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北岛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8-27 10:09:42

查看( 177 ) / 评论( 157 )
     晚上见到北岛,一别近30年。说起往事,有些细节都想不起来了。人们经常形容一个人,他还是老样子。北岛绝对是老样子,连头发都没白几根。目光有些忧郁,神情有些木讷,逢迎有些腼腆。听别人讲话却很专心,笑起来很真,很纯净。谈起什么人的作品,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非常坚决,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30多年前的《今天》文学讨论会,我几乎每期都参加。两星期一次,在赵南家,一般是周末的晚上。当时的周末还不包含星期六,也就是说,一周要上六天班。另一个周末则是去各处的舞场跳交谊舞,印象最深的曲子是《蓝色多瑙河》和《风流寡妇》。舞场的喧闹与文学讨论会的优雅安静,构成我头脑中的改革之初。
       最初看到《今天》的诗,是在西单“民主墙”上,那是冬天,我呵着冻得发僵的手指,从衣兜里搜出零碎的纸片,就着长安街的灯光,匆匆记下一些句子。其中被树影遮蔽的地方,还要特别地凑近辨认。那些纸页与其说是被糨子沾上去的,不如说是被糨子里的水分冻上去的,结冰的地方根本看不清是什么字。
       懵懂的青春时代,遇到这些精神上的兄长,是一件幸事。虽然我读过不少诗,但《今天》的诗给人的感觉很不一样,它们与那个时代的疼痛和梦想是粘连着的。诗人高举的不仅是旗帜,也是头颅。画家马德升的一首诗,是当时社会状态的真实写照:“黑洞洞的,黑洞洞的,只要有一点光,生命就疯狂地追求它”!
       改革初,社会管理还延续着铁幕时期的做法。民间聚会和出版物是绝对不允许的。松动只表现在娱乐领域,比如舞会,比如气声唱法。文学讨论会远不如想象的那样轻松和浪漫,不要说今天社团中的人,即使去旁听,都隐隐地怀着恐惧。一群人安静地朗诵着唯美的诗句,暗中却有警察窥伺,是多么荒诞而悲郁的场面。
       那时,评论家黄子平还在北大学习,他的一篇文章由别人在讨论会上代读。他将今天文学比作夜空中的极光。说到北岛时,用了一句极尽赞美的话,“人之子诞生了!”北岛不好意思地嘀咕:“别这么说。”当有人代读舒婷寄来的诗,“我把灯掌得高高,让远方的你能够看见。”大家悄悄看向北岛,他脸上却没反应。
       整个八十年代,改革和复旧拉锯般往返了四个来回,解冻的暖风刚释放出来,打一个呼哨就憋回去了。《探索》、《沃土》等民刊相继被禁,《今天》延续了一段时间,也许是标榜纯文学的缘故,最终仍未逃过被取缔的命运。为坚持《今天》的文学理想,北岛等人“四处活动”,争取得到一些官员和文坛前辈的支持。
       我先后帮着联系了张光年先生和臧克家先生。前一位见到了,后一位终未谋面。张光年先生是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允许北岛到家里来是需要些胆量的,一般的官员对敏感人物都唯恐避之不及。臧克家先生被传统诗坛拥为旗手,北岛则是新锐的反叛的诗人领袖,会见已不是两个人的事,臧老犹豫再三还是没有应允。
       北岛穿着一件宝蓝色衬衫,人显得很白。张光年同他握手寒暄几句就回书房去了,由他的三个孩子陪北岛、张桦和我在客厅里聊。大学生刊物《这一代》刚被查封,张桦讲了过程。张光年的女儿问北岛的新诗《空间》是什么意思,北岛解释了一下。返回时,在台基厂路口遇到红灯,北岛停下自行车说,我不喜欢鲁迅。
        臧克家先生一向敬重肯下苦功的人,我说北岛写诗就很苦,写出的诗通常放半年再拿出来修改,他点头认可。我说臧老的诗其实用了很多现代派手法,臧老否认。他认为,现代派的核心技法是“通感”,中国传统诗歌的核心技法是“诗眼”。一首诗不能浑身是眼,现代诗有“堆垛”之嫌。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诗学话题。
        中国历史上,优秀诗歌浩如烟海,诗学研究却较薄弱。这可能与诗歌在中国文化中,更趋向心性嬉戏有关。另外的一面便是融通交际和博取功名,与诗学更无瓜葛。白话诗变革以来,诗人多被政治、帮派和私人德行的议论淹没,鲜有诗学价值的开垦、建树和传承。诗歌史不仅是断裂的,而且是碎裂的和隔绝的。
        八十年代中期,朦胧诗刚开始被社会承认,便有人提出“PASS北岛”的口号。北岛私下问诗人黑大春,“他们为什么要PASS我?”黑大春说,“我哪知道啊。”多年后与翻译家马永波相遇,他说“这还不好理解,弑父情结呗。”正如朦胧诗毫不留情地覆盖传统诗坛一样,举着各种旗号冲上来的年轻人,更加不留情面。
    “朦胧诗”的崛起,不仅是现代主义美学的复苏,也是人与诗歌本体价值的复苏。“后朦胧诗”则以文化和技艺的复杂性成为特征,从高处衔接了西方流脉和东方传统。以口语为媒介的“民间写作”,将诗意潜入到日常生活细节中,使诗歌获得真切的生命感。诗歌与诗人的工具性和代言性,被不可逆转地颠覆了。
        如今,诗歌曾被政治删除的要素已补充发育完毕,诗人不必再为表述方式的“合法性”去费思量。朦胧诗在发轫之初所坚持的人与诗歌的本体价值,仍是诗歌纷繁景象的核心。北岛作为一个符号,正是这种价值的体现。他属于诗,却大于诗,由于他和《今天》几位主要诗人,诗成为那个批判和启蒙时代的一部分。
        我们所期待的,是融汇诗歌30余年嬗变成就,不论在核心价值、文化技艺和当代性、生命感等方面,都表现出深厚内涵和博大气象的作品,而不是简单地PASS什么人。令人惊讶的是,政府部门至今延续着对北岛的PASS态度,犹如天平这端是一个诗人,那端却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官僚集团,是不是显得太不相称了呢?

