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中我走上一座桥,此岸是往事,彼岸未可知。时间的河水流去,也许文字可以留下一些瞬间。一个人书写,另一个人阅读,就完成了默默的交流。或咫尺天涯,或渐行渐远,本是缘分或命运。

逝水无澜之一:远寄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6-27 09:25:25 / 个人分类:冰灯久已成旧忆

查看( 203 ) / 评论( 6 )
(按:读南北兄八十年代初大作,不胜感慨。我自前年拾起笔墨后,偶尔也整理旧日习作,择其尚可读者,略加追记,放在博客上。手边最早的,写于1981年。从那一年离京而后去国,已逾四分之一世纪,异乡人的半生,由之开始。)

    1972年,学部(原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简称,社科院的前身)“五七干校”结束,全体人员回京。不久,又可以从研究所的图书室借书了。当时没有多少人借书,借出的书拖很久才还也没有人过问。五卷本的《全唐诗》就这样在家里被我读了至少两年。读得起劲时,还尝试自编诗选,把挑出的诗,工整地抄录在作文本上。估计今天看来,只好当做练钢笔字的记录了。在少年无知时,这五万多首诗歌究竟读明白几首,是我现在也不大明白的事。不过,我在不知不觉里感觉到了平仄,韵脚,对仗等等,后来就开始照猫画虎了。

    读了许多古诗词,再读翻译诗就觉得语言缺乏韵律;新诗如郭沫若,艾青等人的作品我一看就反胃。要到1978年左右读到戴望舒,徐志摩,卞之琳,冯至等人的诗,我才对新诗发生兴趣。早年的习作,多是不经意间对他们的摹仿。

    《远寄》写于1981年夏,是我手头现存的最早的一首,今天自是只有存档的意义。所谓婉约词和新月派诗人的影响,从中可见一斑。

远 寄(1981年)

薄暮时分
   风传几许寒瑟
      不胜一枕秋梦之颤抖
         心,只是沉默

又一程相见
   匆匆灯火驶过
      雨窗的凝睇里
         我,重归北国

又一阕别曲
   昨夜雨声中湮没
      既然在雨中凝睇
         又何曾分别过

TAG:

嘘堂的个人空间 嘘堂 发布于2008-06-27 13:37:13
这样的诗案也写过一些,戴、徐、卞、冯,乃至李金发、王独清、林庚,都是俺早期的老师:)
嘘堂的个人空间 嘘堂 发布于2008-06-27 13:40:27
现在看,大约以为冯、卞二家是真站得住的。
穆旦先生则是后来才知道的。了不起。
Jojo发布于2008-06-27 22:52:41
大兴兄是年轻的老古董。当年清理阶级队伍,你是怎样逃脱的?
Jojo发布于2008-06-27 22:58:04
读了许多古诗词,再读翻译诗就觉得语言缺乏韵律;新诗如郭沫若,艾青等人的作品我一看就反胃。要到1978年左右读到戴望舒,徐志摩,卞之琳,冯至等人的诗,我才对新诗发生兴趣。早年的习作,多是不经意间对他们的摹仿。

原来大兴兄和嘘堂兄是这一路的朋友......
其实艾青还是不错的嘛,比如:“酒,酒,酒,我们要喝......"
风之桥—李大兴的博客 李大兴 发布于2008-06-28 00:56:00
回嘘堂兄,徐、戴开拓之功,深具文学史之意义;若以作品论,我更喜戴;也同意“冯、卞二家是真站得住的”。
回JOJO兄,“当年清理阶级队伍”若特指1970年的“清阶”,是一段很有意思的历史,和抓“516份子”同步,是文革史上尤其错综复杂的一段。我时不满10岁,故而漏网
张祈:群峰之上 张祈 发布于2008-06-30 12:45:46
看一个人的诗,有时能看出
语言的流变史(当然也有诗人们的影响史)。
最近网上有关于某某文笔不行的讨论,不过这文笔的高下实在是不好比较。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78948
  • 日志数: 59
  • 建立时间: 2007-12-31
  • 更新时间: 2008-01-15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