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中我走上一座桥,此岸是往事,彼岸未可知。时间的河水流去,也许文字可以留下一些瞬间。一个人书写,另一个人阅读,就完成了默默的交流。或咫尺天涯,或渐行渐远,本是缘分或命运。

矫情的传统与任性的修为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2-08 12:46:59 / 个人分类:人生识字糊涂始

查看( 164 ) / 评论( 22 )
    北京人说起小孩子,常说这孩子忒任性,矫情,都不是什么好评语。我小时候被认做乖孩子,其实我很想任性一下,但是没胆量也没本事,只好老实呆着。至于矫情,倒一直和我无缘,我是一向不跟人找别扭更不会为难自己的。长大一点,语文程度提高了一点,就觉得任性和矫情实际上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意思,不知怎的就相提并论了。

    我不常饮,但喝一点酒后,往往思路更加活跃清楚。当年在炎热的夏天高考时,便是有赖每天中午一瓶冰凉的啤酒,才下午三场都没犯晕,只是引来监考老师惊诧的目光。十多年以前,在朋友家的一次家庭派对上,喝了二两白干后,心中暖意微升,开始述而不作地跑舌头。既然喝酒,就从阮籍说起。阮籍的嗜酒任性,亦真亦假,天真与世故浑然一体,让人直感到魏晋风度里放诞一面的深层。当时我刚过而立之年,在世事人生的大变动里体会到 “ 有悲则有情。无悲亦无思。 ” 至于 “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 之叹,自然适用于许多年代。
    说到阮籍,就不能不说嵇康。后人议论他们,多扬嵇抑阮,大抵中国人品评人物,总要分出高下,并且归结到人品上。嵇康自然很好,少年时读陈翔鹤的《广陵散》,那从容就死的风范也很感人。不过,他本是曹家女婿,大约怎么都是在劫难逃的。而阮籍并非卷入得很深的人,也就得以避祸。
    也没有什么原因,仅仅从传世的记载,我更喜欢阮籍的性格。他的任性,看起来自然,说到底是很难得的修为。他做事极不靠谱,想起哪齣算哪齣;遇事得躲且躲,先醉了再说,实在躲不过去,就写了为世所诟病的劝进文章;但也未因此捶胸顿足地忏悔得肠子发青,而是接着找酒喝去也。当然,由此而认为阮籍是率性天真的人可能才是具有傻子的天真。我从不相信我们这个历尽忧患的民族能够容忍天真,事实上,生于乱世又要率性生活的人,恐怕既需世情练达的清醒,更要不为所动的定力。
    如果非要拿阮籍和嵇康比,那么嵇康虽然崇尚老庄,然而其方正的个性与气节的坚守,倒更近乎真正的名教中人,而不是出世之人。这一点鲁迅好象也说过,而据不少大大小小的鲁学家说,鲁迅便是一更进步和伟大的现代嵇康。嵇康不洗澡和谢安的折屐,固然也显出非凡的定力,但总让我觉得有些矫情。而矫情在我看来才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比如坐怀不乱,又比如三省吾身。前者予人想象空间:柳下惠是不是阳萎,或者是同性恋?后者令人怀疑曾子本人能否做到,就算他做到了,这种反省方法又能否传授,能否不流于虚伪或者自虐?


    随着孔夫子之后八十多代知识分子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学习学习再学习,我国充分普及了有关君子仁人,烈士贞妇的道德观念与是非标准。它们是如此崇高,以至人们无论出于真心还是装蒜,除了矫情几乎没有别的途径达到。装蒜的人在此不多谈,时人对厚黑学,潜规则一类的关注已经够多,大不必再开一门矫情学。问题在于,那些真诚的人们,为了当高尚的人,不自私自利的人,玩儿命拔着脖子提升自己。中国知识分子越活越累,道德的内在压力和对于统治者的恐惧一道,使我们的内心恒常地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于是阮籍这类人物渐成绝响。到了清朝,数得出的一个是李渔,却多了些狎玩;再往后的所谓放诞,就转来转去不脱醇酒美人了。
    前赴后继,辈出不穷的是讲究文章事功的大儒们,其中近世在修身方面最继承曾子的似乎当属他的杰出的本家曾文正公。我读《曾文正公家书》,没有一次能够读完。文正公是有原则和极强意志力的人,也是极其矫情的人。律己宽人,是他的美德之一,但这种美德,恰如许多先圣的教诲一样,本身就是矫情的。任性自然的人,恐怕对自己会很宽容,对别人则大半无所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曾国藩影响了几代人,包括蒋和毛。然而,榜样之所以为榜样,正在于与众不同,所以也就不能代表什么。于是蒋学曾就难免画虎类犬,毛背离曾成了另几代人的榜样。从孔夫子开始,我们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一直深受榜样的操纵,矫情的传统越来越厚重,任性的余地也就越来越小了。


    那晚说到这儿,就到了酒足饭饱,主客半醺时分。海外华人的家庭派对,或以打拖拉机,或以卡拉 OK 来杀饭后时光。我的舌头也就没有跑下去,说过的话也就和岁月一起被遗忘。直到去年,已经搬到外州的主人看见我的博客,来电话聊起。听的人比说的人记得更清楚,这也是常有的事。回首这十多年,忙碌的日子之余,大多是在杀时间。打牌也罢,写文章也好,不过是消遣有生之涯。在寻找一个榜样需要上溯一千来年的时代,以我们的修为,精神上想活得任性与自由一些也许只是个念想。刚来美时,曾听说社科院某公感叹如今的知识分子缺少个性,他所举有个性的例子是,当年金岳霖先生每天坐着平板三轮,在车上读着书来上下班。呜呼,所谓个性,到上世纪下半叶时,只剩下一部平板三轮了吗?

