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歌审美观念集》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0-28 08:31:18 / 个人分类:诗歌理论

查看( 258 ) / 评论( 37 )
 《音乐节奏是诗歌气韵生动的助推剂》
                                                 文/廖又蓉
   
       读文章我一般喜欢读一些才华横溢的作家最好是诗人写的东西,觉得读起来有激情很生动,能够让我的思绪很自然地跟着流动下去,尤其是诗歌理论。其他的一些言辞古板的作品,就不一样了。不管作者是学术权威也好还是地位多高也好,一般看个几行就哈欠连连,味同嚼蜡。看不下去,就是看不下去。

      
       另外还有一些美丽得一塌糊涂的所谓美文也是这样,倒不是说他们写得不好,客观说他们还是逼真地描绘出了现实世界的形、声、色、味的,只是感觉这些作品只表现了世间美,而没有触及到灵魂的深度,如一潭平静的死水,没有人的真气,让人感觉不到情绪的流动,没有达到惟妙惟肖的“神”的高度。简单说,就是没有流动的意韵,没有引发使人读下去的激情。因为要使艺术作品具有美感,就必须以情感的形式展示出来,赋予作品生命的逻辑。

      
     文章的激情,我感觉应该是跟文章内在的音乐性有关的,具体到诗歌来说,应该跟诗歌的音乐节奏感有关。

        
      音乐中,我们很明显地就能感受到音乐者所要表达的情绪。比如明快、忧伤、悲愤、昂扬、平和......这些情绪,除开调式、音色的作用外(在诗歌中相当于是格律、平仄),情绪的流动大部分是由音乐的节奏决定的。诗歌也不例外,都是能表现人的情绪和思想状态的声音艺术(就算默读,我们想象中也是有个无声的节奏的)。所以我说,音乐节奏是诗歌气韵生动的助推剂。

      
       音乐节奏我们可以理解为诗韵的助推剂,但应该注意,这个音乐节奏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来自于情绪和呼吸的自然律动。所以新诗的节奏,不能为了节奏而故意弄些节拍进去,忌刻板和不自然。但如果能够借鉴吸取一些古人的经验,让新诗带有自然的格律和平仄,产生自然起伏的声调,更能创造出不一般的诗境和音韵美。

      诗歌的音韵美是一首诗歌一半的生命,它能诗歌给整体带来一种和谐美,气韵的流动美,让诗更有生命感。
      
     这种整体上的美妙和谐是世界上所有严肃诗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英国著名诗人柯勒律才治说:“心里没有音乐,绝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2008.11.29

TAG:

就像三个月之前杀了猪 李万峰 发布于2009-10-28 09:43:24
心里没有音乐,绝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唉  悲剧 我一听音乐脑壳就痛
画梅花女人的个人空间 画梅花女人 发布于2009-10-28 11:35:50

QUOTE:

原帖由 李万峰 于 2009-10-28 09:43 发表 唉 悲剧 我一听音乐脑壳就痛
你的诗读起来还是有种天然的节奏感的。
泸州曾一的个人空间 泸州曾一 发布于2009-10-29 08:43:13
标准
诗评的标准不是外在于诗的音乐
诗有自身的标准
反而诗性或诗意却可以作为评价音乐的标准
画梅花女人的个人空间 画梅花女人 发布于2009-10-29 23:30:46

QUOTE:

原帖由 泸州曾一 于 2009-10-29 08:43 发表 诗评的标准不是外在于诗的音乐诗有自身的标准反而诗性或诗意却可以作为评价音乐的标准
互相的,应当说诗意是所有艺术的追求!
画梅花女人的个人空间 画梅花女人 发布于2009-11-08 11:52:56
●《自由流畅地表达自我》
            《徘徊于艺术的边沿》
       ————今天发在烟雨的文章,竟然有人唱反调,呵呵呵!
                      文/廖又蓉
     
