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声音(艺术评论)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1-28 23:29:09

查看( 156 ) / 评论( 4 )
    声音的诗发生在文字的诗以前,这似乎是没有争议的,因为声音的表达发生在文字的表达以前,诗却始终贯穿着。文字使诗的无声成为可能,但它通常是用来记载诗的声音的。也许古人比现在的人更率真,诗的发表便意味着诗的发声,即使读那些流传的文字,也是首先要以声音来诠释的。
    诗歌进入无声时代只有很短的时间,或者就是以工商业时代的到来为标志的。大量的诗以纯粹文字的形式被创作和传播,声音的诗反而成为古怪的异类,究其原因可能有3点:
    1、现代诗背离了古典诗的声音传统。所谓声音传统,不仅是一种诵读习性,而且是注重声韵的创作准则。诗的字、词、句须纳入精密的声韵体系,否则便跳出了诗的界限。现代诗未必不问声韵,但对韵的要求显然宽泛得多,往往较强调内在的音乐感觉,难以产生节奏和音响的鲜明效果。
    声音的传统还应包括古典诗所推崇的审美理想,即“天然去雕饰”的上佳境界,再复杂超越的精神现象也可以还原为平易,让人一触即知,一听就懂,拥有瞬间诉诸人耳的可能。现代诗追求意念的高速跃动,空间极度的繁复曲折,在同音字众多的汉语系统中,听起来尤其容易发生错乱,只有靠阅读去反复揣摩。
    2、声音的倾诉是需要场所的,而被供求关系组织起来人们,越来越逼近欲望而远离诗情,这就使诗歌场所的投资显得十分的“非理性”,加上诗歌诵读较为清淡,没什么热闹可看,便不会有广播和电视这类跨场所的声像传播手段来追逐,诗只能以“静态的”或“平面的”文字形式出现了。
    3、诗的喑哑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歌曲占用了喉咙。在历史上,诗与歌本是同体。作为一个古老的艺术门类,“吟”在日本等地至今存在,它是将语言的发音直接曲调化的一种努力。自唐的乐府至宋词元曲,曲调逐步从吟中脱出,形成表达不同情感模式的曲牌。到近现代,歌曲进一步与诗分离,其影响力也逐渐超过了诗。及至当代,歌的狂热与诗的萎缩更形成极端分化的局面。
    歌曲强化了音调的感染力,迎合了人们对感官愉悦的天然趋向,同时又兼具诗的功能,可以在曲调外表达确切的情感经验,它的盛行便是当然的了。很多歌词本就是极好的诗,只不过保留了平易的语言风格,以便从音调的覆盖下加以辩识。当我们感叹诗的沉沦时,却忽略了它正以另一种面貌整日在我们的身边轰响。
    然而,脱离了声音的诗并非全然是一种衰退,从文化的意义上说,它为人们开拓幻想能力、深化精神生活和探索语言本身的可能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相比之下,歌词不过是对诗的应用罢了。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优越意识,诗人们甘愿停留在声音以外。
    现代诗确有耽于思虑的一面,一经发声好像便破坏了思虑的纯净。但声音始终是诗无法摆脱的影子,因为诗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语言则具有符号和语音的双重性质,犹如光的波粒二相性一样不可分割。实验心理学测试表明,人即使在阅读和思索时,唇舌间也会有相应的语音反射活动,后现代诗歌所追求的语感,很可能就是以这一反射所引起的快感为基础的,去掉声音无异压抑了诗歌与生俱来的天性。
    实际上,把诗还原为声音的努力一直存在。即我们所熟悉的诗朗诵或配乐诗朗诵。只不过它以一陈不变的形式逐渐背离了公众的兴趣,显得较为造作、清冷和过于文人化了。诗无疑应该拥有声音,但那应该是具有时代气质的声音,是让听众的身心为之震撼和燃烧的声音。
    “诗乐合成”正是本着这一理念所做的尝试,由诗人黑大春、音乐人秦水源和郝为领衔的目光乐队合作,力图把摇滚的野性植入诗的闲庭。在创作活动中,也象征地使用了“浪工作室”这样一个形象的称谓。
    “诗乐合成”与配乐诗朗诵不同的是,音乐不再简单地作为背景,而是以人格的方式凸显出来,成为原创的主体。诗的空间不再充满虚幻的云雾,而是被丰富的音响高度地物质化了。诗人与音乐人既各自张扬又不分彼此,诗与音乐在合成中同时成就了自己。
    黑大春是一位较特殊的诗人,他的诗素以讲求声韵著称,同时,他的吟诵表现力也很少有人能及,他奉行的浪漫主义精神使他很容易与狂放的摇滚乐发生共鸣,尝试诗乐合成是他对声音迷恋的一个结果。但若用一门成熟的艺术来衡量,诗乐合成显然还应汇入更多的诗人和诗歌风格,推出更多的艺术样式,否则“诗乐合成”的概念仍是含混的,似乎仅适用于个别人,它的内涵还远没有充分发掘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诗乐合成”不仅是沿着诗歌回归声音这一单向的线索出发,作为一种时尚,歌曲也在向无调性的方向演变,旋律越来越简化,接近语言的发声,甚至出现伴随节奏的大段道白,最终衍生出ruber 或Hip-Hop这种纯粹的说唱形式。
作为美国当代文化的一个极具活力的品种,“街头说唱”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风靡全球,中国的年轻人也无例外地裹挟其中。
    说唱保留了流行音乐的节奏,在语言上更随意、更即兴、更激烈、更反叛,给人一种语言肉搏的感觉,仿佛诗歌原始内核的直接呈现,因而“说者”常被称作即兴诗人。“诗乐合成”中的《夜黑黑》和《春日醉起言志》显然吸取了其中的元素。
    “诗乐合成”的另一个成因,是方兴未艾的跨媒介创作风潮,它表现为音乐、文学、舞蹈、绘画、影像等诸多艺术门类的先锋部分的汇合。就像生物进化中遭遇的大规模突变一样,数不清的新奇物种被炮制出来。如Hip-Hop,就是由作为诗歌的说唱、作为舞蹈的扭动、作为音乐的打碟和作为行为艺术的涂鸦组成的。“诗乐合成”或许可以看作诗歌说唱、摇滚音乐、打碟和音效等的结合体。至于它将来会不会加入别的,以及加入了别的还叫不叫“诗乐合成”,就需要在广泛的实践中继续探索了。






TAG:

星空 梁小曼 发布于2009-11-21 00:06:34
老周的文章都很理性。

我一直以来是习惯于默读诗歌的,说起来,是忽略了诗歌的音乐性。

但是,作为广东人,朗诵以官话写成的诗歌,并没有那么得心应手。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09-11-21 12:43:18
回复 2# 的帖子
我也是默读诗歌的,朗诵只是在很少的场合,而且大都听不清朗诵者说的是什么。
拉奥孔 言熵 发布于2009-11-22 17:35:22
回复 3# 的帖子
文字是要回味和联想的,我们读到妙处或者难以理解的地方总会回过头来,而诵读是单向不可逆的,所以很多情形下,诗里的东西就被破坏掉,遗失掉了。我在《音乐与表现的意义》这本书里看到的关于诗歌音乐性的讲解很有启发,推荐一下,个见。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09-11-22 20:42:01
回复 4# 的帖子
谢谢推荐。其实现在的一些朗诵会,已经与诗歌内容无关,大都变成诗人的交际场所,或者诗歌的祭祀活动。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04-26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24415
  • 日志数: 258
  • 建立时间: 2008-12-25
  • 更新时间: 2017-01-22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