...此人生;叶之心声,也已沁谧心满意足矣。


 
faninsa.t Mar3`2008 观读有感
 


台湾诗人萧萧网志
http://blog.sina.com.tw/hsiaohsiao66/article.php?pbgid=14666&entryid=57630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冰夕于2009年3月29日,转载落蒂诗人对萧萧诗人作品的赏评。
 诗友们就会知道冰夕委实非常汗颜
 对此首〈叶脉歌声〉作品的诠释,尚难以掌握的学习中;
 并分享诗友们览读 ^_^


如下,深蓝色字体,摘录自台湾萧萧诗人的个人网站
http://blog.sina.com.tw/hsiaohsiao66/article.php?pbgid=14666&entryid=575303


  萧萧的诗作大都禅意十足,如《风入松》、《云边书》、《凝神》…等,往往留下极大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参与“创作与重写”,也就是法国批评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所说的不定型文本的意思,这种不定型文本不但可供阅读,也可供再创作、再书写,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度。

 水已自在开花──《后更年期的白色忧伤》读后
                      落蒂

刚出版完第一百本著作的萧萧,最近拟将近六十岁时所写的三行诗出版,定名为《后更年期的白色忧伤》,希望也已年过年六十的我来说几句话,忝为多年好友,眼看着他在艺术的国度越爬越高,当然乐意替他喝采,为文道贺。



  从以往萧萧的诗作得知,他的作品大都禅意十足,如《风入松》、《云边书》、《凝神》…等,往往留下极大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参与“创作与重写”,也就是法国批评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所说的不定型文本的意思,这种不定型文本不但可供阅读,也可供再创作、再书写,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度。(参阅哑弦〈青春的反顾:林婉瑜作品赏读〉,创世纪150期)

  细读全部八十一首三行诗,发现他经过更年期之后,人生的历练,都已化为一朵朵艺术之花。在他的诗中,不但感受到他丰富细致的情感,更感受到他那汹涌澎湃的气势。在他仿如不经意的挥洒中,却结出了充满文学感、历史感及人生观感的诗作果实。在读诗的时候,仿佛欣赏一出出人生戏剧,仿佛看着一幅幅抽象画,又好像聆听着一曲曲现代音乐,具有无比的震撼性。

  当代法国诗学家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在《梦想的诗学》一书中说:“一个诗的形象,可以是一个世界的萌芽,一个呈现在诗人的梦想中的想像天地的萌芽。在诗人所创造的这世界前,惊奇赞赏的意识极真纯地开启了。”从萧萧的诗作〈蝶变〉中,我读到了萧萧梦想中的天地之萌芽:

      〈蝶变〉

   春天向南方飞过去
   我只能追到台湾栾树顶

   剩余的路程要靠蝴蝶指引



  任何文学艺术家心中,都有一个梦想世界天地之萌芽,如那只蝴蝶之指引,指向多远,梦就有多远,艺术抵达的成就就有多远,只追到“台湾栾树顶”的萧萧,藉由这只蝴蝶,看来飞向南方的春天将越过垦丁、巴士海峡…以至于无限远的地方。


  英国哲学家吉尔伯特.莱尔(Gilbert Ryle)在一篇〈构想与看见〉中说:“看是一回事,构想或设想是另一回事。一个人只在睁开双眼,周围景物被照亮后,才能看见事物。可是,当他闭上双眼且周围又是一片漆黑时,却能在想像中看见一些图像。”以这样的哲学思考来看见萧萧的作品,他的诗并不完全是睁开双眼看被照亮的四周景物,而是一种回味、反思,也就是事后加以回想。我们看见一件事物,闭上眼睛再“看”这件事物,不会完全相同。也就是“现象学”的诠释:“通过经验或想像所提供的具体实例,并根据在想像中对这些实例做有系统的改变和心象研究,就可以洞察这些现象的基本结构和实质关系。”也就是胡赛尔(Edmund Husserl)的名言:“诉诸事物的本身”。我们看萧萧的诗,可以在“现象学”中找到他写作的基础,有时是事物的隐藏或变形,例如〈月台上〉乙首:

