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不要偷看哈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0-30 18:08:19 / 个人分类:现代诗歌

查看( 164 ) / 评论( 0 )
                                          《诗意的晦涩与直白》
                                                        文/廖又蓉
     
     诗歌本来就是语言的舞蹈,舞蹈就应该比较跳跃,可诗句再跳跃,上下文之间也应该是有生发关联的有机整体,看似无逻辑,实际在心理上的,是应该有内在的线索和踪迹可循的。如果出现杂乱无章和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堆砌,就是真正的晦涩和故作玄乎。撇开一些语言和句子别扭,不合乎语法和逻辑,在表皮上的故作高深和滥竽充数的诗歌不谈,诗歌意义正常现象下的晦涩,属于接受难度的增加,源于语意逻辑跳跃过大,阅读者没能跟上诗人的思维而产生的正常现象。

    其实,晦涩与直白,是可以掌控的技巧,是与诗歌语言的组织方式有关系的,正如织布和织渔网一样,人们可以选取不同的编织方法。形象点说,你要想让你的诗歌晦涩一点,你就最好用织渔网的方法,语言组织稀疏一点。你要想让你的诗歌直白一点,最好就用织布的方法,语言组织细密一点。
     

     因为诗歌的诗意大多蕴藏在语言的侧面或者背面,实际就是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子之间的空白处。(即语意的空隙处),空隙大了,词语之间关联得远,就会让人觉得晦涩。空隙小了,甚至词语之间密不透风的,细密详尽,这种织布式的语言组织方式产生出的句子,就更接近于散文,让人觉得直白一点。

    诗意就是你的渔网过滤掉水份和小鱼小虾以后,网住的大鱼儿,它是生动的,活蹦乱跳的。当然渔网的空隙大,留在网中的鱼儿就大,鱼便跳跃得更高更美。问题是空隙太大,却有可能会让人不知所云,怎样才能把握好编织空隙的度呢?换句话说,怎样把握好诗歌晦涩与直白的火候呢?
     
   诗歌的创作,有点类似于制作谜语,创作的时候,应该要掌握分寸,诗歌的意味最好拿捏到咒语的神秘和尤抱琵琶半遮面的谜语之间。难度要适中偏上,太难了会令读诗的人一头雾水,让人知难而退,打击人们读诗的信心和乐趣。太过透明直白,又会叫人觉得是小菜一碟,没啥味道,不能调动人解迷觅惑的积极性,让人享受不到揭开迷底的成就感。  
   

     
诗歌语言的特点是凝练,有可能表面上看都是一些“废话”,诗意却隐晦,深藏在词语的侧面和背后。诗歌其实就是暗示的艺术 。说一半,留一半,是诗歌技巧的惯用伎俩。说出来的是语言,意犹未尽的是诗意。让人去回味,去联想,去补充。说得太满,犹如国画没有留白一样,缺少透气感和高妙的意境。一竿子插到底,全都说尽了,就什么咀嚼的余味都没有了。就像两个人谈恋爱一样,含蓄的语言,眼神、行为,就比一句独丁丁的,热辣辣的“我爱你!”够味,诗意,美妙得多。更能带给恋爱中的人们身无彩凤双飞翼的感觉。
     
    没有说出来的东西,才是诗人想要表达出来东西。所以有的人读诗老读不懂,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只去注意字的表面意义去了。

TAG: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