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新诗歌网
http://xinshige.tougao.com/
张祈年代诗选(1992——2007)
http://zhangqibeijing.blog.sohu.com/
理智之年(组诗)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2-17 08:41:56 / 个人分类:新诗发布
查看( 192 ) /
评论( 23 )
TAG:
-
钟磊 发布于2010-01-30 17:17:19
-
问好,写得不少,读了前面的几首,喜欢优美的十四行···
-
清水江 发布于2010-01-30 17:26:50
-
.
写给一株春天的桃树
你站在那里,身材纤细,
就像是一个天真而羞怯的少女
从遥远的乡村的田野,第一次走进
这车流和人声喧哗的城市。
你并不惊慌,好象
这一切你已熟知,而且这世界上
也永远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奇迹。
你的上面是立交桥,旁边是箭楼,
你看着汽车在道路上拥挤,
人们在公交站牌旁排队。
你最多也就十多根枝条,
每根枝条上也只有几十朵花蕾,
你粉红的花瓣和每一丝花蕊
仿佛都能拥有整个世界。
你镇定自若地站着,全神贯注地开着,
在每个春天都会重新吹拂的芳香的微风中,
在每个三月都会再次照耀的温暖阳光下
——是的,你在用自己全部的妩媚,
用你自己全部的宁静与和谐
将你身旁的所有目光吸引。
此首经典
唯美中带着异样的穿透力
问好周末
.
-
辛泊平 发布于2010-01-30 17:38:15
-
回复 1# 的帖子
避开众生的喧哗,在当下似乎成了理想。张祈兄的诗沉思似乎一直是主色调,现场感肉感似乎就弱了些,个见!
-
张祈 发布于2010-01-30 17:40:32
-
是旧作重新修订。
QUOTE:
原帖由 钟磊 于 2010-1-30 17:17 发表
那两首十四行是读荷马的产物。问好,写得不少,读了前面的几首,喜欢优美的十四行···
-
张祈 发布于2010-01-30 17:41:36
-
柏桦老师一直也强调肉感
QUOTE:
原帖由 辛泊平 于 2010-1-30 17:38 发表
我有时怀疑是不是思维方式的不同。。。避开众生的喧哗,在当下似乎成了理想。张祈兄的诗沉思似乎一直是主色调,现场感肉感似乎就弱了些,个见!
-
张祈 发布于2010-01-30 17:48:18
-
多谢来读。
QUOTE:
原帖由 清水江 于 2010-1-30 17:26 发表
这首诗我自己看总感觉有点笨,不是很时尚,但一时也想不出如何改好。. 写给一株春天的桃树 你站在那里,身材纤细,就像是一个天真而羞怯的少女从遥远的乡村的田野,第一次走进这车流和人声喧哗的城市。 你并不惊慌,好象这一切你已熟知,而且这世界上也永远不会有什么特别的 ...
-
苏楷 发布于2010-01-30 18:40:11
-
“她可能,可能只是一个幻影,”
困守书斋、头发花白的学者们
一面叹息,一面在昏睡不清中猜测;
可是整个世界都爱她,根本不需要理由
——假如还有一个特洛伊,大家也同意
让那个无所谓的城堡为她来燃烧。
问好
-
张祈 发布于2010-01-31 09:08:59
-
谢过苏兄。
把同题组诗翻上来。
-
刀刀发布于2010-01-31 11:36:04
-
有点儿陈旧 有点儿老套
实在看不出和智慧有关的东西
冒昧
问候
-
黎明发布于2010-01-31 11:38:12
-
来学习,
-
张祈 发布于2010-01-31 11:59:07
-
老与新总是相对的
QUOTE:
原帖由 刀刀 于 2010-1-31 11:36 发表
也不是所有的表面花样都是创新。有点儿陈旧 有点儿老套实在看不出和智慧有关的东西冒昧问候
关键还看诗里到底说什么。
欢迎发言,多谢批评。
-
陈实发布于2010-01-31 12:09:02
-
你和沙马的《理智之年》各有千秋,就此可以展开讨论。
-
戈多 发布于2010-01-31 13:39:49
-
喜欢这个——
“烟盒空了,书卷”
