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詩(書)話》9:對《剪紙》的再「剪紙」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9-23 20:23:28 / 个人分类:评论
查看( 245 ) /
评论( 2 )
對《剪紙》的再「剪紙」——讀也斯小說《剪紙》今天5wu\ x dodo0~T
w c8rgOM)t0江濤今天8uy nM4~3Mi
2Q PJ'W0c$X7{R*r01.「剪紙」與閱讀《剪紙》今天 n-k*q)}4d8I&Y
5Ha5}tx~K0「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傳統的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常用有兩種方法:剪刀剪和刀剪。兩者都是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裁剪、或用刀刻劃,把疊好或折好的幾張紙(最多不超過8張)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今天,X[ki5K&f
w4Xyl pT1a0也斯的小說《剪紙》初稿於一九七七年四、五月間,重修於一九八一年七、八月。在《剪紙》附錄的「初版後記」中,作者寫道:《剪紙》不過是一個愛情故事吧。同時也引用了阿爾伯第畫論中以納蕤思的故事談及對「觀看」問題的思考:「……你說繪畫是甚麽呢?若不是用藝術來擁抱清池的表面?」緊接著,也斯寫道:阿爾伯第用納蕤思的故事,大概因為納蕤思是第一個把兩度空間的平面,看作是有深度的客觀現實的人吧。納蕤思的迷戀悲劇是他誤讀池水的符號。
!e+Xr9vV0
`$~Pr` ]^3Xc0事隔多年,當我們以旁觀者或評論者的角度看《剪紙》的小說成型過程,會發現一個有趣的寫作與閱讀現象:《剪紙》的初稿,是作者對當時經歷的「七O年代中葉香港生活的種種幻象」(作為原型)的第一層「剪紙」,而重修稿則是第二層剪紙。至於「初版後記」中的自我闡釋,是第三層剪紙……再至於讀者的閱讀以及評論者的評論而言,那已是第N層「剪紙」了?
4W(VXz0RQU3V0
X4r{T;K!Xv-X$C0今日再讀也斯寫於一九八二年的「初版後記」,細心的讀者該能讀出,年輕的也斯其實已在文中急切地說出了答案:「這故事(納蕤思的故事)總使我想了又想,不僅因為它是一個迷戀的故事,也因為它是一個關於觀看的故事。也許因為我在想這問題,所以也把這看成一個觀看的故事吧。我們在學習看自己,又學習去看別人,而這又是互相牽連的。」今天8Bh@:|z'L wh:]N
$ess(n;@5N:x@02.閱讀與批評(再「剪紙」)
)g-D pq.zv0
3fx;QK S)F~.rn0從文字的表面上看,《剪紙》是一個不算複雜的故事——類似於納蕤思故事中清池的表面。小說分十二節,奇數節寫「我」——「看」——「喬」與「黃」的感情糾纏,偶數節寫「我」——「看」——「瑤」、她虛構的幻像「唐」、「我」的關係糾葛。今天[}df+SR7zMwQ W
今天!Pv?JD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生活,其實並不止是一張人際關係的網,更是一張人與人之間「看」與「被看」視線所代表的生活經驗與道德判斷交織而成的顯在或隱在的人言之網。那不是簡單的黑與白,錯與對的二分法可定論的,許多的真實,往往在波光動盪、影像似真還假、晦暗不明的灰色地帶——如同小說中「我」對「黃」到處剪別人詩文,作為自己的情書暗中送給「喬」的評議:「他借它們來表達他蕪亂的感情。它們是面具,遮掩了他也坦露了他,保護了他也歪曲了他。」——今天NW/?6o7m8Z8F
那就是納蕤思沉淪的地方!今天5d:Du9A*@0MX|
/kT3I!~!V0那麼,我們在《剪紙》的幾個主人公身上看到的是什麼呢?哪個是現實中的納蕤思,哪個又是池水倒影中的納蕤思?今天QNIgF
今天J0ZP3M;mn.uI
小說中,作為「被看者」的「喬」,靈動、單純、清澈。「喬」喜愛名牌,愛好收藏漂亮的圖畫貼進剪貼薄。而另一個女子「瑤」,家境貧寒,敏感、倔強、偏執。她同時喜歡讀文言作品和現代風格小說,也喜歡畫畫和剪紙,但技藝仍未臻成熟。「喬」與「瑤」都是極容易深陷文字情感陷阱中「傷害並被傷害著」的純情(癡情)女子。 反之,作為「觀看者」的「我」與「黃」,也是深陷在文字情感陷阱中「愛並痛著」的男子。
