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管理 您的位置: 今天 » 南村小寺 » 日志
未经博主同意,本博文字不得转载。联系[email protected]

虞氏家族的影响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2-18 15:41:24 / 个人分类:随笔

虞氏家族的影响

 

虞氏家族在东汉末至南北朝的从仕大潮,从根本上改变了余姚历史上自严子陵以来的隐士风尚——尽管有史可载的虞氏始祖(虞光虞国)距离严子陵并不太久,当子陵先生在富春江畔垂钓之时,最初的虞氏族人可能已在余姚江北的东虞西虞定居下来了。而子陵之后百多年,虞氏就开辟了余姚历史上最初的从仕风气——从东汉末,直至中晚唐,县志中的仕宦列传,都是清一色的虞姓。故有“一部余姚志,半部虞家史”的说法,虽然“文献名邦”的说法虽然夸大了些,但虞氏文献确实不少,同样占去文献总数的五成以上。

隐士风尚,只可体现在个别者身上。如果社会精英都去隐居山林,那么整个社会如何去治理和发展呢?隐士,或许只体现在个人的性情上,或是懒散,或是不羁,或是难容官场习气。从现有的史志中,很难去理解子陵先生这个人。从他的作为或事迹上,似乎以上三者都有一些。

余姚虞氏一族,除了虞喜,似乎就没什么隐士了(或者还有,因为隐士,所以不为人知)。隐士的前提,是士,是高士,如此生活民间,才算是真正的隐士。虞喜的隐士生活,究竟以哪一个事件为转折点,很难去判断。被迫做官,或许是一个因素;他私藏黑市户口数量巨大,后被官通缉流窜在外,不知道是否为隐居的契机。总之,虞喜也隐居了,像严子陵那样,避入山林之间。子陵除了钓鱼,没有其它爱好,也没有著书立说,仅仅因为不愿做官,仅仅因为把脚搁在皇帝的肚皮上,成就了“高风亮节”的名声(有沽名钓誉的嫌疑)。而虞喜的学说和著作颇丰,似乎要比子陵先生更称得上隐士。虞喜之后,余姚就无真正的隐士了。

无论怎么说,余姚虞氏,给后来的“学而优则仕”的风气开了个好头。包括他们在去官归乡后,大量营造居宅的实用主义,大大地拉动了当地的生产力,解决了大量的农村闲余劳动力(这一点,钓鱼的严子陵恐怕是做不到的)。而且在巨型世族形成后,逢小范围的兵乱或盗贼之时,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对余姚百姓起到安全和稳定的作用(鱼肉百姓的小事当然也大有发生)。

余姚虞氏的败落乃至消亡,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遭遇侯景之乱,导致族人大量迁移,包括那些在外为官的虞姓族人,也违背先祖们的做法,把大量的家庭和财产都转移到了当时被认为安全的地方。所谓分崩离析,所谓树倒猢狲散,就是这么个令人恐惧的萧条状态。这个时候,距离虞世南的出生还有好几百年时间——虞世南差不多算得上余姚虞氏的“末路狂花”,世南之后,余姚虞氏似乎消失在空气里,只有一些传说和古迹留了下来,包括县衙西侧的虞宦街。当赵宋朝廷建立后,余姚科举名目上,产生了许多以前从未在史书中出现过的姓氏,这些新贵们的崛起和轮换,在时间中起伏着,将抵达明代的瑞云楼——王阳明诞生地。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