烟盒空了,书卷
也都已经读完,
你将重新回到
绳索和迷宫之中。
没人曾经走过
黑夜的火焰的道路,
没有鸟儿飞过
银蓝或紫红色的树枝,
没有永恒的歌手与旋律——
你仅仅拥有这一个肉体:
疼痛、局促而疲倦
……闭上眼歇一会儿吧,
那静静悬挂的窗帘外面
已经是苍白的黎明。
2004
-
辛泊平 发布于2010-02-01 10:02:15
-
QUOTE:
原帖由 张祈 于 2010-1-30 17:41 发表
张祈兄好,我觉得不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或许更多还是和态度有关吧。我有时怀疑是不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
张祈 发布于2010-02-01 10:05:49
-
关于创新
我的感觉是,能够在语言的界限内能够玩出的花样我们差不多都玩过了,但问题的本质在于,我们向许多人学的是花架子,并没有得到真传。
还有一点就是一种内部的创新,一种在俗套中的看似不经意的新处理。
-
张祈 发布于2010-02-01 10:07:24
-
还有就是,一个诗人会对应一套语言系统
这套语言系统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词典。
而每个诗人的词典是不同的,,,这有时也会引发一些意外的分歧。
-
沙马 发布于2010-02-01 11:27:03
-
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我正在着手写你的东西,针对文本阐述我的
看法。
-
沙马 发布于2010-02-01 17:25:33
-
简谈对张祈《理智之年》的认识
当我把修改后的《理智之年》发到今天论坛时,看到了张祈发了同样的组诗《理智之年》,我就认真地读了起来,感觉这组诗需要细读。同样是理智之年,但写法有很大的不同,或者说各自的角度不同。应该说他的诗对我的写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张祈的《理智之年》是抒情的理智之年,也是历史中的理智之年,有睿智的思考,有清晰的表达,从历史中传达现实的意义,从现实中洞察深邃的历史,其巧妙的过度让人看不出痕迹,几乎将现实和历史融为一体。
下面谈谈自己几点认识:
一,现就第一首诗做个简略的分析,我个人认为第一首诗有一定代表性。
“烟盒空了,书卷”
烟盒空了,书卷
也都已经读完,
你将重新回到
绳索和迷宫之中。
没人曾经走过
黑夜的火焰的道路,
没有鸟儿飞过
银蓝或紫红色的树枝,
没有永恒的歌手与旋律——
你仅仅拥有这一个肉体:
疼痛、局促而疲倦
……闭上眼歇一会儿吧,
那静静悬挂的窗帘外面
已经是苍白的黎明
“烟盒”
从“烟盒”到“书本”就是从现实中到历史的过程,历史是个迷宫,也可以说是个绳索,而诗人带着开放性的思维进入,似乎进入了一个无人之境,幽深、黑暗、孤寂,连一只鸟儿也没有飞过。无论是诗人带着冥想式,还是带着现实的思考进入其幽深的意象,都可以说,他是进入了诗的状态,这个状态或许是“无我”的,或许是“此在”的,或许是 “物我两忘”,或许是“以物观物”,诗中的张力凸现出来,其“歧义”渗透于词象之间。细读之下我们还会发现我,物象之间没什么连词,为的是拉开诗的空间,让读者参与进去,从而获得“文本的欢悦”。再往下读,我几乎没看见过有人写“银蓝或紫红色的树枝”,其用意象之大胆说明了诗人的勇气。或许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以幻觉形式在一个瞬间捕捉到了树枝的这种颜色,如果是我,我是想不到用“银蓝”和“紫红色”来修饰树枝。我在诗中一般不用“颜色”就是用了,也是小心翼翼的用,因为有了颜色的意象,就出现了刺眼的东西,弄不好就把一首诗弄破了,或者说容易把诗中其他的东西掩盖掉了,只有在把握诗的全局的情况下用好有关颜色的意象。我以为诗人在这里用的颜色是恰当的,它会使迷宫变得更加迷宫。
