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管理 您的位置: 今天 » 去日遗纸 » 日志

少年十册(1981-1988)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7-03-02 01:51:15


开列一份记忆中冗长的阅读书单,并遴选出十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细思之,唯有少年时代的阅读,深入脑海、直抵内心,真正能影响到一个人以后的思想与行为。

我的少年阅读,始自1981年早春,终结于1988年夏末——离开故乡去外埠读大学为止。那是一个人的发育成长期——从身体到思想,求知欲炽热旺盛到极点,并开始落笔一个人思想史的第一章。思想的初始建构来自知识凝聚的基石,而阅读正是这种基石的沙聚固化的必经之途。

少年之我,幸运地遭遇了一个伟大的启蒙时代——1980年代,那是一个闪烁着被重新点燃了文明之光的时代,到处是“人的发现”与“知识的发现”,众声喧哗、群情躁动,让人激动不能自己——直到今天,依旧让人难以平复。

 

·《红楼梦》

1981年春天,我十二岁,因病休学在家中,偷阅了母亲床头柜上的一册《红楼梦》,那是母亲临睡前夜读的文本——所谓的枕中秘笈。一部古典女性主义的家族衰亡史,“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那些细碎堆砌的文字,充溢着一百多年前的柔腻语感,令人掩卷而难以释怀。又一个少年成为了书中的怡红公子——倾慕于许多魅力迥异的女子,一一爱着她们,而从不专注……

在以后的岁月里,对红的反复阅读成为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我的书架上,有整整两排关于红的书籍——各种脂本、校汇本、评注本、红学、曹学。后来,我在一篇题为“一个春日下午的病中阅读”的散文中,把少年时代关于红的阅读称之为“伟大阅读”的开始。

 

·《约翰·克利斯朵夫》

也是在那个“伟大阅读”的春天,法兰西的古典阅读接踵而来。……巴尔扎克、雨果、莫泊桑、罗曼·罗兰,尤其是罗曼·罗兰永远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孤独是伟大的,孑然一身、卓尔不群,那些弥漫着古老的激情、充溢着音乐性的华丽长句,让人心魂激荡、欲罢不能。

与克利斯朵夫相关的阅读还包括丹纳的《艺术哲学》和雨果的《九三年》,独立、自由、人性、悲悯、宽恕……那些被转译的名词——我从来不谙法语,但却一直以为那一定是世上最优雅的语言。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1982年春末的一个傍晚,一个女孩借走了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一册,并就此消失于茫茫人海。这个细节,被我记录在我的一篇未刊散文“纪念初恋”中。

 

·《傅雷家书》

1983年秋,我得到了一册《傅雷家书》,深湖蓝色封面上面落着一枚单薄的羽毛。作者傅雷,法国文学的汉译巨匠,克利斯朵夫的中国之父,在红色铁幕内的幽居岁月里,给他流亡海外的长子傅聪的数百封书信——中文的、英文的、法文的,在此被积集成册。从谈吐到思想,从学识到品格,文学、音乐、绘画、雕塑——诸多深厚的古典艺术素养沉积为这些美丽的私人语文,无疑是最后的中国知识分子隐秘而完美的内心写照。

在此后的三十年间,我先后不下三次购进了不同增补版本的《傅雷家书》,甚至包括一册家书的手迹影印本——其毛笔与硬笔书法,无论汉字或拉丁文,皆堪称艺术品。

 

·《渴望生活》

欧文·斯通写的“梵高传”有过好几个中译本,我读到的第一个版本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渴望生活》——也是我认为迄今最好的译本,时间大约是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其时我已开始了素描和水彩最初的技法训练,并且开始临摹各种西洋美术画册,初窥艺术门径。

梵高揭示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呈现了一种闻所未闻的西洋艺术家的生活方式,迄今为止,我依旧能背诵出那些贯穿其一生的名词:传教士、西恩、圣家族;烟草、黑咖啡、苦艾酒;阿尔的夏日、星空、向日葵;凯、高更、提奥,疯浪子、那只割下的耳朵。

 

·GEB一条永恒的金带》

1985年暑假我在上海学画,寄宿在复兴西路上一座洋房里,与在同济读数学的表哥同住一屋。他的思维开放、活跃,有一个塞满了各种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著作的半截书柜,展现了1980年代新启蒙时期的广阔的文化景观。

GEB一条永恒的金带》是这个书柜中最不可思议的一本,将哥德尔、埃舍尔、巴赫用数理逻辑悖论串联起来,全新的跨界和边缘概念,让人大开眼界。此书是“走向未来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丛书的影响力之大,是我后来才知道的事。主编是金观涛和刘青峰夫妇,还有包遵信——数年以后,我在一张暮春的新闻报纸上看到他披挂着墨字纸带,走在人群汹涌的第一排……

