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给英王乔治的信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2-02 01:36:53

查看( 201 ) / 评论( 2 )





作者:王炼利






  2008年9月,我用白话自译了文言文《乾隆给英王乔治信》。理由有两点:

  一、将“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互通有无”在google搜索,搜索到100条(现今237条);将“大清无所不有,用不着与西方蛮夷互通有无”在google搜索,搜索到586条(现今1720条)。前一句话是乾隆原话,见乾隆爷在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巳卯日发给英王乔治三世的第二封信,“夷”是中性用语。而后一句话是后人强加乾隆的, “蛮夷”是贬义词,以礼仪之邦自居的大清,即使是发给“蕞耳小小进贡国”的信,也不可能这么写的。但通过google搜索,发现“假作真时真亦假”。

  二、乾隆爷在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巳卯日发给英王乔治三世的第一封信中没有“天朝富有四海”这句话。这是后人在“听音生字”,将“撫”错听成了“富”,在古汉语中,“撫”含有“占有”、“有”、“存在”的意思,例如《礼记·文王世子》云:“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撫诸”。一字之改,意思全拧。

  乾隆怎么会在同一天写给了英王乔治三世两封信?《清实录》中,记载下在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巳卯日乾隆写给乔治信的来龙去脉。

  那天乾隆对军机大臣说:英吉利国的表文已经译出来了,都是些“究属无知”的要求,只是“该国王俱表诚恳,非若使臣等自行禀请之事,可以面加驳斥”,因此,乾隆才“颁给敕书,明白谕驳。”接着把两封信全部内容都录了。两封信中间用“又敕谕曰”四个字分开。注意一下这两封信的内容,基本是重复的,为什么会发两封内容基本重复的信呢?

  在第二封信中,乾隆自己说了理由:“恐尔使臣等回国后。禀远未能明晰,复将所请各条,缮敕逐一晓谕。想能领悉。”就是说,第二封信是就着乔治所提出的各种要求,乾隆皇帝对此的逐一驳斥。因为恐怕使臣说不清楚,所以写成敕书。

  那么第一封信,就该是提纲挈领的。这是一个国家的皇帝对另一个国家的国王下的“谕旨”。我将乾隆皇帝“谕”乔治的第一封信译成了白话文。我认为有此必要,如有错译,欢迎指正。

  原文引自《清实录》,附在译文后。

  朕,奉天承运皇帝,今告诉你英吉利国王知道:

  朕赞赏你虽远在重洋,却倾心归顺天朝、受天朝教化,特派使者恭敬上表,并准备了礼物渡海前来叩祝朕万寿,这些已经表达了你们的忠心。朕翻阅了表文,真挚恳切,足见国王的恭顺之诚意,朕深为嘉许。所有携表上贡的正副使臣,念他们是奉你使命远涉重洋,朕以礼相待并格外施恩。朕令大臣带他们去参观瞻仰天朝文明,赐他们以丰盛宴席,并接连给他们赏赐,以示安抚。已经回到宁波珠山的管船役使等600多人,虽然没有来到北京,朕一视同仁给优厚赏物,使得大家能普沾恩惠。

  至于国王你在表章中恳请朕准许你派一人住在我天朝,照管你国的买卖,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惯例是西洋各国有愿意来天国当差的,都准其来京;但来了以后,即要着我天朝服饰,遵我天朝规矩,还只能限于在朝堂之内活动,并永远不准再回本国。这是我朝的定制,想必国王你也知道的。今天国王你请求朕,准派一人居住在京城,然而此人既不可能像在京当差的西洋人那样从此不回本国,朕也不能任其自由往来和自由联络,对你们而言,并无所益。

  天朝所管的地方大了,凡外藩使臣到京,无论是住宿还是衣食供应、以及行也好,停也好,出也好,入也好,都有一定体制,从来没有听其自便的先例。今天你若硬要派人来京城,来人与天朝言语不通,服饰殊异,朕实在不便安置。若将来人与在京当差的西洋人一般看待,命令他们一律改变服饰,天朝也不愿强人所难。

  作个假设吧!如我天朝也要派人常住你国,恐怕你们国家也不能同意吧?何况西洋国家甚多,不止你一国,如果都像国王你那样来恳请朕,都要派人留京,朕岂能一一答应?这件事实在不能准许。朕不可能因为国王你一人之请,将天朝百多年法度都给废了改了!

  若派人来京城是为了照料买卖起见,那么,你的国人在澳门贸易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天朝原本对商人就无不额外加恩,另眼看待。譬如象从前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家屡次遣使来朝,也曾经以“照料贸易”的名头请朕关照。天朝鉴于他们挺真诚的,就多加体恤。凡遇到这些国家贸易方面事务,无不照料备至。前次广东商人吴昭平有拖欠洋船银两之事,都已命令管事总督先从官库中支用银两代为清还,并将拖欠者重重治罪。想必这件事你们国家也应该知道。我们都做到这个份上,那外国又何必派人留京?为此事要让朕越例,断不可行!何况你们派人驻在京城,京城距离澳门贸易处差不多有一万里,他怎么照料得到呢?

