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曾一个人空间除注明转帖外,均为曾一原创作品,凡转载和发表必须注明原作者,否则视为侵权! 我在沙上写作\但不属于任何一个沙龙

我问人间一一悼念朱铁志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6-06-29 07:35:42 / 个人分类:泸州曽一的个人空间

查看( 103 ) / 评论( 2 )



屈原问天
我问人间
人心何在?
人性何在?
人道何在?
人又何在?


多少年来
不讲人性
只讲革命
只讲阶级性
人越变越不像个人样了


特别是讲党性
不讲人性
请问理论家们
难道一个人入了党
他便不再是一个人?


党性是什么?
党员的政治规矩
不能说有了党票
就没了人性
党员一样有食色性
一样要讲爱心公德
一样要遵守做人准则
如果一个党员连人都做不好
他还能干出什么好事来呢?


生而为人
人性第一
天经地义
人性泯灭
非奸即恶
非魔即鬼


可怜的朱铁志
上下而求索兮
党性和人性的有机统一
他找到了吗?
我真想解开他颈子上的圈套
唤醒他来问一问




附注:朱铁志在自缢前不久最后一次研讨会上曾说过话:“要把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写杂文好比建筑工人高空作业,要注意安全,不能从脚手架上掉下。”

[ 本帖最后由 泸州曾一 于 2016-6-29 07:35 编辑 ]

TAG:

泸州曾一的个人空间 泸州曾一 发布于2016-06-29 15:26:45
转帖:朱铁志:如果我死
朱铁志:如果我死

朱铁志,朱铁志:如果我死 - 刘植荣 - 刘植荣的博客

都说人生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而我以为,那是就整个人类历史而言的。对个体生命来说,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不论你荣华富贵,还是穷困潦倒,生命的起点与终点不过咫尺之间。有道是人生苦短,转眼就是百年。又有人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生命的长短不过是一道简单的相对论命题。如此说来,需要那么在意长寿与否吗?需要在生命的自然延伸中那么在意世俗的评价吗?

  如果我不得不死于癌症,我请求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不必为我作无望的救治。因为我知道,有些癌症之所以叫做绝症,是因为现代医学暂时还拿它束手无策。所谓人道主义的救治,本意在延续人的肉体生命,其实无异于延长人的双重痛苦。我知道我虽然叫“铁志”,其实意志很薄弱,很可能经不起癌症的折磨。我不想辛苦挣扎一生,到头来再丧失做人的起码尊严,缠绵病榻,身上插满各种管子;也不想家人为我的生不能、死不得而悲伤难过;更不想单位为一个已经完全不能生存的人发工资、报药费,增加额外的负担。我甚至还有一种或许自私的想法,就是不想以肉体的痛苦成全子女的孝道和医生的人道。病长在我身上,痛苦是自己的,而那些外在的道德评价要以一个病人的痛苦作条件,不是显得有些残酷吗?我的家人、我熟悉的医生,没有一个这样的人。虽然我们国家至今没有为安乐死立法,在我的有生之年也未必能够通过这样的法律,但我由衷地赞成这样的法律,将在可能的范围,呼唤这样的法律,并且非常愿意身体力行这样的法律。即便我做不到“生如夏花之绚烂”,但我期待“死如秋叶之静美”。

  如果我死,决不希望别人为我写什么生平事迹之类的东西。我的生平早已用我的行动写在我生命的轨迹上,用我的文字写在我的作品里。“荣”不因外在材料而多一分,“辱”不因外在评价而少一毫。乞求高评价,说明没底气,缺乏自知之明,无异于自取其辱;假作谦虚状,显得故作姿态、装模作样,也不免贻笑大方。如果再为被确认是一个“什么工作者”,而不是一个“什么家”而烦恼,那就更加不堪,更加滑稽可笑,更加叫人不齿。我知道通常的情形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实我清楚,“也善”的“其言”不只出自将死之人,更是出自单位的人、周围的人,谁会对一个弥留之际的生命吝惜赞美呢。评价越高,说明将死之人弥留的时间越短。明白这一点,还有什么想不通的?为什么不通达一些、超然一些呢?既然生命都将随风而逝,几句好话又何必当真呢?假如一个人活到弥留之际还不清楚自己是谁,还要依靠外在的评价确认自己,做赞美者赞美的奴隶,做诋毁者诋毁的奴隶,不是非常可怜又可悲吗?别人怎样想是别人的事,我决不想做这样可怜的人。

  如果我死,决不希望举办什么追悼会、告别会、追思会一类的会议。喜欢我的人早把我留在心里,讨厌我的人巴不得我早点儿滚蛋。开那么一个会有什么意思呢?开给谁看呢?无非是在我毫无生气的脸上涂上俗不可耐的胭脂,将我冰冷的尸体装进崭新的西装,然后抬将出来,摆在鲜花丛中,如果幸运,身上或许还会盖上一面庄严的旗帜。接下来是我的亲人悲悲戚戚地竖立一边,喜欢我和不喜欢我的人鱼贯而入,或真情悼念,或假意悲哀,都要绕着我走一圈儿。如果我真有灵魂,我会为此感到莫大的不安。在北京拥堵的街道上,我要为展览自己的尸体耗费同志们起码一个小时的路途时间,还要为瞻仰自己并不英俊的冷脸再耽搁大家起码一个小时时间。两个小时加在一起,半天就交待了。一个人的半天是何等宝贵,假如真有那么几十人上百人前来,其损失真可用“巨大”来形容。朱某终其一生,不愿给任何人添麻烦,何必死了倒来折腾大家呢?