|@@l/e&_,s0
w c8rgOM)t0江濤今天8uy nM4~3Mi
2Q PJ'W0c$X7{R*r01.「剪紙」與閱讀《剪紙》今天 n-k*q)}4d8I&Y
5Ha5}tx~K0「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傳統的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常用有兩種方法:剪刀剪和刀剪。兩者都是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裁剪、或用刀刻劃,把疊好或折好的幾張紙(最多不超過8張)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今天,X[ki5K&f
w4Xyl pT1a0也斯的小說《剪紙》初稿於一九七七年四、五月間,重修於一九八一年七、八月。在《剪紙》附錄的「初版後記」中,作者寫道:《剪紙》不過是一個愛情故事吧。同時也引用了阿爾伯第畫論中以納蕤思的故事談及對「觀看」問題的思考:「……你說繪畫是甚麽呢?若不是用藝術來擁抱清池的表面?」緊接著,也斯寫道:阿爾伯第用納蕤思的故事,大概因為納蕤思是第一個把兩度空間的平面,看作是有深度的客觀現實的人吧。納蕤思的迷戀悲劇是他誤讀池水的符號。
!e+Xr9vV0
`$~Pr` ]^3Xc0事隔多年,當我們以旁觀者或評論者的角度看《剪紙》的小說成型過程,會發現一個有趣的寫作與閱讀現象:《剪紙》的初稿,是作者對當時經歷的「七O年代中葉香港生活的種種幻象」(作為原型)的第一層「剪紙」,而重修稿則是第二層剪紙。至於「初版後記」中的自我闡釋,是第三層剪紙……再至於讀者的閱讀以及評論者的評論而言,那已是第N層「剪紙」了?
4W(VXz0RQU3V0
X4r{T;K!Xv-X$C0今日再讀也斯寫於一九八二年的「初版後記」,細心的讀者該能讀出,年輕的也斯其實已在文中急切地說出了答案:「這故事(納蕤思的故事)總使我想了又想,不僅因為它是一個迷戀的故事,也因為它是一個關於觀看的故事。也許因為我在想這問題,所以也把這看成一個觀看的故事吧。我們在學習看自己,又學習去看別人,而這又是互相牽連的。」今天8Bh@:|z'L wh:]N
$ess(n;@5N:x@02.閱讀與批評(再「剪紙」)
)g-D pq.zv0
3fx;QK S)F~.rn0從文字的表面上看,《剪紙》是一個不算複雜的故事——類似於納蕤思故事中清池的表面。小說分十二節,奇數節寫「我」——「看」——「喬」與「黃」的感情糾纏,偶數節寫「我」——「看」——「瑤」、她虛構的幻像「唐」、「我」的關係糾葛。今天[}df+SR7zMwQ W
今天!Pv?JD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生活,其實並不止是一張人際關係的網,更是一張人與人之間「看」與「被看」視線所代表的生活經驗與道德判斷交織而成的顯在或隱在的人言之網。那不是簡單的黑與白,錯與對的二分法可定論的,許多的真實,往往在波光動盪、影像似真還假、晦暗不明的灰色地帶——如同小說中「我」對「黃」到處剪別人詩文,作為自己的情書暗中送給「喬」的評議:「他借它們來表達他蕪亂的感情。它們是面具,遮掩了他也坦露了他,保護了他也歪曲了他。」——今天NW/?6o7m8Z8F
那就是納蕤思沉淪的地方!今天5d:Du9A*@0MX|
/kT3I!~!V0那麼,我們在《剪紙》的幾個主人公身上看到的是什麼呢?哪個是現實中的納蕤思,哪個又是池水倒影中的納蕤思?今天QNIgF
今天J0ZP3M;mn.uI
小說中,作為「被看者」的「喬」,靈動、單純、清澈。「喬」喜愛名牌,愛好收藏漂亮的圖畫貼進剪貼薄。而另一個女子「瑤」,家境貧寒,敏感、倔強、偏執。她同時喜歡讀文言作品和現代風格小說,也喜歡畫畫和剪紙,但技藝仍未臻成熟。「喬」與「瑤」都是極容易深陷文字情感陷阱中「傷害並被傷害著」的純情(癡情)女子。 反之,作為「觀看者」的「我」與「黃」,也是深陷在文字情感陷阱中「愛並痛著」的男子。
|@@l/e&_,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