      我一直有这样的认为,搞艺术是需要有天赋的。这个天赋就是善感的心灵和对生活的感受力、表达力(当然表达力的一部分是可以后天培养)。

       艺术来源于生活,升华于感情。艺术必须有感情的激活,才能升华为艺术形象,艺术形象的宽广与创作者的心灵的宽广和感情深邃程度是成正比的。但有生活不一定有艺术,否则,所有生活经历丰富的人都可以成为小说家。感情丰富的人也不可能个个都成为艺术家。

       艺术家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长着与一般人同样的眼耳鼻舌的艺术家,透过人所共有的感觉,能看到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感受到许多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表达出别人表达不出来的东西。这就是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区别。

      艺术需要感悟,需要自由流畅地表达自我,阐明自己感受的能力。艺术更需要感情的参与,但光有感情的冲动,也有可能流于浅俗。一个感情浅露的艺术家,其创造出的艺术形象相对感情深邃的艺术家来说,必定是相对肤浅的,所以,这是一个综合能力和天赋的问题。
        
     同样的文字,同样的颜料、同样的音符,不同的人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生动程度是不一样的,感染力是不一样的,艺术格调是不一样的。

     产生一个真正的大艺术家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许多的天时、地利、人和,需要各方面的条件配合和艺术家本人的自身努力。这也许就是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只能徘徊于艺术的边缘,没能从艺术中找到自我的原因。


                                                               
                                                                2008.4.30



1楼——【山野文選】于2009-10-04 18:22:32

   艺术是一种说不清的东西,艺术家更是一种莫名其妙的职业。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该用于战场或商场,用于艺术家身上,总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另,艺术,并不需要去感悟什么。真正的艺术不是感悟,感悟是观众的事儿,而非艺术家的分内事儿。艺术家的分内工作,就是思考并通过创作达到如何去让观众去感悟的目的。艺术创作并不难,也不容易。把艺术看成很难的东西,那他就真的是难上加难了。综合能力与天赋概念,其实与艺术无缘。而感情的流动与格调又是另一回事,与艺术没有直接性的关联/ 针对艺术的解释,其实很简单,但对于那些总是徘徊在艺术边缘的人来讲,就自然而然地会变得异常复杂。艺术在表面上看起来像一个弹簧,如果你觉得她很难把握,那么她就真的会很难把握。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出在总喜欢寻找各种客观借口。艺术是纯主观的东西,它不需要任何借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它不需要什么天时地利人和之类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与所谓的综合能力或者天赋也无关。多年以前,楼主本文的论调曾是我个人对艺术之惟一的理解方式,但现在,我却发现这一切都是针对艺术的刻意曲解。艺术,仅仅是艺术,除此之外,她什么都不是。如何理解艺术?艺术,无非就是艺术家领着观众的眼睛去到处乱转的一种信息传达方式,艺术家的责任:通过作品引导观众,而非强求观众。


2楼——画梅花的女人:嗨,一看就知道这家伙理解错啦!我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可不是你所理解的那套常规的东西,确切的说是很多很多的细微的,关于艺术创造和创造人之间,艺术创造人和事和物之间的天然的、很细微的巧合。比如一个有艺术天赋的儿童,他的生活环境、他的受教育情况、他的喜好、影响他的人物、他的人身道路的抉择甚至很细微的小事,在他与艺术结缘的过程中,(情注意,我现在还还没有说到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各种巧合。)每一步都是至关重要的。

    你说,“艺术无非就是艺术家领着观众的眼睛去到处乱转的一种信息传达方式。”那这样说来,谁都可以带着你去乱转一圈,甚至你家的狗也可以带着你上街溜达一圈,那都可以叫做艺术啦!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要么也没有艺术家和非艺术家的区别,甚至各行各业的名称的区别。连炒菜的厨师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情下炒出来的菜都有不同,都需要天赋和作料、偶然等天时地利的巧合,更何况你所说的相当主观的艺术创造啦!