      〈月台上〉

  可是我爱你
  她的眼泪这样说

  捷运班车准时开离月台



  捷运班车开离时,作者看到她留着泪说:“我爱你”,十分一般的场景,闭上眼睛反思,作者却说是她的眼泪这样说。透过现象学,作者满脑子存留她流着泪的影像,于是幻化为“眼泪会说话”,使诗更加有味。这样分手的场景以及泪的隐形或变形,透过作者的人生观察,巧妙的表现出来。


  像这样的诗作还有很多,例如“台风海棠/还在花莲东南海面380公里//新竹的蝉,噤声不语”以及“不要拍摄我脸上的泪痕/妇人压低帽檐//一口米酒正冲洗她先生发出的酒嗝”…等诗,在“现象”的背后,都隐藏一篇又一篇的人生故事,若以小说书写,将成为一本本长篇小说。

 诗人简政珍在他的《台湾现代诗美学》的〈导论〉中说:“诗是诗人透过文字观照的人生。诗美学是这种观照所显现的艺术,那是语言穿透生命的交融状态。诗会涵蕴了诗人和客体世界相互的投射。诗美学也是探讨诗人经由诗作观照人生的过程中,所引发的哲学思维。”

 由于“诗作要关照人生”,不免要涉及到写实,所以简氏又在〈自序〉中说:“写实题材的书写是诗人最大的考验;崭新的思潮是诗生命的活水。脱离现实人生的诗人,诗作的成就必然有所局限。现实的存在是诗作的傍依,远离现实的天马行空之作,有时是潜在诗艺不足的隐喻。完全脱离现实的‘超现实’的写作,可能是想像贫乏的遮掩。因为最困难、最具有挑战性的想像是落实于现实,而又不是现实的复制品。…因此也只有第一流的诗人才能写出不黏不滞于现实,而又撼动人心的想像之作。”

 举萧萧的〈后更年期〉乙首为例,正是一首“写实”,但却不是“现实的复制品”:

          〈后更年期〉

          发从鬓边开始白
        耳,不为什么,右耳先住进蟋蟀

        夜深九点,不与天论流年

 现实是耳鸣,作者说是“住进蟋蟀”,十分巧妙,这就是写实但不是现实的复制品,许多人的诗作浅白乏味是因为他只有把现实用文字复制出来,读者不欣赏道理在此。一般诗人会写成散文:“年老后/便开始耳鸣了。”


 作者和所有文学艺术家一样,对现代人所表现的物化、商品化、机械化、单一化也以诗做了沉重的“叹息抗议”,例如〈白色的叹息〉乙首:
  
         〈白色的叹息〉

          饱蘸墨汁的毛笔
        一挥

        留下满纸白色的叹息

  论作品之多,萧萧已出版百册以上的书,不可谓不多,但仍然会有“白色的叹息”,所有的努力正是近代哲人们所说的“徒劳”,所有现代人都过着乏味、单调、无聊、沉闷的日子,所有的努力,都可以用“饱蘸墨汁的毛笔”轻轻“一挥”,通通逝去。


 然而,真的如此吗?萧萧又在〈瀑布留白〉乙首中,自我调适:
  
         〈瀑布留白〉

          水从高处纵落
        自己欢呼

       月光则山南山北铺了一地.白

  人可以像瀑布一样,自在的纵落欢呼,一点也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可以像月光山南山北铺了一地的白,丝毫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古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你看到他也照,你没看到,他也自在的流。作者的人生境界,不言可喻。


  随意抽读了几首萧萧的三行诗,就感到内心充满了被感动,被愉悦的感受,可见萧萧的努力,功不唐捐,我曾说过兼写论文的萧萧,一定要摆脱论文的束缚,让水自在开花,看来他的水真的自在开花了,而且水花四溅,样貌多种。

  他的作品,除了诗的美外,还具有意象美、图画美,往往在他的诗中,浮现层层的形象美,大概是人们评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吧!另外他的诗虽只有三行,却常常有极短篇的小说功能,只是他常意在言外,读者要用心揣摩了。