    跑舌头的文章,到这里本该就此打住。忽然想起近来颇为热闹的关于文艺复兴的讨论,虽然以局外人观之,多少是痴人说梦,但背后的思维方式,似乎有必要说两句。刘军宁先生的道德勇气和运作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他所说的文艺复兴,旨在张扬个人主义精神,这我也很理解。很可能,他的真正的诉求,由于其身份无法说出,只好换个说法。但是,且不说文艺复兴的说法有重蹈文化决定论覆辙之嫌,仅仅就这种提倡号召式的社论宣言笔法而论,似已有悖于个人主义精神。 “ 只有个人的站立 , 才有中华的真正站立 ” 一类慷慨激昂的话语,基点还是在国家民族主义那边。
    个人主义实在是纯粹的舶来货,陌生到许多把它挂在嘴边的人都搞不清楚。个人观念在中国的阙如,不是五百年,而是几千年。我对所谓观念更新,是很悲观的。自居精英的知识分子往往以此为己任,然而这种思路,和主张道德重建的卫道士如出一辙,都是以为把自己的一套东西灌输给民众就大功告成了。
    我想,我们需要谦逊一些,对我们的历史多了解一些,对我们这几代人的文化根基和修为认识得清醒一些。如果你真的想活得相对个人化,那么你也许该想想,什么是内心的任性与自由?怎样才能不仅是活在别人眼里,为扮演某种社会角色而生活?

    读阮籍的诗,便知他内心其实清醒而忧伤: “ 人情有感慨,荡漾焉能排?挥涕怀哀伤,辛酸谁语哉? ”

(写于2007年1月)

TAG:

梨花刑,丁南强的博客 丁南强 发布于2008-02-08 15:06:46
大兴兄:新年快乐!

从孔夫子开始,我们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一直深受榜样的操纵,矫情的传统越来越厚重,任性的余地也就越来越小了。
张祈:群峰之上 张祈 发布于2008-02-08 15:17:40
七十年代人的矫情
七十年代人的矫情  




    《北京姑娘》  石康/著  华夏出版社/出版

     编辑约写一篇稿子,想谈一谈七十年代人的矫情,我却不知谈些什么好,据说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是矫情的始作俑者,依我看,矫情更像是一种性格而不是社会风气,至于矫情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这倒很难说得清楚,有时候我觉得无非就是一种特主观的个人感受,当你觉得别人矫情的时候,往往你正处在矫情的另一端。

     矫情中暗藏着一些私人性质的体验,按照常人的理解,一个人喜欢罗大佑无可厚非,但要是喜欢得非要坐飞机到上海去听罗大佑个人音乐会,就是喜欢得有点过分,那就是矫情了,比矫情更叫人看不上的是狂热,人们同狂热的人是无法争论的,因为他们懂得狂热是无道理可说的,但他们竟傻到认为矫情是能说一说的,这就叫我有点无法理解,事实上,与别人争论别人的爱好毫无意义,一个人喜欢红色,另一个人喜欢蓝色,这有什么可说的呢?

     2002年,各种报纸杂志用了一年的时间来谈论小资,村上春树、咖啡、红酒之类的东西纷纷进入话题范围,直到2003年出现一本小资手册,把英国作家乔伊斯也纳入小资范围,一下子,在我眼里,小资这个词语便成为人们生活中所有事物的代名词,连乔伊斯都小资了,还有什么不可能成为小资的呢?在我看来,这才是一种愚蠢的矫情,因为它首先是一种愚蠢,然后才谈得到其他,事实上,读过乔伊斯的人少得可怜,这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少得可怜的印刷量上就可看得出来,即使是受过正经文学训练的人也很难读懂它,这样一本书,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庞大人群的明显标志呢?

     我认为七十年代人是一个率先迈向健康的人群,这一群人首先意味着经历过从物质匮乏到物质丰富的社会时期,在此之前的人受着贫穷的折磨以及精神生活的极端压抑,之后的人对传统缺乏基本的认识,过分地自以为是,而社会从什么都没有,飞速地向物质社会转型,转型后的社会以个人占有社会财富的多少论成败,精神生活被娱乐所取代,而七十年代人多多少少受到过一点精神生活的吸引,至少,弗洛依德、萨特、海德格尔、福柯曾成为七十年代人的时髦话题,要知道,想谈论那些话题,就需要有一点相关的知识与对思想的好奇心,往后看,成为时髦话题的就只有漫画、明星、旅游、汽车和时尚家居,在七十年代的人看来,成功还是人们生活中众多内容中的一个,对于成功还存在道德上的某种考虑,而八十年代,道德顾忌彻底地消失了,成功成为每一个人心中的梦想,而那梦想的内容只有一个单调的钱字。

