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管理 您的位置: 今天 » 地洞 » 日志
戈多,原名王旭,1975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思想者。著有:长篇小说《烟花纪》,散文集《乡村遗事》,随笔集《死亡笔记》等。出版有诗集《卡夫卡的乌鸦》。

海子诗歌的思想价值定位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6-10 12:22:49

查看( 148 ) / 评论( 2 )

                                          海子诗歌的思想价值定 位               

                                                                                          文/戈多

        毋庸讳言,骆一禾的短论《海子生涯》对海子的诗歌在艺术价值方面给予了整体性的定位。这种定位是异常重要和准确的,有着坐标的意义,为后来研究海子作品者提供了一份经典的理论依据和研究范本。自骆一禾的文论以后,笔者也曾经翻阅过一些研究海子诗歌的理论文章,大多没有跳出骆一禾的窠臼,至少在我所阅读视野范围之内是这样的。从整体来看,所有的论者对于海子诗歌的艺术性研究的更多一些,而对其思想价值估衡的定位却鲜有论述。维特根斯坦说:“精神将蒙绕着灰尘”,我们拂去灰尘所见到的是一部多声部的咏叹调,正好验证了E.M.福斯特在《天国之乐》之中的阐释,“诗是一种精神”。海子其人其诗,“不惟是一种悲剧,也是一派精神氛围,凡与他研究或争论过的人,都会记忆犹新地想起这种氛围的浓密难辩、猛烈集中、质量庞大和咄咄逼人,凡读过他作品序列的人都会感到若理解这种氛围所需要的思维运转和时间”。⑴
       从思想的师承来说,海子继承了西方一些思想先哲的潜在精神和气质,例如荷尔德林、尼采、海德格尔等,而相对于因袭中国传统的主流价值则较少,传承的更多的是上古神话、屈原、楚辞、王国维等这些非主流的文化价值传统。
       “自从世界的历史进入了十九世纪末叶之后,整个人类在精神上就始终未能从一种‘世纪末’的情绪中挣扎出来。尼采敲响了人类理性正史的丧钟,斯宾格勒继而又宣布西方已走向了没落,于是人类迎来了如海德格尔所描述的世界之夜。”(2)笔者认为,海子的诗歌张扬出来的核心气质与氛围也就是尼采所持的艺术的“悲剧意识”,即酒神精神。尼采在解释古希腊艺术的起源时强调,希腊之所以需要并诞生以奥林匹斯众神为主题的史诗和雕塑艺术,其作用主要是为了给痛苦罩上一层神圣的光辉,发挥艺术强心剂的作用,从而得到一种形而上之的灵魂的抚慰。在强调艺术作用的前提就是——对于人生痛苦和悲剧性的认同感,而艺术则自然而然地起到了类似于宗教的作用。尼采在《查拉图斯特如是说》中说:“人类对于生命的观察越深,对于受苦的观察就越深”。海子用他的诗歌文本艺术化地呈现了这种痛苦与焦虑。他的作品关注着以浪漫主义为底色的生命悲剧意识的独特体验。海子追逐那种即将消逝的而又必然永恒光亮的某种价值,这种超越了个人经验的广阔的生命体验成为了海子诗歌中的血液。“两点之间的最短的距离是直线。在这种情况下,海子用生命的痛苦、混浊的境界取缔了玄学的、形而上的境界作独自,西川说这是‘冲击极限’。”(3)骆一禾说。海子以他的诗歌肯定了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命题。海子的这种“冲击极限”是与荷尔德林、尼采、凡高、海德格尔等人的精神与气质是一脉相承的,用自己的创作回答了“诗人何为”的重大命题。
        为什么说海子因袭中国主流传统价值而相对于少一些呢?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里最缺乏的就是生命的悲剧意识与危机感,孔子认为,“未知生,焉知死”,仅仅六个字就轻而易举地把哲学之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悬置起来,以致几千年来主流文化价值之中从来就缺乏对死亡的探索与反思,中国人世故地认为寿终正寝最能体现生命的价值。其实对于死亡的悲剧认同也就是对于生命存在的一种变相肯定。正基于中华民族对于死亡自觉意识的近乎本能的排斥,其负面作用体现在像鲁迅所批判的的十景病、看客文化、起哄文化等等,而对于传统的文人来说先天的不足就在于麻木不仁、掩耳盗铃,难怪海子会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苍白孱弱,自以为是。他们隐藏和陶醉于自己的趣味之中。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这是最令我难以忍受的。”(4)造成自我趣味的膨胀原因,我们很容易归结到正是因为对于“悲剧意识”自觉认识的先天缺乏。相反地,而对于非主流的个别诗人却有这种先天的气质和血液,只是没形成大的民族氛围,比如屈原、嵇康、曹雪芹、王国维等等,海子不自觉地受到他们的浸染更多一些。这种西方的现代思想与本土非主流文化的有机融合才成就了海子多重声音、多重化身的复调式诗歌,尘世与天堂、此岸与彼岸、物质与精神等等悖论,农村、麦子、土地、天空等这种直抵诗歌本质元素的意象群建立起来了庞大的象征体系,体现了前述悲剧矛盾的存在。