                      __原载‘台湾时报’副刊/作者:落蒂 (96/12/25)

TAG: 冰夕 诗赏析交流

杨典的个人空间 杨典 发布于2009-03-27 18:38:17
大陆有个写诗的,也叫“潇潇”。
冰 夕 冰夕 发布于2009-03-27 18:45:33
就诗论诗

 特别声明,此首私人阅读赏析,冰夕原本没打算贴上,
 但因为看见,如下帖子
多有争议。

 张黎的五首现代禅诗
 http://www.jintian.net/bb/viewthread.php?tid=11674



 于是希望大家就诗论诗
 我不予置评禅诗与否,但基于我在如下帖子里
 看见南北写出四行对诗的理念
 我想,无论禅与否,都颇值得探讨省思诗的方向。


[size=10.5pt] 海客好。今天是迫不得已......语言吧。
[size=10.5pt] 对于现代禅诗的基本理念,是这样主张的:[size=10.5pt]

[size=10.5pt] 纵的继承--继承和发展中国禅古老而新鲜的精神旨趣;
[size=10.5pt] 横的移植--移植和借鉴欧美现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size=10.5pt] 纵横交合--在时空的纵横交合点上,完成现代汉语诗歌的雏形;
[size=10.5pt] 禅为根本--诗歌的现代形式只是一件外衣,而内在的精神观照才是根本。


PS:禅为根本--诗歌的现代形式只是一件外衣而内在的精神观照才是根本。
  冰夕私觉得,虽然现代诗为外衣。但目前我们大家说话,以都白话、国语
  而非文言文,是吧!? ^_^

  还有,南北说:内在的精神观照才是根本。我亦认同。


[ 本帖最后由 冰夕 于 2009-3-27 19:26 编辑 ]
冰 夕 冰夕 发布于2009-03-27 18:59:44
台湾诗人萧萧的本名(萧水顺)  著作很多,请派古狗搜寻:)

QUOTE:

原帖由 杨典 于 2009-3-27 18:38 发表 大陆有个写诗的,也叫“潇潇”。

 我不知大陆有几位同名的萧萧诗人 呵?

 但此诗中,我说的是台湾萧萧诗人,网站如下:
 诗与心的对话
http://blog.sina.com.tw/hsiaohsiao66/




台灣蕭蕭詩人.jpg



冰夕索取自台湾萧萧诗人部落格网页的照片。
http://blog.sina.com.tw/hsiaohsiao66/article.php?pbgid=14666&entryid=575303
张伟良的个人空间 张伟良 发布于2009-03-27 20:39:29
春天的潇潇雨声。
冰 夕 冰夕 发布于2009-03-27 20:47:17
自首的败败冰小夕,希望改日有机会补偿!

 其实这篇小小阅感PO的很仓促
 因我读感并没掌握到萧萧诗人此作品精神诗艺给表述完整

 深感内疚,愧对诗人心血之作!!



 败败冰小夕

      .. ....
冰 夕 冰夕 发布于2009-03-27 21:06:35

QUOTE:

原帖由 张伟良 于 2009-3-27 20:39 发表 春天的潇潇雨声。

 非常感謝偉良
 予我安慰的勉勵

敗敗冰小夕,好感動ㄚ!
王克楠的个人空间 王克楠 发布于2009-03-28 00:01:29
“ 叶脉歌声,无言之隐
  谁最能听得清?”这两句藏的了深深的诗意。
末日丫鬟的个人空间 末日丫鬟 发布于2009-03-28 13:28:04
荐诗值得一读
有好诗还要有相应的读者。经冰夕展化,确引人遐想。
Elford的空间 elford 发布于2009-03-28 21:23:40
隽永深邃的小诗!往往,在看似不经意间,便完成了向禅之境界的转换,这是诗的更深层次的,而且更简洁的表述方式。
甚至一片树叶飘落的瞬间,它已经是注定了的。
黑土发布于2009-03-28 22:31:33
叶脉歌声,无言之隐
  谁最能听得清?

