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這裏打字,可能是某人夢中的產物;
某人做這樣的夢,可能是因為我坐在這裏打字的結果。
新詩之處方 OR 詩語與文句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3-14 09:05:07 / 个人分类:寄廬談藝
查看( 170 ) /
评论( 4 )
TAG:
- 寄廬 发布于2011-03-18 10:42:48
-
自己頂自己一下。。。
- 泸州曾一 发布于2011-03-18 21:12:18
-
是故當下之新體詩,不得以文句而造為詩語,乃當以詩語而擺脫近體詩律之枷鎖,上追無律之古體詩,庶幾可成新體詩之新氣象也。
有点意思
- 戴玨 发布于2011-03-19 22:41:43
-
詩歌語言散文化(甚至口語化)是個大趨勢。其實早期的中國詩歌,如漢樂府,其實也就是當時的口語。所謂詩語是與格律詩的發展密切相關的,出於對偶和格律的要求,自唐以還,詩語開始顛倒錯綜,甚至跳躍飛騰。但看看之後文學語言的發展,詞、曲、小說的語言卻是開始向口語靠攏。詩這種體裁當然依然是獨樹一幟,但總體來說,這種文學語言(詩語)開始有僵化的傾向。英語文學也是如此,十九世紀初華茲華斯便已經認為散文句才是理想的詩歌語言,當時柯勒律治持反對意見而華氏自己也未能完全付諸實踐,但後來現代英語詩歌的發展卻是朝著華茲華斯的方向一路走過來了,不僅是散文化,口語化也越來越明顯,自由體固然如此,甚至格律詩也一樣,從弗羅斯特到拉金等都努力將口語和格律融合在一起。為什麼說詩語僵化?因為與大眾語言脫節。隨著俗文化的發展,所謂詩語相對越來越顯得不自然甚至造作。而到現在還流行的古代詩歌,往往也是多是和口語接近的居多。歷史上,文學語言與大眾語言的分離確是個顯著的語言現像,甚至是文體“身份的像征”,但在教育普及,咨詢發達的現代社會,文學大家對語言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小;在大多數語言學家看來,大眾口語才是語言發展的最大動力,或許這才是這個大趨勢背後的真正原因吧。
- 寄廬 发布于2011-03-22 16:11:51
-
回复 4# 的帖子
柏樺先生在《一篇演講稿》中特別提及以口語入詩,與戴先生所言有相通之處。只是我所言之“詩語”,並不反對“口語”,我所說的“詩語”與“文句”相反對。我只是不同意以散文句式入詩。詩語,或者可勉強名之曰:形象化的語言。
标题搜索
日历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4 | 5 | 6 | 7 |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
29 | 30 | 31 |
我的存档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8299
- 日志数: 54
- 建立时间: 2010-06-23
- 更新时间: 201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