  如果说,派人来的另一个原因是仰慕天朝,让来人可以边看边学实地感受中国的礼仪道德文明,那么,天朝自有天朝的礼法,与你国是不相同的。你派来的人就是肯学,也因为你国自有风俗制度,是不可能效法中国的,即使学会了,也派不上用场。

  天朝管辖的地方那么大,朕思考的是如何励精图治,至于奇珍异宝,并不看得贵重。(即“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奇珍异宝,并不贵重。”惟,在此是“思考”的意思)

  你国王此次进贡了各种货物,念你有诚心远远地献来,朕特下旨让管事部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泽万国,万国也都来朝贡,种种贵重物品通过水陆渠道云集中国,所以我们无所不有。凡这些,你的使者都是亲眼所见的。既然我国从不稀罕奇巧之物,对你国的货物也无特别需求,所以,你所请求派人留京一事,既与天朝制度不合,朕更觉得对你们没有实际好处。

  我特把话都挑明了,现发令让你国使者(马戛尔尼)安排回国行程。国王你应当很好去领会朕的心思,对天朝要更加诚信归附,要立誓永远恭顺,朕的恩义就能长长远远施与你的国民(即“以保义尔有邦”,有人翻译成“以保住你的国家”,那就大错了),让大家共享天朝太平之福。

  本来,除了正副使臣以下的各官及通事(翻译官)和士兵仆役人等,都按其等级另有清单赏给各种物件,现因使者(马戛尔尼)归国,朕特颁敕令,除了按常规仪礼赏赐给你文绮珍物,再加赐彩缎罗绮、文玩器具等诸类珠宝,这些也都有清单。

  皇恩浩荡啊!那都是朕对你们的眷怀。

  特发谕旨。

  译者点评:乾隆是有了“天朝”,不屑知道其他。乾隆当然有他的不是。

  今人的“不是”在于:不读古文却要“批”古人,这一“批”就将大陆已经有三代人“不读中国文”的“老底”暴露了出来,九十年前“五·四”一代人“批古”,他们还有着“批”的资本——他们很懂中国文(无论文言还是白话)—— “从旧营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

  今天的中国人又有多少“批”古的资格呢?连古人说什么都没有功夫看或不屑看,怎么批?想从别人这里“批发”些“批判材料”,谁想“批判材料”都是在以讹传讹。

  “海峡那边”该笑话“这边”了,他们有资格笑话!







TAG:

清水江边有个罗汉坡 清水江 发布于2010-02-02 01:38:20
文言原文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敕谕英吉利国王知悉,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特遣使恭赍表章,航海来廷,叩祝万寿,并备进方物,用将忱悃。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所有赍到表贡之正副使臣,念其奉使远涉,推恩加礼。已令大臣带领瞻觐, 赐予筵宴,叠加赏赉,用示怀柔。其已回珠山之管船官役人等六百余名,虽未来京,朕亦优加赏赐,俾得普沾恩惠,一视同仁。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向来西洋各国有愿来天朝当差之人,原准其来京,但既来之后,即遵用天朝服色,安置堂内,永远不准复回本国,此系天朝定制,想尔国王亦所知悉。今尔国王欲求派一尔国之人居住京城,既不能若来京当差之西洋人,在京居住不归本国,又不可听其往来,常通信息,实为无益之事。且天朝所管地方至为广远,凡外藩使臣到京,驿馆供给,行止出入,俱有一定体制,从无听其自便之例。今尔国若留人在京,言语不通,服饰殊制,无地可以安置。若必似来京当差之西洋人,令其一律改易服饰,天朝亦不肯强人以所难。设天朝欲差人常驻尔国,亦岂尔国所能遵行?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留京,岂能一一听许?是此事断难准行。岂能因尔国王一人之请,以至更张天朝百余年法度。若云尔国王为照料买卖起见,则尔国人在澳门贸易非止一日,原无不加以恩视。即如从前博尔都噶尔亚(葡萄牙),意达哩亚()等国屡次遣使来朝,亦曾以照料贸易为请。天朝鉴其悃忱,优加体恤。凡遇该国等贸易之事,无不照料周备。前次广东商人吴昭平有拖欠洋船价值银两者,俱饬令该管总督由官库内先行动支帑项代为清还,并将拖欠商人重治其罪。想此事尔国亦闻知矣。外国又何必派人留京,为此越例断不可行之请,况留人在京,距澳门贸易处所几及万里,伊亦何能照料耶?若云仰慕天朝,欲其观习教化,则天朝自有天朝礼法,与尔国各不相同。尔国所留之人即能习学,尔国自有风俗制度,亦断不能效法中国,即学会亦属无用。天朝撫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下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是尔国王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特此详晰开示,遣令该使等安程回国。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以保义尔有邦,共享太平之福。除正副使臣以下各官及通事兵役人等正贯加赏各物件另单赏给外,兹因尔国使臣归国,特颁敕谕,并赐赍尔国王文绮珍物,具如常仪。加赐彩缎罗绮,文玩器具诸珍,另有清单,王其祗受,悉朕眷怀。特此敕谕。





伯昏子发布于2010-02-02 13:43:59
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此句大意和今天“与我国国情不符”等语义皆相类。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05-02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64167
  • 日志数: 553
  • 建立时间: 2010-01-23
  • 更新时间: 2010-05-25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