   事实上艺术的目的,就是说出别人没有发现的秘密或者别人发现了但不能表达出来的东西。艺术家连自己都没有天赋,在技艺和修养上都没有两刷子,甚至自己都不用去感悟,最可恨的是连自己都没有被感动,怎么去创造艺术形象来感动观众,那样创造出来的东西肯定都是假大空。

3楼——画梅花的女人:另外你说“综合能力与天赋概念,其实与艺术无缘。而感情的流动与格调又是另一回事,与艺术没有直接性的关联”那我问你,你能搞出周杰伦那样的东东吗?(虽然我看不惯他那种风格,但我敢肯定,他那样的东东也不是随便哪个没有天赋的人能随便做出来的。)
   
   
  另外,没有感情的流动,就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比如文革的一些政治诗,你认为它会有格调,会高雅得起来吗?

4楼——画梅花的女人:另外再说说表达能力和个人修养的问题。

    比如,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很丰富,但他根本就没有能力把他自己的生活阅历文字化出来,甚至他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另外,还有些人感情丰富,谈恋爱的时候或者遇到悲伤、高兴的时候,哭得稀里哗啦的,看起来让人很感动的,但请注意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这些情感转换成艺术形象的。就算转换成了艺术形象,这个艺术形象格调的高低,到最高层次看,最终也和艺术家的天赋和修养是密切相关,至关重要的。

5楼—山野文選哇,这人还专门写了一大篇文章驳斥我:《艺术是什么?》

6楼——【画梅花的女人于2009-10-04 21:26:57


第一,有些艺术家为什么对话方式很失败?因为他没有对话天赋,哈哈哈!

第二,艺术是什么,这是一个人类至今都没有定论,也不可能有定论的问题!你的“艺术仅仅是艺术,除此之外啥也不是。”乍一看,这家伙这调调挺牛的,结果啥都没说,装得挺吓唬人滴!

第三,你说“大多数人流于表层,是没有时间在艺术世界里徘徊,艺术家闲得发慌......”,哈哈哈,这正好就是艺术家和非艺术家的区别,最主要的区别是,一般的人,感悟出来了,也表达不出来,就算表达出来了,也可能表达不深刻。

第四,天赋问题,就更简单了。举个例子,就一个班学习的学生,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授方法,有的能考90多分,甚至100很,有的不及格。有的写文章文采飞扬,而有的文句不通,那是什么原因呢?

第五,再说格调问题,说简单点,那跟女人穿衣打扮简直就是一个道理啦。如果把一大推衣服、化妆品放那儿让不同长相、不同修养的女人随便选用,有的可能打扮出来是个西施,有的搞不好,出来就一老妖婆,呵呵呵。


画梅花女人的个人空间 画梅花女人 发布于2009-11-10 09:41:27
●有生活,没生命;有形体,没灵魂;
                《诗歌的灵魂和生命》
                          
文/廖又蓉

  “生活是可以东拼西凑而生命却不是由生活东拼西凑成的。”这是读了一些诗歌后的体会。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别,联想到了桌子的重组和青蛙的解剖:桌子本身就是拼凑的,但有生命的青蛙不能,大卸八块之后,无论再高明的神医都不能把它救活。而诗歌就是这样的一种生命形式而不是生活形式。
      
      
     既然是生命,她就应该是生长且活着的生命体。所以很多伟大的诗人都把诗歌比喻成靠自身的内在活力长成的一棵树。她是诗人用想象将各种经验成分和自身心灵融合的再创造。一首好诗,多一句,少一句都至关重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富有特征的生命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决定了如果要修改自己某个作品的某一部分时,就必须改动其它部分与之和谐,不管是语感还是韵律等等。

     看到有些人出于真诚喜欢给别人的作品动动手脚。我觉得这有点麻烦,不如给别人提点建议,除非你非常熟悉作者的风格韵律,否则最好别乱动人家的东西。因为不管你再怎么权威,你的生命体验和情绪律动跟别人是不一样的,弄出来的东西绝对不可能像人家自己一个人完成一样天衣无缝、浑然天成。