喜欢这句
冰 夕 冰夕 发布于2009-03-29 00:29:27

QUOTE:

原帖由 王克楠 于 2009-3-28 00:01 发表 “ 叶脉歌声,无言之隐  谁最能听得清?”这两句藏的了深深的诗意。

 克楠兄,您指出了我内心想表述却难掌握诠释的重点诗眼。

 其 无言之隐/谁最能听得清 ,应对在诗题上。

 而我尚在浑沌中摸索,但冀某天我能诠释此重点诗眼,且实践生活里。

 问好 克楠兄 ,感谢您共鸣诗感,小夕此 难言之隐 呵!
冰 夕 冰夕 发布于2009-03-29 00:35:43
前人墨宝,来者惜之、习之并扬发:)

QUOTE:

原帖由 末日丫鬟 于 2009-3-28 13:28 发表 有好诗还要有相应的读者。经冰夕展化,确引人遐想。

 嗯嗯,此短诗虽仅八行,但意喻、义涵幽远且深沉,

 总蕴底一份难遣的 君心何曾照明月之喟感 。

 呵,我说呢。诗人前辈真有许多墨宝,尚待我们发掘读诗意外之惊喜、收获
 习之,并扬发 ^_^

 愚人冰小夕问好 末日丫鬟 !
冰 夕 冰夕 发布于2009-03-29 00:47:59
真实经历此萧萧诗人之谦逊风范

QUOTE:

原帖由 elford 于 2009-3-28 21:23 发表 隽永深邃的小诗!往往,在看似不经意间,便完成了向禅之境界的转换,这是诗的更深层次的,而且更简洁的表述方式。甚至一片树叶飘落的瞬间,它已经是注定了的。 ...

 与elford老实说,我当初并不识萧萧诗人台湾文学贡献之心血。

 仅在网路的博客上,进渐式的读诗并回应随笔几行感覆而已,

 岂料前辈诗人一一回覆读诗如读心,让小夕一再感化老诗人之谦逊风范。

 萧萧诗人应该有六十岁吧,且多评论著作出书、教学新一代之赏析与要诀

 呵,小夕真是福气幸运,能在网路上意外与名家诗人如斯坦心真挚的互动

 学习。
 __这正是我、使我学习不仅为诗、也生活中的感化,因为诗的种种缘起

 

 冰夕问好elford,且期待您新作持续诗采!

 
一树摇风的个人空间 一树摇风 发布于2009-03-29 00:57:21
草叶展开
低低的云天
根的脚印
被流水误读

惶惑蔓延时
到底是啥模样?
叶脉青青
栖着二三隐士

来个盗版的,问候冰夕!
温经天的个人空间 温经天 发布于2009-03-29 01:09:44
来读小夕的评论。问好老友!深夜握手
冰 夕 冰夕 发布于2009-03-29 01:19:37
诗光如梭

QUOTE:

原帖由 温经天 于 2009-3-29 01:09 发表 来读小夕的评论。问好老友!深夜握手

 刚刚在如下帖子里,还提到经天呢,未料随即逢遇
 诗有灵犀 呵!

http://www.jintian.net/bb/redirect.php?tid=11503&goto=lastpost#lastpost
                               



 
温经天的个人空间 温经天 发布于2009-03-29 01:25:47

QUOTE:

原帖由 冰夕 于 2009-3-29 01:19 发表 * 刚刚在如下帖子里,还提到经天呢,未料随即逢遇 诗有灵犀 呵! http://www.jintian.net/bb/redirect.php?tid=11503&goto=lastpost#lastpost                                :t ...
看到了。嘿嘿。谢谢你
冰 夕 冰夕 发布于2009-03-29 01:39:41

QUOTE:

原帖由 一树摇风 于 2009-3-29 00:57 发表 草叶展开低低的云天根的脚印被流水误读 惶惑蔓延时到底是啥模样? 叶脉青青栖着二三隐士 来个盗版的,问候冰夕!
一树摇风 兄,好

待小夕忙完稿约后,细品 ^_^
再叙诗中见
      握好,先!
冰 夕 冰夕 发布于2009-03-29 03:17:48
转载落蒂诗人对萧萧诗人作品赏评,分享诗友览读 ^_^

