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管理 您的位置: 今天 » 南村小寺 » 日志
未经博主同意,本博文字不得转载。联系[email protected]

关于虞世基的悲剧分析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2-04 10:54:56 / 个人分类:随笔

关于虞世基的悲剧分析

 

虞世基(?618),余姚人,字茂世,父虞荔,弟虞世南。陈时任太子中舍人、尚书左丞;隋时为通直郎、直内史省、内史舍人。受隋炀帝器重,专典机密,参掌朝政。隋大业十四年,宇文化及江都兵变,杀隋炀帝,世基罹难。读《旧唐书》虞世基传,发现他在不同时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改变——此改变,或者说是蜕变,于当代有现实意义。举例几则:

一、贫无产业,每佣书养亲,怏怏不平。

此时为陈朝灭后,隋文帝执政期间,世基官通直郎、直内史省。父辈虞荔虞寄虽为前朝重臣,但屡历战乱和朝代变迁,至世基时已“贫无产业”。佣书者,雇佣写手也。佣书而养亲,其贫可知——而其不平亦可知:世基不是个安心于贫困的人。这为日后虞世基的“恣意奢靡,雕饰器服,无复素士之风”的变化提供了依据。此说世基重物质,轻精神,为日后蜕变作了铺叠。

二、世基幼恬静,喜愠不形于色,博学有高才,兼善草隶……气貌沈审,言多合意,是以特见亲爱,朝臣无与为比。”

“喜怒不形于色”,和“气貌沈审”,即是世基城府幽深,不可探究。“言多合意”而“特见亲爱”,说的却是其在隋炀帝面前的谄媚状,丧失了一个名士和素士的风骨。这是虞世基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立场的改变,也是造成日后祸及自身的主要原因。此说世基城府之深,又精通仕宦之道(其实是奸臣和弄臣之道),有权臣手腕。

三、世基知帝不可谏正,又以高、张衡等相继诛戮,惧祸及己,虽居近侍,唯谄取容,不敢忤意。……盗贼日甚,郡县多没,世基知帝恶数闻之,后有告败者,乃抑损表状,不以实闻。是后外间有变,帝弗之知也

知不可谏而不谏,就是知应谏而不谏,失却了重臣的应有责职。而“抑损表状”,就是更进了一步。非但不谏,而且瞒报战况实情,置隋炀帝于无知无觉中。前言,为贪生怕死,无为臣原则;后说,错上加错,摇身成奸臣。

四、其继室孙氏,性骄淫,世基惑之,恣意奢靡,雕饰器服,无复素士之风。孙复携前夫子夏侯俨入世基舍,而顽鄙无赖,为其聚敛,鬻官卖狱,贿赂公行,其门如市,金宝盈积

受媚惑于枕边,日渐奢靡,再无素士之风,此为虞世基从内心质变,到外在量变。后竟从事“鬻官卖狱,贿赂公行”的勾当,为后来的宇文化及提供了杀戳理由。

五、以母忧去职,哀毁骨立。有诏起令视事。拜见之日,殆不能起,令左右扶之。哀其羸瘠,诏令进肉。世基食,辄悲哽不能下筋。化及将乱之夕,宗人虞知而告熙曰:“事势已然,吾将济卿南度,且得免祸,同死何益。”熙曰:“弃父背君,求生何地,感尊之怀,自此诀矣。”及难作,兄弟竞请先死,行刑人先世基杀之。

此条为唯一优点:克循孝礼,教子有方。其子知必死,故竞请先死,此举必出自内心。既能拖延其父的行刑时间,又是子不忍父先受刑,代为受之的心理。

六、世南素国士,而清贫不立,未曾有所赡。由是为论者所讥

此条尤为奇怪,难测其心理动机。世基既孝,为何不善待亲弟?或是因弟过继给伯父虞寄的缘故?可世南毕竟是兄弟骨肉。况父早逝,长兄为父,“未曾有所赡”令人不解。世南在隋十余年,一直是七品文职,收入极薄,又要抚养家小。而世基已显,“恣意奢靡”,“雕饰器服”,“金宝盈积”。此条为虞世基“入则能孝,出则不悌”。

虞世基之悲剧,固是整个隋朝的悲剧,固由宇文化及叛乱造成。但其位列九卿,不思臣子之应为,既而谄君,既而失职欺君,既而鬻官卖狱、贿赂公行,以其败,催隋朝政权之败,死不足惜。追踪其一生,可知世基悲剧,皆是由其畸形的世界观、人生观造成。若世基能安心贫困,若世基在炀帝之前有一颗正直无畏的心(至多早几年被隋炀帝砍头),若世基轻财宝而重兄弟义,还不至于被后来史志所诟病。

虞世基在生命不同时期的心态和行为的变化,即是其内心欲望的变化,是其为臣原则的变化,是其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变化。这所有的变化,都可以上溯到最初的“贫无产业,每佣书养亲,怏怏不平”之时。

最可叹的是世基三子,竞请先死,一门血属,血溅刑场。虞氏祖先若是泉下有知,不知会作如何想?但可庆幸的是,宇文化及留下了世南一脉(这也是件令人疑惑的事)——《新唐书》载: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而世南遭此变故时,已年逾六旬。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