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系列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1-30 01:05:45

查看( 307 ) / 评论( 16 )


望眼.jpg

                                  1







               

光!.jpg

                                 2




               

梦露.jpg

                               3





      

DSCN2221.JPG

                              4




               

DSCN2213.JPG

                                5





               

指责.jpg
   
                                6




   
   

小彩凤.jpg



                                7

TAG:

诗者海客 海客 发布于2010-01-26 02:37:00
在哪里拍的 好啊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10-01-26 06:41:24
在街上拍的,不过都重新做了。
星空 梁小曼 发布于2010-01-26 08:44:02
像海报了
我不是,我来者不拒。 未白 发布于2010-01-26 09:11:15

QUOTE:

原帖由 老周 于 2010-1-26 06:41 发表 在街上拍的,不过都重新做了。
这都是街头涂鸦的墙吗?

老周版,最好别P吧?原味的才好啊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10-01-26 09:18:24
回复 4# 的帖子
海报也是摄影呀,呵呵。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10-01-26 09:20:26
这些图片大都接近原味,只有第6幅手指上的光是附加的。不过,画在墙上的涂鸦有时与旁边的景物搭配,已经构成再创作的素材,不仅是资料记录了。比如第2幅,窗户里的灯忽然亮了,那个本来绕着窗户画的人形,就好像在扑向光。这个人形与涂鸦原来的画面就关系不大了,全部展示出来没有必要,也分散了主题。涂鸦造型的偶然性与亮灯的偶然性不期而遇,构成另行组建作品的价值。就像诗歌中两个不相干的词汇骤然相遇一样,赋予存在崭新的诠释。其它图片也沿用着这个原理。比如电话亭的加入、门窗的加入等,都使涂鸦在另一个维度上与世界衔接,形成“互文”的关系。梦露的脸如果简单地画在墙上,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她一半脸上呈现的砖纹却暗示了美丽背后的死亡本质,这种对比很有哲理的意味。切掉周围杂乱的涂抹,以“近镜头”突出那些砖纹,会给人以奇异的陌生感和丰富的联想,将这细节强调一下,或许更符合涂鸦作者的本意呢。另外,中国文化的一个侧面便是墙文化,这些浮现在墙上的欲望,也具有象征的意义。这些图是有选择的,基本上都是想从墙上“出去”。
我不是,我来者不拒。 未白 发布于2010-01-26 17:06:57
回老周老师。
以后我也称您为老师吧,对于我喜欢的敬重的长辈,都喜称之为老师。关于摄影,我没有过多的了解和挖掘,自己没有相机,偶有感触,便借他人的一用,实在不便。第一幅墙的眼睛,如果作者把它涂成立体的,即3d的影像,可能效果更好。第二幅扑火,甚为欣赏!或许原作是要冲出作为实体的墙、水泥、铁窗,而这时候灯在内部亮起,这构成了一种对立。梦露的,我确实没有感受到美丽背后的死亡,我感觉到的是梦露华丽所遮盖的丑陋,那种方砖垒砌的规则在摧残着她,无论梦露或他人,都只能是平面墙体的一个牺牲品。关于电话亭,再也没有曼德尔施塔姆的“莫斯科,你有我的电话号码”打动人了,这一幅我个人觉得不大好。电话,毋庸置疑的是和外界的链接,但是旁边无中心的材料搭配,只是让我把重心转移到了电话亭上,两者互动不够。第五幅,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话题:第三者,呵呵。我以前不经意间拍过这样一幅画:我和两个女生站在一起,太阳下,影子栩栩如生,趁一个长头发的女生望向我的时候,我按下镜头。三人行,影子有道不尽的伤愁,回头跟同学看,他们都唏嘘不已。第六幅,这个人已经从墙上出去了,为他鼓掌。最后一个,是《墙》这一组最具气势的。波浪或凤凰沿楼梯覆盖了半面墙,让我的思维从被动走向开阔,顺势向上了。或许诗歌靠的是词语的不期而遇,摄影倚仗的就是画面的诡异组合吧,词语是语言的种子,画面就是语言的果实了。我更觉得中国文化里,任何意象都是一种禁锢和欲望,因为我们的帝王时代太过于漫长了。几个月来,我最喜欢的一个意象便是嘴,先生说呢?
我不是,我来者不拒。 未白 发布于2010-01-26 17:10:16
抱歉啊
下午太困,趴在桌子上睡了一觉,刚看到您的信息,赶紧过来了!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10-01-26 17:27:49
回复 8# 的帖子
谢谢未白这样细致的评论。“中国文化里,任何意象都是一种禁锢和欲望”,这结论比较大胆。不过这倒很符合厨川白村在《苦闷的象征》里讲述的观点。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意象,近现代文明都围绕着这个中心。一个是维持生命的吃,一个是维持思想自由的表达,一切争端莫不因此而生。
我不是,我来者不拒。 未白 发布于2010-01-26 19:09:57
来纠正一个错误。。。是,列宁格勒,你有我的电话号码。。
时间仓促,明天再回复您。呵呵。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10-01-27 07:33:16
回复 11# 的帖子
列宁格勒?电话号码?是不是贴错了?
我不是,我来者不拒。 未白 发布于2010-01-27 09:02:04
回复 12# 的帖子
老周老师好,已回信。

我昨天用别人电脑仓促上了下,应该是《列宁格勒》这首诗,其中的一句是:彼得堡,我还不愿意死,你有我的电话号码。彼得堡即是列宁格勒吧,每次读来都如灌顶。。
张伟良的个人空间 张伟良 发布于2010-01-27 09:36:06
漆墙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10-01-27 18:38:16
回复 14# 的帖子
关于涂鸦,有一个说法,哪个城市越多,哪个城市就越自由越有童心,所以大家都要到墙上去乱画,哈哈。
张伟良的个人空间 张伟良 发布于2010-01-27 18:41:09
回15#帖

可惜,没有这样一个去处,想画只有在大脑里。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10-01-27 20:04:00
可以先在自家墙上画呀,别人管不着,呵呵。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05-04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24419
  • 日志数: 258
  • 建立时间: 2008-12-25
  • 更新时间: 2017-01-22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