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沉潜数年:只为一探罗素哲学究竟

发布: 2017-3-30 16:12 | 作者: 胡军



        --评丁子江的专著《罗素与分析哲学——现代西方主导思潮的再审思》
        
        20世纪20年代前期,罗素和杜威的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占据重要位置。其时,国内学术界容易接受杜威的哲学思想,而罗素的哲学思想则少有人懂。当初,梁启超等人之所以邀请罗素来华讲学,初衷是想听听他对“十月革命”后苏联的看法。但罗素来华五大演讲只涉及认识论、逻辑分析方法等,而国内又没有真正懂得这些哲学及其方法的学者。即便杜威本人谈到罗素时也说:当时世界哲学范围内能够真正懂得罗素哲学的不超过20人,他本人显然不在此范围之内。
        晦涩:逻辑在先,体系在后
        由于上述原因,杜威来华讲学的影响起初比罗素大。奇怪的是,之后其影响逐渐式微,而罗素数理逻辑及认识论思想逐渐走进中国学术精英圈。例如,清华大学哲学系创立者之一的金岳霖,主要接受的就是罗素这一思想;清华哲学系遵循的正是罗素创立的分析哲学传统;其中的教员如冯友兰、张申府、张岱年等人,均不同程度地受到罗素哲学思想影响。
        罗素无疑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关于数理逻辑的研究具有开创意义。他是分析哲学的奠基者,更为重要的是:分析哲学就是20世纪哲学的主流。个人以为,罗素哲学思想研究与其他哲学家思想体系研究相比,难点在于首先有一套严密而系统的数理逻辑体系,然后再从事思想体系的建构。如果不能理解罗素的数理逻辑思想体系,就很难把握其哲学思想体系。就我本人而言,理解罗素前后期的认识理论思想问题不大,但对于罗素的数理逻辑却感到一筹莫展,始终找不到入门途径。国内相关研究学者也遭遇到类似困境,即不能很好地将数理逻辑研究与罗素哲学思想研究结合起来。由此,虽然研究罗素思想的成果不少,但全面、综合、深入、系统的研究凤毛麟角。
        华裔美籍学者、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哲学系教授丁子江的专著《罗素与分析哲学——现代西方主导思潮的再审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版)算个例外。我利用近三周时间仔细阅读书稿。该书作者早年在北大攻读硕士学位时,其论文研究对象即是罗素思想。毕业后在北大外国哲学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仍是罗素与英美分析哲学。之后去美国学习和工作。在近30年的学习、研究和教学生涯中,罗素其人及其哲学思想,始终是丁教授学术关怀的核心内容。
        激情: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细读该书不难发现,作者之所以投入人生中的大段时间研究罗素思想,最初竟来自于对“罗素”这一中文译名的深刻印象;其次则是阅读罗素一系列著述时,强烈感到“一缕缕智慧、良知与正义的阳光,沿着白纸黑字”,照进了他“饥渴的灵魂”。可以说,正是这种“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灵魂的饥渴”引领作者如饥似渴地阅读、研究罗素哲学思想。
        为什么要研究学术?或者进一步地追问:我们为什么活着?作者告诉我们:是“灵魂的饥渴”,而不是功利性的目的,才是学术研究和进步的真正源泉。行文至此,不禁想起《罗素自传》序言中最初的几句话:“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书中既有对罗素数理逻辑思想体系及分析哲学方法理论的研究,也有深入挖掘罗素运用分析方法来研究社会与人性得与失的内容。这是全书的又一个重要特色。毫无疑问,学者都有追求知识、渴望爱情的激情,当然很少有人能达到罗素的高度。但是很难说他们具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一激情,尤其是国内学术界真正具有这样激情的人少之又少。令人敬仰不已的是,罗素不只有激情,还通过积极努力奋斗,将激情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他本人虽因此而遭受种种灾难和痛苦,却始终不悔。
        善变:密切跟踪科学发展
        很久以前,我就注意到罗素哲学思想以善变著称。该书作者提出:罗素思想善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本人好怀疑,不但怀疑历史上哲学家们的思想及其结论,而且对自己以前的思想也严格地挑剔求疵。必须注意的是,罗素的怀疑不同于当前网络世界没有原则的怀疑,而是紧跟论证走,且这样的论证有着系统而严谨的方法理论和结构性过程。罗素创立的数理逻辑理论就是这样的方法理论。不得不承认,上述方法理论也有着过于繁琐的弊端,毕竟形式化的语言很难完全代替自然语言。
        罗素哲学思想善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他始终密切关注与跟踪科学发展历程。哲学本就与科学有着密切关联。遗憾的是,中国一些现代哲学名家似乎缺乏这方面的训练,所以在讨论认识论问题时,常常以想象代替实证科学知识。可见,中国哲学现代化路程要向罗素学习。
        学术研究必须秉持客观公正立场,严格遵守论证方法,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哲学家思想的注疏。该书作者虽然敬仰罗素及其思想,但也尝试分析罗素思想中的不足与偏颇。比如,他认为罗素哲学有偏见,其世界观与方法论之间有矛盾。他尖锐地批评说,“罗素没有一条正确的途径能完全达到他所希望的一切。更何况其本人所希望的许多东西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2月23日第1153期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