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詩(書)話》3:艱難重生的玫瑰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9-19 08:56:12 / 个人分类:评论
查看( 230 ) /
评论( 3 )
艱難重生的玫瑰——讀北島的詩《時間的玫瑰》
Sb3}{4x|0
$G0G$d4VC c9\$ze0江濤
I.q6\GP9x \0今天?x3C6X5a
人們讀北島,如今,很多時候,已不是讀他的詩,而是讀他的人——他的被多重政治化的人生色彩,已然強烈地蓋罩了他過去和今天的詩歌寫作。今天O3GRg JS7h6}
今天_p(zuT(k
的確,過去那些熱血青年正義的振臂呼喊的詩篇,正逐漸被當代詩歌藝術所否定。在那個人們極度渴望釋放被壓抑情感的政治動盪年代,那些在荒山野嶺度過青春(上山下鄉)的年輕人,那些被政治偶像愚民了幾十年的無知民眾,他們只需要一把簡單的、觀念的控訴的聲音——那是他們被禁錮多年的認知能力僅且能夠接受的。很難想像,那時的普羅大眾如何能理解當代名稱如萬花筒似的各門各派的中國詩歌。因此,那時北島詩歌代表的是與極權對抗的平民階層的話語權的爭取——懷疑和否定——在這些話語裏,充斥著的是被二十七年革命文學洗涮過的革命浪漫主義的語調和言辭——可這偏又是必然和無法拒絕的,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文學——既然對文學藝術的謬誤和扭曲已深入到當時中國文學的肌理,那麼它的反抗和偏轉力量,必然只能從其內部產生——那是一種政治對抗的語言表達,卻正是一種呼喚人權與良知的呐喊。因此,北島初期的詩作大多是政治抒情詩,它表達了被壓抑幾十年的民眾心靈的求生欲望——那麼有力,卻那麼單純,那麼明亮——“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以及“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如此簡單的歸類,一如當時一刀切劃分的階級成分和政治面目,甚至連矛盾修辭或反諷之類的語言陌生化手段都不用——但,讀者,尤其是今天的讀者們,請你們不要蔑視和譏諷,他們,就是中國現代詩歌在五四後的另一次突圍:語言和修辭已是次要的,用大眾能一聽就懂,能迅速引發共鳴並能和著粗重的呼吸,揮臂朗誦的時代流行話語表達出懷疑和否定,才是這次靈魂突圍能取得勝利的關鍵——是他們,在中國現代新詩的發展歷程中接住了五四文學先鋒們傳遞的精神薪火的第二棒——這難道不值得人們紀念和尊敬嗎?今天Z D D!vb,`#Jj*[
今天nI"\a-Kf!s1t3]
由以上論述所引出的,是解讀北島近作《時間的玫瑰》的內在起點和核心。當北島寫作這首詩的時候,已是他流亡國外十多年後。此時,中國的政治格局依舊,但經濟面貌卻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門重開,西方的現代、後現代的各種文化思想著作的迅速譯介和傳播,如巨浪衝擊著中國新一代知識份子的心靈。日漸穩定和寬鬆的學習研究環境,使他們有機會從容不迫地不斷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他們逐漸能夠立足於各自不同的研究領域,對時代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意見。而根基於“語言”的哲學和文學研究的批評理論,正在把詩歌藝術的巨大變革,悄然帶進了國人在紙媒和互聯網上轟然蓬勃的中國當代詩歌——此時,寫詩似乎已不再有被流放或監禁的巨大風險,隨著汪國真詩歌的流行、熱賣,及後來所謂“知識份子”與“民間”、“上”“下”半身二元對抗的喧嚷;一年十二個月有十三次詩會(或二十六?);動輒獎金過萬元的無數以人名地名命名的詩歌獎項;各種官方或民間詩歌刊物雨後春筍般湧現,如狂歡節上亂扔的雞蛋……寫詩,開始變成一件能出風頭、賺名利的事情——這是否就是那句“一個招牌掉下來會砸死九個詩人”的黑色幽默至今仍合理流傳著的原因?而此時,老北島和他的詩,也正被當代“詩歌新貴”合理地遺忘和唾棄——而對詩歌語言藝術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恰是他們的批判武器。此時的老北島,如人們所見、所傳,面對著仿佛來自語言內部代表們的批評和責難,顯得惶惑和力不從心——在此,筆者只是直陳這種現象而無意修正——還是轉入正題,從文本解讀入手,分析詩中透露的訊息吧:今天jRQt3mDt7Z