     我认为,社会财富的急剧增加以及财富增加带来的好处,使社会对财富抱有一种幻想,认为财富至少可解决人们的大部分问题,这是一种唯物质主义的矫情幻想,从长远看,财富所能代表的,只是一种少数人的生活方式,除此以外,它并不具有太多意义,特别是,在财富上成功,永远都只是少数人的事,而其他人要是以此为目标,得到的就只有不成功的痛苦,由这种痛苦所形成的社会性的焦虑及压抑,是十分令人担心的。

     七十年代人现在正是三十来岁、年富力强之时,他们之所以成为关注目标,是因为他们是城市消费的主要力量,在他们的消费过程中,他们的消费特点形成了某种被争相摹仿的风格,这种风格在不具有与他们同等消费实力的人看来,是一种附庸风雅,一种过分,因此很容易被称为矫情,而对于超过他们消费实力的人看来,他们是一些沾沾自喜的失败者,因此也极易被说成是矫情,在两者的眼光看来,七十年代的人都有点过分,不幸的是,两种观点都只是局外人的眼光,而在七十年代的人本身看来,他们只是自然地适应着社会以及自己的内在需求,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行事,我想,毛病不是出现在这群人当中,而是出现在局外人当中,是局外人对七十年代人的生活细节的不理解,要么,干脆就是一种不正当的挑剔及误解。

     我个人觉得从心理学的角度倒是能更清楚地谈矫情这件事,因为它很像是某种轻微的强迫症,只要人们不过分地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过分地为自己的行为辩解,那么,矫情说到头了,也就是一种无伤大雅的私人性质小个性。我本人限于水平,就只能说到这里了。
张祈:群峰之上 张祈 发布于2008-02-08 15:19:40
到底什么是矫情
我的理解是说那人假么假势。
或者说是装腔作势。
或者说是附庸风雅,或者说是没有个性而故意装出来的个性。

要是说一个孩子很矫情,大意是说那孩子很多事,麻烦,不随和。

[ 本帖最后由 张祈 于 2008-2-8 15:21 编辑 ]
天天向上发布于2008-02-09 00:14:26
依老兄之见,跟其它旁逸的树比,穿天杨乃是很矫情的了?!

新年快乐!
风之桥—李大兴的博客 李大兴 发布于2008-02-10 03:26:40
呵呵,我们多的是矫情的传统,难得的是真诚的任性。
梨花刑,丁南强的博客 丁南强 发布于2008-02-10 11:55:13
在矫情的传统下,真诚的任性是较难的
苦干发布于2008-02-10 13:21:14
这好象是一个理论圈子,说着说着就绕不出来了。。。。
苦干发布于2008-02-10 13:29:46
一个好文章,再顶一顶!
Claire发布于2008-02-11 10:04:04
精彩!!
大兴说得对,我们的传统中充斥着虚伪的矫情而缺乏率真的任性,也许不仅仅是我们,西方文化中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康德的道德哲学也是矫情的例子。
晴山 晴山 发布于2008-02-11 10:47:07
对某些人,矫情也可能已成为真性情了,要他们任性,反而是让他们作假了
北岛发布于2008-02-12 10:00:38
大兴的文章很有见地。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弊端应有清醒的批判意识,否则永远走不出祖辈们划定的怪圈。看看今天的大多文人如此轻易被收买被体制化,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的警惕吗?
成都书童发布于2008-02-12 16:39:47
啥子是小资?不晓得。
李丑牛的个人空间 李丑牛 发布于2008-02-15 19:10:59
楼主说的,很有道理!
李浔的个人空间 李浔 发布于2008-10-07 16:18:12
大兴兄,这篇文字我很喜欢。才看到。
张伟良的个人空间 张伟良 发布于2008-10-07 18:43:05
jiaoqing矫情比矫饰危险得多,在一个浮躁的时代,诗人怎样投入自己的精神活动,专心写作,不戴面具跳舞,十分重要。
杨典的个人空间 杨典 发布于2008-10-07 19:45:20
好文章,大兴兄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人。我相信他以后一定能写出让人惊讶的好书。
大卫发布于2008-10-07 20:24:04
回复 12# 的帖子
发现这个老家伙很愤青嘛

哈哈~~
风之桥—李大兴的博客 李大兴 发布于2008-10-07 22:47:51

QUOTE:

原帖由 大卫 于 2008-10-7 20:24 发表 发现这个老家伙很愤青嘛 哈哈~~
冤枉呀!我60年代出生,第一不老、第二不愤青!而且,这个大卫还敢用我的英文名做马甲,该打PP>de
丁东亚的个人空间 丁东亚 发布于2008-10-15 12:20:38
我来学习,俺支持
Jojo发布于2008-10-15 19:33:04
大兴的文章,离苦雨斋越来越近了么?
顶一个!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04-27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78948
  • 日志数: 59
  • 建立时间: 2007-12-31
  • 更新时间: 2008-01-15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