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管理 您的位置: 今天 » 南村小寺 » 日志
未经博主同意,本博文字不得转载。联系[email protected]

文字不辨,岂得非愚?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2-04 10:54:21 / 个人分类:随笔

文字不辨,岂得非愚?

 

文字不辨,岂得非愚?——此语出自《陈书•虞寄传》:寄字次安,少聪敏。年数岁,客有造其父者,遇寄于门,因嘲之曰:“郎君姓虞,必当无智。”寄应声答曰:“文字不辨,岂得非愚?”客大惭。入谓其父曰:“此子非常人,文举之对不是过也。

像虞荔一样,虞寄数岁之年,即聪敏异常。及父卒,虞寄一直跟随着兄长虞荔生活。虞荔当时在建康城西的士林馆任学士,后为司文郎,再迁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舍人。

虞寄创作《瑞雨颂》时,已是梁大同中(公元540年)。当时,虞寄已年过三十,仍未就仕。——当某天黄昏,他面对一窗倾盆大雨和琳琅光线时,突发奇想地撰写了《瑞雨颂》。他的兄长看到文章,就顺手转给了梁武帝——我想虞荔之意不仅仅在求官,而是作为兄长的爱护,和对亲弟弟文才的推举。

果然,不出其虞荔意料,梁武帝大赞,曰:“此颂典裁清拔,卿家之士龙也。将如何擢用?(《陈书虞寄传》)”——果然,也不出虞荔的意料,虞寄对这一次飞来的仕途没有太大的兴趣。也许他觉得仅仅是写一篇文章,仕途就来得太容易了;也许是他觉得自己靠着兄长的面子去获得官职,是件不大光彩的事;也许是他写文章的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讨好皇帝,他只是想赞扬这一个尽管短暂、却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

《陈史》载岳阳王萧察为会稽太守,当在公元546年之前。《周史》载:萧察字理孙,兰陵人也,梁武帝之孙,昭明太子统之第三子。幼而好学,善属文,尤长佛义。特为梁武帝所嘉赏。梁普通六年,封曲江县公。中大通三年(531年),进封岳阳郡王。历官宣惠将军,知石头戍事,琅邪、彭城二郡太守,东扬州刺史。初,昭明卒,梁武帝舍察兄弟而立简文,内常愧之,宠亚诸子,以会稽人物殷阜,一都之会,故有此授,以慰其心……中大同元年,除持节,都督雍梁东益南北秦五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西中郎将,领宁蛮校慰,雍州刺史

东扬州刺史官职在会稽太守之上,或许《陈史》记载有误,或许是萧察除了东扬州刺史一职,还兼任着会稽太守。萧察在东扬州的任职,直到中大同元年才结束,即公元546年。所以说,虞寄“为行参军,迁记室参军,领郡五官掾。又转中记室,掾如故(《晋书虞寄传》)”的经历,应在546年(虞寄三十七岁)之前。

我想,萧察改任雍州刺史后,虞寄没有随其赴任,而是选择了在建康的兄长家里读书自娱。因为在公元548年末,侯景之乱时,虞寄仍在建康,并因战事而随母亲、兄长一起躲进了皇宫台城。公元549年春,台城破,虞寄随兄逃归乡里,那一年,他刚刚四十岁。这就是虞寄的半世生命——平淡而稍有颠簸。

公元549年至556年,这长达八年的时间里,虞荔虞寄兄弟俩一直生活在家乡余姚,但南方的动乱从侯景开始后(就是他们逃亡的那一天开始),就没停止过。公元556年,东扬州刺史张彪拒陈霸先,败。——这一场战争之前,张彪命令部将郑玮,把虞寄带到会稽府去。郑玮确是把虞寄强制带离了余姚,但他没有带着虞寄去见上司,而是直接选择了逃亡——也许他已看到,张彪败相已露。

郑玮带着虞寄,一直把船开到了福建,“时陈宝应据有闽中,得寄甚喜。(引同上)”陈宝应的这一欢喜,就让虞寄阻留福建达七年之久,并直接导致了虞荔因思弟之苦,最后卒亡。

在福建的相当长一段时间,虞荔就居住在东山寺,着居士服,以脚疾的理由避开陈宝应的骚扰。宝应不甘心如此人材不为已用,放火烧寺,“寄安卧不动。亲近将扶寄出,寄曰:‘吾命有所悬,避欲安往?’所纵火者,旋自救之。(引同上)”宝应败于公元563年,次年被俘,押往建康斩首。

(陈)文帝寻敕都督章昭达以理发遣,令寄还朝。及至,即日引见,谓寄曰:“管宁无恙?”其慰劳之怀若此。顷之,文帝谓到仲举曰:“衡阳王既出阁,虽未置府僚,然须得一人旦夕游处,兼掌书记,宜求宿士有行业者。”仲举未知所对,文帝曰:“吾自得之。”乃手敕用寄,寄入谢,文帝曰:“所以暂屈卿游藩者,非止以文翰相烦,乃令以师表相事也。”寻兼散骑常侍,聘齐,寄辞老疾,不行,除国子博士。(引同上

虞寄这么爽快地答应入仕,我想决不是陈文帝的“慰劳之怀”,而是因长兄为他而卒亡,遗下两子,在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虞寄若再去做一个隐士,是无法把两个亲侄子抚养成人的。虞荔卒时,虞世南才五岁;虞寄在陈宝应败后即刻从仕,在公元564年初,虞世南七岁。

我想,虞世南过继给虞寄,可能也在此时(或者是更早时候,虞寄陷居福建时,虞荔已把虞世南过继给他了,万一虞寄无法生还,也有一继子可延续香火)。其实,过继或不过继,只是个仪式罢了,虞寄的内心从他得知长兄亡故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担负起抚养、教育世基和世南的责任了。

《晋书》载:(虞寄)自流寓南土,与兄荔隔绝,因感气病,每得荔书,气辄奔剧,危殆者数矣。观此感气病症状,似乎哮喘,其远离乡里,拘押福建六七年,因水土不服而患此疾病的可能极大。

虞寄年老后归乡里,每次出游附近寺院,闾里便会传相告语,老幼罗列,望拜道左。据说当时余姚有立誓言者,只要立誓人指着虞寄居宅方向发誓,听者便会觉得踏实,而誓言者日后也决不会食言。老叟虞寄之仁厚,已成一时标志,或即是“仁厚”一词本义——他聪慧的小机灵,他“文字不辨,岂得非愚”的伶牙利齿,在经过母亡兄卒的战乱年代后已汰埋殆尽,剩下的是一颗宽厚仁义之心。

我想,也只有这样一颗宽厚仁义的心,才能培养出有具备“五绝德艺”的一代宗师虞世南。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