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低吟——长篇小说《摩兰》序言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5-24 22:49:44
心灵的低吟
——长篇小说《摩兰》序言
顾昱东
新山雨亭先生将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摩兰》的打印稿交给了我,说让我抽空给写个序。我没有拒绝,就把这活给接下来。拒绝要有理由,哪怕不充分,才说得过去。可是,我找不到理由,的确也不该找理由。因为新山雨亭先生与我,向来都是凡人之交,坦诚相待,闲了的时候说文学说书法,说那些与诺贝尔文学奖有关的人和事,心情甚是舒坦和愉怡。
知道他在创作这部长篇小说,是几年前的事。记得那次他对我说在写长篇小说,已经有10多万字。我当时很诧异。因为我知道他工作之余写诗写散文,可从没听说过他写小说,更别说读过他的小说。很自然的,不明白他这部小说写的什么体裁,写得如何?小说创作是项很辛苦和寂寞的劳动,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没有生活积累不行,没有编故事的天赋不行,没有刻划人物的能力不行,没有创作技巧不行,没有把握和统筹事件发展脉络的能力不行,没有恒心和毅力更不行,涉及的因素太多。虽说心中不踏实,但看着他已经上了道,便说了些鼓励的话语。当然,我希望他完成这项人生的浩大工程,做了不仅是对自己的慰藉,也是在文学之海洋里注入一粒水,溅起一朵浪花,至少是有益而无害的。
此事又过了一些年,相聚时都不曾提起。我以为要么他忙工作,中断了写作;要么精力不济,放一边了。对于业余写作者,这样的事常常有,写了停,停了写,断断续续,数十万字的作品不可能一气呵成。一年前,一次相聚谈及此事,新山雨亭先生说他也开有博客,在新浪网连载。这让我很惊喜。我因此就隔三叉五就在他的博客里看到这部小说,但不是全部,而是后半部分。这后半部分也不连贯,有时他会发一节,隔了一段时间又会发两节或三节,有时干脆什么也不见。当然,我清楚这是因空余时间的多寡而异。能够看到作品的全貌,便是如今摆在案台上的这部打印稿了。而从创作到至今初稿完成,新山雨亭先生说用了11年时间,有30多万字。他还打算再作修改,弄到20万字左右,再出版。
说实话,我看作品一向很挑剔。凭着多年形成的阅读和写作直觉,一部作品只要看了开头几节,就可明白作者创作功力的“成色”了。但是,我对这部作品的确很喜欢,在品读它的过程中,心境总是敞亮和舒愉的。这是怎样的一部作品呢?它不是金戈铁马、气吞云天之作,也不是图解当下形势、随风逐流之作,而是写平凡人的平凡事。作品因此就写得随心而顺畅,那些鲜活的创作素材都是信手拈来,不需去刻意冥想,生搬硬套,山中事情、男女情爱、人世苦难等等,娓娓道来,并随着人物的活动、场景的交替,把故事演绎得跌宕起伏,风情万种。这得以作者对“摩兰”的认同和了解,得以对生活充满的热情和渴望,得以经历“从世俗中来,到灵魂中去”的过程,才自然而艰辛地给我们呈现了这部作品。
“摩兰”是奇异的。新山雨亭笔下的《摩兰》也是奇异的,民风、民俗、民歌,以及人物形象,无不打上地域文化烙印。我在阅读这部小说的同时,也领略和欣赏了“摩兰”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这部小说,是作者心灵的低吟。正如他在“题记”中所云:古往今来,物是人非,天地里,惟有江山不老。
以上是读这部作品的随记,可为序。
记于2011年5月24日7时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管理
举报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