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6-23 14:38:29 / 个人分类:生活感悟

 

     书法和绘画一直是自己的业余爱好。从心里羡慕那些可以天天画画的,真不想让这一愿望到退休后才能得以实现。

       和书画结缘算起来跨两个世纪了,启蒙老师黄舜(山水花鸟人物均擅且好,有画作为证)的第一口奶(王明明语)是分不开的。多说两句,说到奶当然是母乳最好,没有母乳就得靠各种代奶品诸如搭配合理的富含微量元素的奶粉来充当了。不由得想到了小儿庞瑾出生后,奶量不足,只好求助奶类制品。当时市场上最好的也是最贵的奶是“力多精”忘记是那个厂家生产的了,要不顺便做个Ad。26元一袋,在90年代初期对靠工薪度日的家庭来讲,每月20袋“力多精”是很大的一笔开支。用现在的话讲,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还好,还好是个大家庭,爷爷奶奶都来接济,有了底儿垫,才使得小儿十三四岁长到一米八几的个子。现在生活好些了,孩子们身高都超过父辈了。年轻的同事邻里一直都在问给孩子吃啥了,说吃的奶粉好,便纷纷效仿,雀巢等流行名品使劲买,未果。后又归结到DNA身上了。说实在的,寻根到这上面,我还真高兴不起来。

        拉扯了半天,说的还是第一口奶的事,回过头来看自己步入艺术殿堂的第一口奶现在看起来应该是营养充分的,黄舜老师曾用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过自己,可我却依然没有“长大”,尽管在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绘画里没少折腾。每每想起黄舜老师写给我的信中话语:艺术是一条寂寞之路,要耐得住寂寞,更要肯下功夫,艺术之神才会向你招手。分别时黄舜老师特意赠给我一支一号王一品的精品长锋羊毫斗笔和一句 “笔断情断”的话,当时内心十分强烈地感受到了那支笔的沉重和老师的深情寄托。因此接下来就不停地买笔,见到好笔就买下,一直到国营的北京制笔厂散摊才将选笔视线移至别处。这些年算是悟出了黄舜老师赠笔的深刻涵义:画画不能间断,更不能停歇。

        在喜欢画画前,平日里练习最多的却是书法和篆刻。邓散木的《篆刻学》不仅详细地讲解了篆刻,而且如何把博大精深地中国文化融入进去也有详尽的铺陈,他的《篆刻学》一书,全用小楷写就,书法当然没得说了,很是精深。读着读着,手痒便自己试着治印、做诗写词(可能不是做诗的这块料,到现在还没有处女作问世)。到后来对书画同源理解渐深,感到两个门类的书写性是相同的。而书法的入门缘自河北书协会员李志坚老先生的教诲颇多。李老五体俱擅,尤喜行草和壁擘大字。最深刻的收获就是书法要追求一种“雄强刚正之气象”,李老并于孙过庭《书谱》的研究传授上没少下功夫。诸如“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记忆颇深,并边讲边示范。尤其是李老的治学之道甚是严谨,凡遇到拿不准的草字,必须弄清准确写法,甚至翻查香港出版的《书法大字典》之后才可用于创作中,作品力求完美。这可从李老流传于世的作品中清楚地看到这些。

       花开花谢,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溜走。

       当时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北京总校办得很是红火,便报名学习了两年,得陈谋、刘松岩老师教诲多多,收获也是有的。96年“牛刀小试”,廊坊市首届职工书画展美术获一等奖。下来的获奖也算“接二连三”,但没有获得过国家级专业奖项,因尚能理智分析自己且有自知之明。可以提及的就是2005年全国政协书画展画画获三等奖、中国青少年第三届书画展获美术三等奖,2006获国家电网首届职工书画展美术三等奖,省级书法展优秀奖。总是围着三等奖转悠,还是廊坊供电公司照顾面子,在书画摄影展上给封了个书法一等奖,算是圆了一回获得一等奖的梦。仅此而已,小圈子的事,提起来甚感汗颜。也算是有过获奖经历,内心却无甚波澜。回过来看,获奖与否如同现在让人深陷进去的网络游戏一样,胜败不是终极,过程也许是最重要的。

        到北京画院进修,不算心血来潮,只感觉那地方太高:想象中的北京画院不是谁都能去的地方,后来了解到那里是创作、研究、培养人才、发展我国美术事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学术机构。那里的画家也是出类拔萃的,周恩来总理关注过,齐白石当过首任名誉院长,更是中国著名画家的集散地,况且还是我崇敬的画家周思聪老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去那里进修的确不敢奢望,更感觉自己知识修养积淀不足,况且也摸不着进修的门径。要到画院进修门槛肯定很严格。不像现在,网上报名,寄出照片等通知这么方便。

        应该说很顺利地就接到了北京画院的通知。想想要去的那里是大家辈出的地方,心想,也去沾沾灵气吧。

        没想到两年下来,还真有不少的收获,尤其是在写生的方法上,提高了认识。莫晓松老师(中央美院郭怡淙老师的推崇的“大花鸟意识”的代表画家)讲写生时首先要抓住写生对象最精彩的最感人的部分,深入进去强化对象。工笔花鸟画要画得精致耐看,更要深入传统,把握宋画的精髓、宋画的写实精神,深入研究;更要走出传统,深入生活,走进大自然,采拮最美的画卷等等论述不一而俱,更多的感悟见《感悟写生》拙文。

        进修一年多,写生一年多。深深地感到深入生活,就不会有创作的源泉,不去体验感悟生活,就不会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来。因为,大自然中优美的佳构无处不在。

        写生无论对谁,都是一道迈不过去的门槛。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老师讲,千变万化的大自然总能让人感动,如热带雨林的神秘绚丽,盛夏荷塘中的幽馨素影,晚秋疏林的萧瑟之境,雪霁后的空寂之声……创作中要把对传统的感悟与真情的流露自然地结合起来,追求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然平淡的境界,明明老师才留下了“三十年磨一剑”的写生与创作。

        解放军艺术学院的袁武老师也是我崇敬的画家,他的写生更是具有震撼的吸引力,他常说,写生中对形象表现要狠、要朴素、要强烈、要拙。他说一幅速写不一定完整,但必须有深入的地方,这幅速写不论画到什么程度,都不应该过后再补充修改,这会破坏在对景写生中使画面留下的最初感觉,还会填上许多自己固有的概念上的东西。写生最好的状态应该每一次临景时都画得很艰难,应该有不顺手的感觉,这样一幅写生才有价值。

         的确,从写生中发现了创作的源泉,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宝藏。

        过去看展览要去北京中国美术馆、炎黄艺术馆等场所,2005年刘凌沧郭慕熙艺术馆于固安小城落成,馆藏甚丰。因沛池君的引荐,终于让游荡的灵魂有了着落。刘凌沧先生生于固安,成长于中央美院,驰誉中国美术界。尤其于古典人物的传承上更是独步画坛。刘老在教学上的真知灼见,如今早已是桃李天下。能常常和大师的作品交流,便是一种幸福。不知是哪位名人讲过,与大师面对面交流一次胜读百卷书,信然。

        脚步没有停歇,画笔没有停下。

       从此灵魂有了寄托,心中多了梦想,也看到了希望。


TAG:

引用 删除 Guest   /   2015-08-12 19:56:42
1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