 冰夕于2009年3月29日,转载落蒂诗人对萧萧诗人作品的赏评。
 诗友们就会知道冰夕委实非常汗颜
 对此首〈叶脉歌声〉作品的诠释,尚难以掌握的学习中;
 并分享诗友们览读 ^_^

如下,深蓝色字体,摘录自台湾萧萧诗人的个人网站
http://blog.sina.com.tw/hsiaohsiao66/article.php?pbgid=14666&entryid=575303


  萧萧的诗作大都禅意十足,如《风入松》、《云边书》、《凝神》…等,往往留下极大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参与“创作与重写”,也就是法国批评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所说的不定型文本的意思,这种不定型文本不但可供阅读,也可供再创作、再书写,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度。

 水已自在开花──《后更年期的白色忧伤》读后
                      落蒂

刚出版完第一百本著作的萧萧,最近拟将近六十岁时所写的三行诗出版,定名为《后更年期的白色忧伤》,希望也已年过年六十的我来说几句话,忝为多年好友,眼看着他在艺术的国度越爬越高,当然乐意替他喝采,为文道贺。



  从以往萧萧的诗作得知,他的作品大都禅意十足,如《风入松》、《云边书》、《凝神》…等,往往留下极大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参与“创作与重写”,也就是法国批评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所说的不定型文本的意思,这种不定型文本不但可供阅读,也可供再创作、再书写,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度。(参阅哑弦〈青春的反顾:林婉瑜作品赏读〉,创世纪150期)

  细读全部八十一首三行诗,发现他经过更年期之后,人生的历练,都已化为一朵朵艺术之花。在他的诗中,不但感受到他丰富细致的情感,更感受到他那汹涌澎湃的气势。在他仿如不经意的挥洒中,却结出了充满文学感、历史感及人生观感的诗作果实。在读诗的时候,仿佛欣赏一出出人生戏剧,仿佛看着一幅幅抽象画,又好像聆听着一曲曲现代音乐,具有无比的震撼性。

  当代法国诗学家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在《梦想的诗学》一书中说:“一个诗的形象,可以是一个世界的萌芽,一个呈现在诗人的梦想中的想像天地的萌芽。在诗人所创造的这世界前,惊奇赞赏的意识极真纯地开启了。”从萧萧的诗作〈蝶变〉中,我读到了萧萧梦想中的天地之萌芽:

      〈蝶变〉

   春天向南方飞过去
   我只能追到台湾栾树顶

   剩余的路程要靠蝴蝶指引



  任何文学艺术家心中,都有一个梦想世界天地之萌芽,如那只蝴蝶之指引,指向多远,梦就有多远,艺术抵达的成就就有多远,只追到“台湾栾树顶”的萧萧,藉由这只蝴蝶,看来飞向南方的春天将越过垦丁、巴士海峡…以至于无限远的地方。


  英国哲学家吉尔伯特.莱尔(Gilbert Ryle)在一篇〈构想与看见〉中说:“看是一回事,构想或设想是另一回事。一个人只在睁开双眼,周围景物被照亮后,才能看见事物。可是,当他闭上双眼且周围又是一片漆黑时,却能在想像中看见一些图像。”以这样的哲学思考来看见萧萧的作品,他的诗并不完全是睁开双眼看被照亮的四周景物,而是一种回味、反思,也就是事后加以回想。我们看见一件事物,闭上眼睛再“看”这件事物,不会完全相同。也就是“现象学”的诠释:“通过经验或想像所提供的具体实例,并根据在想像中对这些实例做有系统的改变和心象研究,就可以洞察这些现象的基本结构和实质关系。”也就是胡赛尔(Edmund Husserl)的名言:“诉诸事物的本身”。我们看萧萧的诗,可以在“现象学”中找到他写作的基础,有时是事物的隐藏或变形,例如〈月台上〉乙首:

      〈月台上〉

  可是我爱你
  她的眼泪这样说

  捷运班车准时开离月台



  捷运班车开离时,作者看到她留着泪说:“我爱你”,十分一般的场景,闭上眼睛反思,作者却说是她的眼泪这样说。透过现象学,作者满脑子存留她流着泪的影像,于是幻化为“眼泪会说话”,使诗更加有味。这样分手的场景以及泪的隐形或变形,透过作者的人生观察,巧妙的表现出来。