      
      文章是人的灵魂、是作者的人格魅力和生活情趣的体现。而那些拼凑出来的东西是死的,注定没有生命活力和气韵的。很多人都应该有这样的经验,觉得有些文章,言辞优美,技巧精湛,语言精确、华丽典雅、内容充实,几乎无可指责,挑不出毛病,但就是不能打动人,读了等于没读。这是为什么呢?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有生活,没生命;有形体,没灵魂;有感觉,没激情;有气息,没气韵,像个植物人,没能气息贯通,没能神采飞扬,没能气韵生动。比如臧克家先生在纪念鲁迅的《有的人》中的句子,就揭示了这样的道理: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为何?因为他的灵魂还活着,他的作品还活着,他的精气神还在他的作品里,而他的作品是他的肉体生命形式的无限延续。所以诗歌中扣人心弦的、吸引人的东西是作者流露出来的内在人格和独特的风格情调,是人物生活、行为掩盖之下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状态。就算叙事诗的叙事和写实也应该是为了更形象地使作品更完整、更协调、更有生命感、有思想深度而不应该是记事的目的。如果要纯粹叙事或者写实的话,其它体裁比诗歌适合得多。所以,你看古代的诗歌如果非要交代时间和事件背景的,它都在前边写个序或者在后边做个后记,不会把它归入正文里面。

      
      艺术不是生活表象的接近和翻版,也不是破碎的生活片段的拼凑,没有灵魂的东西再怎么拼凑也注定不会活起来的。而且这样的东西我们在生活中已经见怪不惊或者说已经受够了,我们并不需要这样跟生活一模一样(其实本质上是赝品)的艺术。自古以来为什么都要把《金瓶梅》、《肉蒲团》等很生活真实的东西列为禁书,连那些古典的比较朦胧含蓄的花间艳词都被人们视为格调低下,原因就在于艺术是人类意识对崇高的追求。如果生活中有点意味深长的话都可以叫诗歌,那诗歌的门槛也太低了;如果赤裸的下半身和垃圾派标榜的生活的真实和真诚都能被整个人类社会奉为经典了,那人类文明也就糜烂到灭亡的临界了。


                                    2009年05月17日 星期日 上午 11:46
画梅花女人的个人空间 画梅花女人 发布于2009-11-11 16:14:06
《我所理解的诗的概念》
                    《我所理解的诗的概念》
                                 文/廖又蓉
     
     
     什么是诗,这是一个至今甚至永远无法说清的问题。中外历代的著名诗论作者及诗人都有丰富多彩的定义。

       我理解的诗,从广义上来说是一种诗意地存在的生活状态。
从狭义来说,就是一种语言文本。
      
      
以下,是我对狭义的诗的定义:
     
      
诗是一种语言的创造;是一种精炼、浓缩的语言艺术;是语言的高级表现形式;是由一些令人惊愕的、意味深长的话语构成的对人们不易感觉的、不可言说的真实的虚构。是诗人用一些可以体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浑然一体的意象和情绪创造出来的一些分行排列的文字,是一种最高级别的文学样式。

       再精炼点说:诗歌就是用最艺术最审美最精准又最模糊且最有想象力的语言来表现人类“思想和情感”(感受)的一种意味深长的最注重音韵节奏的文学体裁。

诗的特点:


1. 诗是一种既言说又沉默的语言,诗的目的不是要把大家都能感觉到的东西表达出来,把显而易见的东西叙述出来。而是把不存在的、抽象的、似乎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用形象虚构出来。诗意,其实不在字面上,而在沉默里,在语句与语句的缝隙里,在“言”外,在意象之外。
   
2.   诗不是单纯的叫喊和呻吟(感情发泄),也不是直白的说理和描述,而是一种表现,一种生活体验的片段似回忆。它的主要特征是含蓄、暗示、凝练。它源于丰富的生活内涵,是生活之艺术真实的再现。
   
3.   诗依赖想象和直觉,借助各种修辞手段增强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它的包容力巨大,具有多义性、暗示性,可以多元解读。