在银色和紫红色的背景下出现“歌手”和“旋律”是顺理成章的事。问题是它不是永恒的,或者说一个暂时的“歌舞升平”的场景,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历史的更迭,一切都会变得烟消云散。而历史中的人也是受到局限的,因为你仅仅拥有这一个肉体,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历史中,人的肉体都是脆弱的,无力的,易碎的。人在他活着的时候需要面对许多东西,也需要处理许多东西,东奔西忙,疲于奔命,最后只剩下“疼痛、局促而疲倦”,他不知道他的结局和社会历史价值是否相统一,也有可能是“南辕北辙”。人内心的现实和他看到的现实常常是悖论的,由此我想到人的命运是宿命的,不可知的,他既无力抗争强大的即定现实,也抗争不了自己,这种被动性常常纠缠着人一生的命运。下面几句写得很好,像音乐里的慢板和回旋:
闭上眼歇一会儿吧,
已经是苍白的黎明
“烟盒”
作为一个弱小的个体,他必须面对他的历史,现实,体制,他的国家,他的民族,他浸淫中的具体生活,有时候走也不是,留下也不是,他明明知道“戈多”是不会出现的,他还像米斯特拉尔一样苦苦地守着,守着他的思想,他的希望,他的诉求,其过程是多么的苦不堪言。在这空白中会出现无聊、琐碎、不甘、空虚、绝望,这个时候最好的选择是“闭上眼歇一会儿吧”,从历史中选择现实,从现实中看历史,找到自己目前的位置。而这个“位置”的获得也许不是在今天,也许在明天。饶舌地说,人没有明天,“明天”是人在脑子里虚构的一天,你也永远看不见明天,当你一脚跨进来的就是今天。把“明天”和“希望”配置在一起是极为恰当的。而诗中的明天却是“已经是苍白的黎明”,这也就意味着“明天”也不可信,也就意味着人是不能把自己的一切放在明天的,人如果是理智地欺骗自己是不明智的。这里就涉及到了人的理智之年,这个理智之年是从历史到现实中体现出的无望的理智之年。那么还是回到具体的现实吧。“烟盒”(绝妙),抽抽烟,想想,该如何填补这些空白,该如何进入或冒险进入那些尚未进入的领域。
我个人认为这首诗比较全面体现出张祈组诗《理智之年》的特色。纵观全诗,有一定的深度,也有一定的造诣,似乎有“史诗”的基调,融哲理、历史、现实、抒情、思辨、抗争、虚妄于一身,给于诗歌一定的冲击力。
二,我说过,这组诗需要细读,咀嚼,才能看到诗的艺术性和它不足的地方。现在我谈一点这组诗不足的地方:
1,诗中的修饰词比较多,也就说在诗的物象前面加上形容词,或者在意象的后面加上了修饰语,不能使诗自语。如:“静静的窗帘上”“羞怯地绽开她妩媚的花瓣”“在阳光的闪耀和灰尘的飘浮间”“她的明眸在繁密的星空永远闪亮”等,由于有了修饰语从而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力,堵塞了诗的空间。比如,窗帘,它也可以是飘动的,比如“她的明眸在繁密的星空永远闪亮”这个句子比较老,“明眸” 繁密、永远、闪亮等来修饰“明眸”。如果让我来处理我就直接用“她的眼睛”,静静的窗帘,直接用“窗帘”,把修饰词从诗中挤出去。可能我们写诗的手法不一样,我几乎不用形容词,小心翼翼地把“抒情的成分”从诗中拿掉,让“物象”裸现,剔除诗人的主观成分,从而加大诗的揭示性。
2,诗中有较强的书卷气,在视觉上给人造成“陈旧感”,似乎远离了现实生活,感受不到当代人的生存境遇。如:
没有俗世的牵绊多么快乐!
围绕我的只有阳光和微风——
一只雄鹰在近处的峭壁上飞起,
如同国王巡视着它的领空。
这些都是形而上的意象,缺乏现代感,“书卷气”掩盖了现代意识,给人以隔膜感。其中的抒情成分掩盖了城市的真实气氛。我个人提议诗人在以后的写作中更多地关注人的生存境遇,人在世界的无所适从,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
张祈兄,以上纯属我个人看法,不一定对,权当供兄参考。常联系。
-
张祈 发布于2010-02-02 11:30:23
-
才看到沙兄的文字。
我对你那首诗的评论还在写。
可能要花点时间。
-
还叫悟空发布于2010-02-02 12:39:13
-
一种内部的创新,一种在俗套中的看似不经意的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