  如果我死,绝不购买高价骨灰盒,绝不订购墓碑、墓地之类玩意儿。我虽然在学术上毫无造诣,但毕竟混进最高学府,正儿八经地学过几年哲学,至今还保留着母校颁发的哲学学位证书。我知道人死如灯灭,生命不复返。虽说“物质不灭”,但作为生命形态的个人死就死了,转化为别的什么东西,已不是我所能左右和关心的。既然生命都没了,还在乎那堆骨灰放在什么盒子里干吗?不少人一辈子没活明白,有一室的房子时争两室的,有了两室的又争三室的,一生就这样争啊争的,其实最后大家都复归“一室”。而就这一个小盒子,还要分出玉石、玛瑙、檀木、樟木,抑或普通石料和木材,真是想不开啊。我死以后,决不保留骨灰,决不把那无聊的东西放在盒子里吓唬孩子。如果妻女听我的话,应该先将我所有能用的器官免费捐赠,假如它们能在其他的生命里得到新生,我将感到莫大快慰。然后应该将我的尸体交给医学院作解剖教学用,假如学生们从我身上能够学到一点儿有用的知识,我又将感到莫大快慰——人死还能有一点儿用处,岂不反证了活着的时候也不是浪费粮食的吗?再接下来就该果断地把我火化,趁热把我的骨灰埋在随便哪棵树下,我的灵魂或许可以随着绿叶升腾到天国里去。既然骨灰都做了肥料,墓地就更没必要了。咱们国家本来地少人多,我就不要跟活人争地盘儿了。既然连块墓地也没整,墓碑就更没必要了,还是留给农民盖房子、垒猪圈吧。

------------------------------------------------

根据中国网等媒体报道,2016年6月25日,朱铁志没有上班,晚上9时许却从家里来到单位,26日凌晨1时左右在单位地下车库自缢身亡。

朱铁志生于1960年,吉林通化人,中共党员,曾是《求是》杂志前身《红旗》杂志的编辑,系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朱铁志从事政治理论编辑工作达30多年,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新闻奖以及中国报纸副刊年度金奖。在《求是》杂志,朱铁志先后曾分管过评论部、科教编辑部、机关党委、纪委、工会、求是网、人事部、离退休干部办公室。

6月16日,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北京市杂文学会和《检察日报》社在北京召开“互联网时代的杂文创作暨老土《牛头马嘴集》研讨会”。朱铁志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并针对杂文如何体现党性等问题作了发言。他认为“要把党性与人民性有机统一”,“写杂文好比建筑工人高空作业,要注意安全,不能从脚手架上掉下”。这是朱铁志在公开报道中的最后一次露面。

朱铁志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在我心中,这份职业是一份崇高而神圣的事业。用我有限的智慧和能力为党的理论宣传事业略尽绵薄之力,通过自己笨拙的笔触努力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人民的利益鼓与呼,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党的理论宣传事业,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找到了结合点,为此感到踏实和自豪。”

朱铁志在不同场合均表达过,“作为知识分子,最可怕的是缺乏独立人格、独到见解、独特表达”。在给友人的信件中,朱铁志曾对当前一些人有意无意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意识形态争辩感到忧虑,他认为这种做法如果不是出于对既定话语的迷恋、对自己一生得益于此道的迷恋,起码是对大势研判的糊涂。

在他看来,意识形态的争辩固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但相比之下,改革发展问题更加重要,特别是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保险等一系列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更重要,严重影响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互信的腐败等问题更重要。“当下中国的主要矛盾并未改变,这就决定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不能变,坚持‘不争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策略不能变。”他写道,“说一千道一万,现实问题不解决,意识形态的苍白争辩只能越争越混乱,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互信只能越来越低”,“民众的现实利益问题不解决,所有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都将变得苍白”。

对于网络舆论生态,朱铁志认为,互联网不仅事实上突破了主流意识形态对话语的简单垄断,形成了民意表达的特殊渠道,而且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政治生态的总体平衡,悄然改变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表达方式。“其积极意义,眼下只是初露端倪;其长远影响,有待时日观察、感受、理解。在此其间,众声喧哗、鱼龙混杂,亦属大变革时代的正常状况。”

他强调,社会进步的总体方向不能背道而驰,不能任由狭隘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假借正统意识形态的名义随意泛滥,也不能有意无意之间怂恿、纵容非理性的政治表达代替理性思考、宽容精神,更不能误判形势、企图重温旧梦、让文革余孽沉渣泛起。
唐小小的个人空间 唐小小 发布于2016-06-29 15:54:33
老师,今晚睡觉前仔细阅读!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