[ 本帖最后由 老周 于 2011-8-27 05:20 编辑 ]

TAG:

星空 梁小曼 发布于2011-08-27 07:18:39
写得真好看。问好老周!
千山雪 千山雪 发布于2011-08-27 08:51:22
中国传统诗歌的核心技法是“诗眼”。一首诗不能浑身是眼,现代诗有“堆垛”之嫌。



云从龙发布于2011-08-27 09:13:52
写的真好。
黑光的个人空间 黑光 发布于2011-08-27 10:03:31
好文,有在现场的感觉,北岛、老周皆跃然纸上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11-08-27 10:19:25
回复 2# 的帖子
谢谢小曼!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11-08-27 10:20:03
回复 3# 的帖子
是不是呢?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11-08-27 10:20:34
回复 4# 的帖子
谢谢!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11-08-27 10:21:35
回复 5# 的帖子
哈,我并没有跃到纸上啊。
庚川的个人空间 庚川 发布于2011-08-27 11:07:03
文是好文,但《今天》的今天已非昨日的《今天》,今天对自由的渴望也非《今天》的渴望。
诗者海客 海客 发布于2011-08-27 11:21:14
回复 10# 的帖子
我们也不可能回复到80年代开放之初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除非创造新的;)
后脑勺发布于2011-08-27 11:38:35

QUOTE:

原帖由 海客 于 2011-8-27 11:21 发表 我们也不可能回复到80年代开放之初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除非创造新的;)
现在咱们不差钱~~~
宋逖的个人空间 宋逖 发布于2011-08-27 12:09:06
返回时,在台基厂路口遇到红灯,北岛停下自行车说,我不喜欢鲁迅。

写的真好。这是我最喜欢的老周的回忆录,可惜太短了些啊。应该印发大家仔细学习。体会其中奥义。
细节很生动,老周是个宝库啊。现在才知道老周也是老今天战士,平时的老周一向收口如瓶。哈哈。盼着老周再多写几篇,比如大春,比如----。
风之桥—李大兴的博客 李大兴 发布于2011-08-27 13:00:29
周兄好文!我当年也是西单墙边常客,《今天》则是美术馆附近街边买的。如果没记错,有一两本是从马德生手中购得。

三十年过去,《今天》依然在海外存在,这本身就说出一些状态。《今天》同仁,散居海内外,独立、多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声音,但一直薪传着一种坚持。在我看来,这种坚持是最重要的。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11-08-27 15:30:37
回复 10# 的帖子
当年的今天如同激烈跳荡的青溪,今日的今天如同平稳流淌的江河,的确不一样了。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11-08-27 15:32:56
回复 11# 的帖子
为什么要回去呢?拿朝鲜比较一下就知道,八十年代初,中国差不多就是那样,再怎么说现在也进步多了。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11-08-27 15:34:23
回复 12# 的帖子
现在是拜物教最疯狂的时期。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11-08-27 15:35:17
回复 13# 的帖子
我要是写黑大春,他非跟我决斗不可。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11-08-27 15:36:33
回复 14# 的帖子
是,坚持很可贵,大兴兄是功臣。
星空 梁小曼 发布于2011-08-27 16:58:40
此文应精华。个人意见。
宋逖的个人空间 宋逖 发布于2011-08-27 19:16:38
老周,你说的倒是实话。哈哈哈决斗啊。匿名写个回忆录吧,比如地下的。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04-27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24416
  • 日志数: 258
  • 建立时间: 2008-12-25
  • 更新时间: 2017-01-22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