  像这样的诗作还有很多,例如“台风海棠/还在花莲东南海面380公里//新竹的蝉,噤声不语”以及“不要拍摄我脸上的泪痕/妇人压低帽檐//一口米酒正冲洗她先生发出的酒嗝”…等诗,在“现象”的背后,都隐藏一篇又一篇的人生故事,若以小说书写,将成为一本本长篇小说。

 诗人简政珍在他的《台湾现代诗美学》的〈导论〉中说:“诗是诗人透过文字观照的人生。诗美学是这种观照所显现的艺术,那是语言穿透生命的交融状态。诗会涵蕴了诗人和客体世界相互的投射。诗美学也是探讨诗人经由诗作观照人生的过程中,所引发的哲学思维。”

 由于“诗作要关照人生”,不免要涉及到写实,所以简氏又在〈自序〉中说:“写实题材的书写是诗人最大的考验;崭新的思潮是诗生命的活水。脱离现实人生的诗人,诗作的成就必然有所局限。现实的存在是诗作的傍依,远离现实的天马行空之作,有时是潜在诗艺不足的隐喻。完全脱离现实的‘超现实’的写作,可能是想像贫乏的遮掩。因为最困难、最具有挑战性的想像是落实于现实,而又不是现实的复制品。…因此也只有第一流的诗人才能写出不黏不滞于现实,而又撼动人心的想像之作。”

 举萧萧的〈后更年期〉乙首为例,正是一首“写实”,但却不是“现实的复制品”:

          〈后更年期〉

          发从鬓边开始白
        耳,不为什么,右耳先住进蟋蟀

        夜深九点,不与天论流年

 现实是耳鸣,作者说是“住进蟋蟀”,十分巧妙,这就是写实但不是现实的复制品,许多人的诗作浅白乏味是因为他只有把现实用文字复制出来,读者不欣赏道理在此。一般诗人会写成散文:“年老后/便开始耳鸣了。”


 作者和所有文学艺术家一样,对现代人所表现的物化、商品化、机械化、单一化也以诗做了沉重的“叹息抗议”,例如〈白色的叹息〉乙首:
  
         〈白色的叹息〉

          饱蘸墨汁的毛笔
        一挥

        留下满纸白色的叹息

  论作品之多,萧萧已出版百册以上的书,不可谓不多,但仍然会有“白色的叹息”,所有的努力正是近代哲人们所说的“徒劳”,所有现代人都过着乏味、单调、无聊、沉闷的日子,所有的努力,都可以用“饱蘸墨汁的毛笔”轻轻“一挥”,通通逝去。


 然而,真的如此吗?萧萧又在〈瀑布留白〉乙首中,自我调适:
  
         〈瀑布留白〉

          水从高处纵落
        自己欢呼

       月光则山南山北铺了一地.白

  人可以像瀑布一样,自在的纵落欢呼,一点也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可以像月光山南山北铺了一地的白,丝毫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古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你看到他也照,你没看到,他也自在的流。作者的人生境界,不言可喻。


  随意抽读了几首萧萧的三行诗,就感到内心充满了被感动,被愉悦的感受,可见萧萧的努力,功不唐捐,我曾说过兼写论文的萧萧,一定要摆脱论文的束缚,让水自在开花,看来他的水真的自在开花了,而且水花四溅,样貌多种。

  他的作品,除了诗的美外,还具有意象美、图画美,往往在他的诗中,浮现层层的形象美,大概是人们评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吧!另外他的诗虽只有三行,却常常有极短篇的小说功能,只是他常意在言外,读者要用心揣摩了。


                      __原载‘台湾时报’副刊/作者:落蒂 (96/12/25)
冰 夕 冰夕 发布于2009-03-30 02:24:39
回复 11# 的帖子
3Q 黑土 提读勉励
妳虽自我简介才高中却潜质亮眼,瞳。 <= 我一早阅读过了 ^_^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