4. 在诗中找到了自己的人就是诗人。直觉是一个诗人的触觉,但想象力才是其特殊才华的标志。

                                                                              2008,8.2
泸州曾一的个人空间 泸州曾一 发布于2009-11-11 19:31:18
但我觉得
在诗中放弃了自已的人才是诗人
诗人在诗中放弃自我而找到如尼釆所祱的超人或曰超我
这只是诗虫之浅见!
晚上好!
沉木 沉木 发布于2009-11-11 19:58:38
心里没有音乐,绝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画梅花女人的个人空间 画梅花女人 发布于2009-11-11 22:31:29

QUOTE:

原帖由 泸州曾一 于 2009-11-11 19:31 发表 在诗中放弃了自已的人才是诗人诗人在诗中放弃自我而找到如尼釆所祱的超人或曰超我这只是诗虫之浅见! 晚上好!
呵呵,好像很有道理哈!找到超我的人应该更厉害,特别是写小说的作者。
画梅花女人的个人空间 画梅花女人 发布于2009-11-16 14:51:24
《读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读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文/ 廖又蓉
    1. 刚刚写诗的时候,人们一般都把重点放在华丽语言的堆砌上,并且大多以堆砌美丽词藻为能事。但写出来的东西思维散乱,一般价值不大,甚至根本没有艺术价值。须知,没有思想的空谈是一种语言的浪费,言之无物的美丽是所有体裁文章的灾难。
   
     2.   很多人都有一个这样的人为:那些分行排列成方块状的文字就是诗。如果这样,所有的人都可以称之为诗人了。其实,这只是一种外观上的瞩目标志。衡量一篇文章究竟是不是诗,本质上还是要看它是否有诗意。
        
        本人私下认为,分辨写出来的东西是诗还是非诗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它是不是一语道破,一竿子插到底。直来直去、平铺直叙的表达是说话,是叙述、是散文、小说、是看图说话。写花就是花,说树就是树,没有加入作者性情的、让人没有遐想的文字是没有诗味的。所以古人说,“读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说白了,诗就是一种暗示,一种隐秘的比喻,一种欲言又止,一种文字外的遐想,一种词语与词语的缝隙间隐藏着的思想、情绪、感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

   
    3.诗的思维是跳跃性的,忌平直。表达要含蓄,不明说,犹抱琵琶半遮面。它要表达的意思都包含在所写的形象里。而形象里的那些没有说出来的、暗示出来的东西,才是诗要真正表达的目的。没有通过艺术转化,赤裸裸和盘托出的思想、观念不是诗。诗人的说话方式从原始来说,就是巫师、预言家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有魔力的语言。
         
     
       当然,以上只是从技术层面来谈的。如果从艺术层面来说,就需要天赋、才情、学识、修养和长时间的积累了,有的东西光靠学技巧是达不到的,这就是所有的艺术有格调高下、雅俗之分的原因。
  

                                                      
                                                                     2008年06月20日 星期五

画梅花女人的个人空间 画梅花女人 发布于2009-11-19 09:33:19
●梦境和清醒
              《我对艺术和直觉的理解》
                        
  文/廖又蓉
      

        这两天老在贴吧跟人“吵架”,有空清理了一下头绪,大概争论的焦点都属于一些诗歌美学方面的问题,估计是因为创作的出发点和目的的不同而产生的分歧。

     
    其实,作为写诗来说,每个人的美学观点不一样,侧重点就不一样。对于我来说,首先看重的就是作品的艺术性,所以我认为,感染力是衡量作品艺术性的首要标准。因为真正的艺术是表现,要表现的东西是情感,而且不是直接的情感,是经过升华的精神情感。所以,本人认为畅情达意是位于第一的,而且这个情和意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
   
      另外艺术是一种心灵活动,不是概念或者逻辑活动,所以他的来源应该是直觉。直觉是一种外物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形象,属于较低的认识层次,如果非要说它是知识,也是一种凭想象得来的个体的知识。它可以不依赖概念而生存。在直觉活动中如果要产生强迫性的思考和判断,艺术家就会变成批评家,艺术的冥想者和创造者,就会变成冷静观察生活的人,艺术就会消散和死去。