数年后,表哥去澳洲留学前,把一半藏书送给了我,其中就有这本《GEB一条永恒的金带》。

 

·《梦的解析》

毫无疑问,1985年夏天是我少年时代一个具有突变意义的季节,打开我的现代哲学视野的一个名字,是弗洛伊德,他和马克思、爱因斯坦并列为三个超越时代的犹太哲学家。

对弗洛伊德的最初认识,来自一幅画和一部电影——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和希区可克的《爱德华大夫》。我迄今依旧记得我在太原路俞力家中看完《爱德华大夫》后的震惊,那些梦境般的超现实主义画面之后,是一整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次年春天,我得到了第一本《弗洛伊德后期作品选》,之后又陆续读了《精神分析引论》、《少女杜拉的故事》。在所有的弗著中,我正真通读的是《梦的解析》,自我、本我、超我,潜意识、无意识、下意识……那年我十七岁,在刚刚认识到性的时候,就直接抵达了揭示性的本原的哲学尽头。

 

·《笑傲江湖》

我的高中时期,西方现代哲学和港台武侠小说是我倾心阅读的两个方向,分别指代了极重与极轻的两种价值取向,但在某些时候,物极必反,重与轻即可产生倒置关系。我以为我对金庸的阅读就大抵如此。

我写过一篇文字“千里不留少年行”,追忆了我少年时代阅读武侠小说的经历。其中有一段描述了在东郊公园阅读《笑傲江湖》的情景。我一直认为这是一部政治小说,充满血色恐怖和灰色隐喻,而又夹杂有少许黑色幽默,实在是金庸全盛时代的代表作。福州灭门事件、华山两条路线斗争、少林寺反围剿、铁牢起义、黑木崖政变、恒山妇女革命……一直到嵩山全会召开——岳不群“千秋万载,一统江湖”为止,其实却早已丧失了人性。

 

·《北岛诗选》

我最早读到北岛,是在湖塘桥临河的一间阁楼上——啸虎的画室,他有一册春风文艺出版的《朦胧诗选》,第一篇就是北岛的“回答”——那种文字分行组合的力量给予了我重重的一击,那是1986年深秋的事情。

翌年春天,我去苏州参加艺考时,得到了诗合集《北京青年诗人十四家》,其中有北岛最早的诗作“太阳城札记”,一系列七十年代意象的速写,简洁、绚丽、青春、隽永,每一段都是犹如写在扉页上的题赠,可以颂读、可以铭刻。

事实上,我读到第一册完整的《北岛诗选》时,已经是1988年的暑假了,新世纪出版社的版本,不过一百多页,薄薄的,仿佛一片上个年代遗落的树叶,那本书是我从一个诗人朋友手上硬借来的,爱不释手,几乎起了觊觎之心。1989年后,北岛的诗集在内地长期绝版匿迹,一直到新千年之后,我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北岛诗集。

 

·《晚霞消失的时候》

我是就读的中学最后一届高中的毕业生,从我们那一届后,母校就改制为初级中学了。这所学校规模不大,有一个小小的图书室。大约是1987年秋,我借到了一本小说合集《晚霞消失的时候》,作者是礼平,名不见经传——他似乎也只写过这么一部文字,却创造了一个知性少女的经典形象——南珊。

那本合集中另有一篇小说《波动》,作者署名赵振开,其实就是北岛的本名,那是他早年的一部手抄本小说,文字已经呈现了某种诗歌的节奏和质感。

去年读到北岛主编的一本回忆录,才知道礼平和北岛其实是四中的同学,礼平还是文革初期“老子英雄儿好汉”歌谣的作者——这是在是让人太不可思议了!

至于这本书,直到毕业我也没有归还,至今还在我的书架上留着——这算得上我阅读生涯中难得的几次窃书之一。

 

·《河殇》

这本书其实是1988年春风靡一时的同名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主要的策划人和撰稿人就是来自“走向未来”丛书派的知识分子——苏晓康、远志明等。第二年夏,他们纷纷流亡海外——黄鹤一去不复返……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我一想起这个调子,就立刻回到了1988年,回到了那台17英寸彩电的荧屏里……

 

当年迁居到旧都时,我保留了许多少年时代的物品,包括超过200册的旧书。如今,以上这些书籍,至今依旧安置在我寓所的阁楼上面。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1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027
  • 日志数: 1
  • 建立时间: 2017-02-23
  • 更新时间: 2017-03-02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