       前面说了,如果海子仅仅是西方现代思想的简单翻版以及对于西方“悲剧意识”的直接复制,那还不足以体现海子诗歌存在的真正价值,还必须与新形势下本土文化中若干的内因相互融合,找到一个更加有力的契合点。而这个契合点无疑被天才诗人海子所找到了。
        中华民族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传承了以往的一些农业文化,孕育出来了传统的农耕文明。事实上,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并没有随着封建社会的覆灭而土崩瓦解,而一直绵延下来,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全确立而标志着逐渐式微。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超级大国,历来就以农业为本,封建社会以及共产党建国初期都是把大力气放在农业问题上的,以解决众多人口吃饭的问题。人与土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农民的艰难、幸福、痛苦,他都过早敏感地体味到了,他与土地因袭着传统的文化那种生死与共的关系。因此农耕文明的钙质在不知不觉地早已经积淀到了他的血液里,同时他又敏感地预示出农耕文明的式微,“中国社会大大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使传统的‘乡土’不能重返,年轻心态与日益复杂的显示又无法取得妥协,这些在海子有限的经验和思维世界中都演变成了激烈的冲突,同时也边的非常的脆弱。”(5)总而言之,海子的个人命运以及其诗歌是农耕文明、商业文明两种文明激烈碰撞出来的悲剧。海子甚至痛苦地在《太阳·土地篇》中的序诗诘问道:“土地死了/用欲望能代替吗?”由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的过渡是痛苦的、沉重的,就像蚕破茧而出的蜕变一样。正是这两种文明的碰撞将海子逼到了绝境。难怪西川在其怀念文章中不无通透地说海子“单纯,敏锐,富于创造性;同时急噪,易于受到伤害,迷恋于荒凉的泥土,他所关心和坚信的是那些正在消亡而又必将在永恒后的高度放射金辉的事物。”海子独特地体验到了,“黑夜地上生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上升。”这些抵达元素的诗句不能不说弥漫着悲剧的氛围,而海子就殉葬给了农耕文明,不由地让人想到王国维的投水而死,他们都是殉葬于某一种价值观。
        农耕文明的衰落,其痛楚、厚重都渗透在海子的诗歌之中。陈东东说:“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不仅适用于海子本人,同样适用于他的诗歌。最后让我们在骆一禾的结论中结束全篇吧:“海子有他特定的成就,而不是从一般知识上带来了诗歌史上各种作品的共时存在,正如在山巅上万物尽收眼底一样。”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2007.3.3—3.6

注释:
(1)、(3)《海子生涯》,骆一禾。
(2)《诗人之死》,吴晓东、谢凌岚。
(4)《诗学:一份提纲》,海子。
(5)《海子作品精选·序》,程光炜。


TAG:

小杨柳的个人空间 小杨柳 发布于2008-06-08 10:20:57
也喜欢海子,但有时候我发现我们的阐释是否有些过头?不过戈多先生的这篇文章又让我对海子有了进一步了解。问好!
地洞 戈多 发布于2008-06-08 19:01:48

QUOTE:

原帖由 小杨柳 于 2008-6-8 10:20 发表
也喜欢海子,但有时候我发现我们的阐释是否有些过头?不过戈多先生的这篇文章又让我对海子有了进一步了解。问好!
问好,所有的阐释还是从他的诗歌文本以及他的生活经历为出发点得出来的,只要是好好研读一下他的所有诗文就自然可以认同我的观点,谢谢阅读!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04-20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35017
  • 日志数: 64
  • 图片数: 1
  • 建立时间: 2008-06-08
  • 更新时间: 2012-05-2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