      
    确切地说,艺术是一种审美活动,而不是概念的逻辑活动,更不是道德活动。这相当于梦境和清醒的区别。如果在审视一件艺术品时,谁要是问艺术家所表现的东西从逻辑上或历史上说是真是假,是合理还是不合理,那他就问了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
   
       而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判断,把道德判断带入审美,无异于艺术的灾难。善良的意志能造就一个诚实的人,却不见得能造就一个艺术家。艺术不是承载道德、政治的实用之物。艺术家更不是说教家、教育家。传统上对艺术的各种道德功能的强调,都是强加给艺术的,并不是艺术的本身的特征和功能。艺术包括诗歌没有义务,实际也没有能力对人的思想道德指手画脚。70年代的大部分诗歌沦落为政治口号和说教,应该就是这个原因。诗歌只是生活的体验,心理的刻痕、灵魂的历史记录。每个人心路历程是不一样的,诗歌只是一个个体的活动。没有必要对它的作用寄予太多的期望,尤其是这个时代。80年代有些诗歌就是这样,跳空的大思想大情操,实际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不过, 创作者的道德观在作品中会有附带体现,是很自然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不可否认有些作品也能起到教化人的作用,不过那应该是耳濡目染的过程,并不是专门为了说教。

      
      真正的艺术作品,必然是一种不可预知的不可重复的表现与创造。它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不是按照任何人的预想和计划而制作的。 说白了,艺术就是一种想象性的创造活动,他有不确定性。他们是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艺术家,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制作的,并且艺术家之前并不知道会制造出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出来。  

                                                                             2008.11.5 于北京  
泸州曾一的个人空间 泸州曾一 发布于2009-11-19 09:44:09
我仔细看了
我想想再说
不过直觉到你对诗歌年代的论述仍遵循一条直线性的逻辑线索,这是否为了论述方便而有一点简单化?

仅供参考
画梅花女人的个人空间 画梅花女人 发布于2009-11-19 12:35:03
“对诗歌年代的论述仍遵循一条直线性的逻辑线索” 想得太复杂了吧,我只不过扯直觉的时候顺便搭上两句对七八十年代有些诗歌的大致印象。
画梅花女人的个人空间 画梅花女人 发布于2009-11-21 16:20:51
●《天人合一》
              《我对意境营造三技巧的理解》
                                                      
文/廖又蓉
   
       从意境营造技巧的高下看,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较低层次的意境,为无我之境界,即被动的描述、客观老实的写境,是为实境。实境当然象看图说话和教学挂图一样,是死的,因为它没有虚的、可供人遐想的东西。要适当加入作者的感情和思考,才能激活这个死的意境。
         
        稍微好一点的意境,即为有我之境。我理解的有我之境即为带有作者主观情绪的造景,这样的意境构造,就比无我之境活一点,有了人的神采和灵气,当然,这个境造出来的整体水平、美感、深邃度如何,还要看作者的语言功力和情趣魅力,好的有我之境是有余味的。余味在哪?余味就隐藏在言外,余味越是深远意境就越有神韵。好的意境需要意象与意象之间的连接组合自然生动,不刻板、不断裂、不做作。

      
       第三个层次的意境,也是最高妙的意境,当然就是情景交融,物我两忘了。到达这个化境,物就是人,人就是物,物有人的思维、情感、知觉,人有物的体态、神韵、特色,再也分不清哪个是人哪个是物,这样情与景,天与地,人与万物、技巧与文章意境很自然地就融为一体,换句话说就是“天人合一”了。营造这样的境界,就更需要显“景”而“隐”情。但要注意的是,这个“隐”,千万不能弄巧成拙成了“晦”。所有的卖弄学识、故作高深、难词怪词美词的大杂耍、典故堆积都是“隐”的大敌。“隐”是自然的回味,平淡中见奇崛,就像兰草的香味,余韵悠长。
                                                                                  2009.11.21

画梅花女人的个人空间 画梅花女人 发布于2009-11-25 21:16:22
《我所理解的隔与不隔的概念》
      

         《我所理解的隔与不隔的概念》
                 
文/ 廖又蓉
     
     
隔是诗学中的专业术语。

         隔与不隔是指诗词意象运用上的技巧。从一首诗词要表达的情趣和意象上的关联程度可以看出这个技巧掌握的高下。好的情趣是通过意象表现出来的,如果你要表达的情趣和你选取的意象恰到好处,刚好熨帖,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两者能够形成统一、协调的意境,这样便不隔。如果意象模糊凌乱、繁杂或空洞,情趣浅薄或粗疏,不能在读者心中出现深刻的、完整境界,便是隔。
   
       隔的意象犹如雾里看花,让人一头雾水。不隔的意象仿佛就在眼前,历历在目。艺术的终极目标就是打破情趣和意象的隔阂,使之融合统一,否则,就会流于表面的情感表达和空洞无味的混乱幻想。

画梅花女人的个人空间 画梅花女人 发布于2009-12-16 17:42:03
《超越时空的聚会》
                《我对诗歌创作的互文性法则的理解》      
                                
文/廖又蓉



    互文性是结构主义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特娃提出的美学概念。      

    在我们构思自己的作品和创作时,有意和无意地会受到传统文化语境和历史认同心理的制约和影响(包括前人的作品、眼光、思维方式及表现手法。)在自己的诗作中会有意无意地隐含前人的诗句与意念,便是结构主义理论家所说的互文性法则。

    抛开思维方式及表现手法,光从诗句的引用和内容上的关联来说,我觉得相当于中国古典诗歌修辞手法中所说的引用(稽古、引文以及用典)

    互文性写作是一种古今中外的文化和理念的潜对话和大融合,是古人和今人的超越时空的聚会,是两个时代或者很多个时空的交叉和叠印。这样的写作,可以丰富诗歌的文化内涵,使诗歌的情感空间和意蕴空间得以扩展,突现诗歌的特质,提高了诗歌的品味。
一般作家之间互文影响有三种情形:

    其一是字句上的沿袭——在自己的作品中融进前人现成的句子作品中的某些名句、话语、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以证实自己的观点,以增强说服力。(一般原文照录,不加改动。)


    其二是出新(化用)——即改写前人作品中某些字词或者历史事迹,变形其原有的状态和描述结构,使之成为自己最富表现力的艺术创造。这种从感觉出发以沟通古今的手法,其实主要的兴趣,还是在于选取历史上典型的、与当前有关联的类似事件,通过其在时空上的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而形成一个完整意义空间,来表达抒发当下的个人情怀及对现在正在进行的人生、事件的理解和思考。

    其三是以“隐秘”意念的方式使其成为自己的创造:这是一种表面上看来无迹可寻,显示在思维方式、表现手法、作品风格、个人性情上的内隐方式。

    一般来说,这几种影响是融为一体的,但一般以词句上的影响为先。如冰心等人的诗歌,就受到了泰戈尔的影响。

   “互文性法则”与中国古典诗歌理论所说的“互文互见”的互文是不同的,一个是局部,一个是整体的大语境、宏观的俯视。从诗歌的互文性可以看出古今中外诗人以及当代诗人之间的影响和师承。

                                                                                                                                   2008.10.17


[ 本帖最后由 画梅花女人 于 2010-9-17 18:43 编辑 ]
泸州曾一的个人空间 泸州曾一 发布于2009-12-16 18:47:27
读了不错
梅君理论一套套的
可别被理论套进去呀
诗有别裁
晚安!
沈其安的个人空间 沈其安 发布于2009-12-16 18:53:17

画梅花女人的个人空间 画梅花女人 发布于2009-12-16 22:11:56

QUOTE:

原帖由 泸州曾一 于 2009-12-16 18:47 发表 读了不错梅君理论一套套的可别被理论套进去呀诗有别裁晚安!
等你这个大喊《技巧已经对我不重要》的人装进去了,我便跑出来把口袋系上!哈哈哈!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