今天 f;s5z7MgE;j/|l
1.題目:玫瑰的名字今天'wd,Y,W0z
詩的名字——《時間的玫瑰》。生長在世間的玫瑰,盛開,然後凋零。盛開時的燦爛、嬌豔、芬芳轉瞬間歸於塵土;而生長在時間的玫瑰,是玫瑰盛開與凋零的永恆的輪回——如數不清的花瓣的開合,幻影般的幽靈的呼吸,起伏、錯落、綿延,生生不息——仿佛我們生命中那某個不可言喻的顫慄時刻,周而復始,如里爾克的詩句:在中心有一個偉大的意志暈眩。今天0txTdzg)M8{5d.^Q
在這首詩中,“時間的玫瑰”不僅是題目,她還重複出現在每一節的最後一句——仿佛成了詩人生命歷程中如影隨形的心魔——“一個偉大意志的暈眩”——展現出里爾克《玫瑰集》中用詩句編織的“一朵玫瑰,就是所有玫瑰與自身……如果沒有她永不知如何說,我們的希望也無從依託,在持續的出發程途,途中又有溫柔的間斷”。(何家煒譯)今天I-E7ounZ
2RT/^ Cp,D _ ]02.第一節:離開故土的玫瑰
lm%Rhj4kw&kN0當守門人沉睡/你和風暴一起轉身/擁抱中老去的是/時間的玫瑰
l|l;ez$S*f0——敍事一:在那個難以磨滅記憶的年代,古老東方之國的大門緊閉,承擔守護職責的“守門人”仿佛也進入了長眠不醒的黑夜之夢——他需要一場風暴,然而風暴也不能把他喚醒——大門依舊封閉,暴風撞上古城的銅牆鐵壁,粉身碎骨,折翼而返。“你”——詩人,隨強力語言的風暴來臨後折返,離去——然而那“心魔”,卻被緊緊擁抱于詩人的懷中,不曾離開,憔悴地開放——“玫瑰”離開故土的必然命運。
2}z1s"]9d4K)N0
Kwau;XkM/H03.第二節:流亡途中的玫瑰
Sb3}{4x|0
$G0G$d4VC c9\$ze0江濤
I.q6\GP9x \0今天?x3C6X5a
人們讀北島,如今,很多時候,已不是讀他的詩,而是讀他的人——他的被多重政治化的人生色彩,已然強烈地蓋罩了他過去和今天的詩歌寫作。今天O3GRg JS7h6}
今天_p(zuT(k
的確,過去那些熱血青年正義的振臂呼喊的詩篇,正逐漸被當代詩歌藝術所否定。在那個人們極度渴望釋放被壓抑情感的政治動盪年代,那些在荒山野嶺度過青春(上山下鄉)的年輕人,那些被政治偶像愚民了幾十年的無知民眾,他們只需要一把簡單的、觀念的控訴的聲音——那是他們被禁錮多年的認知能力僅且能夠接受的。很難想像,那時的普羅大眾如何能理解當代名稱如萬花筒似的各門各派的中國詩歌。因此,那時北島詩歌代表的是與極權對抗的平民階層的話語權的爭取——懷疑和否定——在這些話語裏,充斥著的是被二十七年革命文學洗涮過的革命浪漫主義的語調和言辭——可這偏又是必然和無法拒絕的,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文學——既然對文學藝術的謬誤和扭曲已深入到當時中國文學的肌理,那麼它的反抗和偏轉力量,必然只能從其內部產生——那是一種政治對抗的語言表達,卻正是一種呼喚人權與良知的呐喊。因此,北島初期的詩作大多是政治抒情詩,它表達了被壓抑幾十年的民眾心靈的求生欲望——那麼有力,卻那麼單純,那麼明亮——“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以及“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如此簡單的歸類,一如當時一刀切劃分的階級成分和政治面目,甚至連矛盾修辭或反諷之類的語言陌生化手段都不用——但,讀者,尤其是今天的讀者們,請你們不要蔑視和譏諷,他們,就是中國現代詩歌在五四後的另一次突圍:語言和修辭已是次要的,用大眾能一聽就懂,能迅速引發共鳴並能和著粗重的呼吸,揮臂朗誦的時代流行話語表達出懷疑和否定,才是這次靈魂突圍能取得勝利的關鍵——是他們,在中國現代新詩的發展歷程中接住了五四文學先鋒們傳遞的精神薪火的第二棒——這難道不值得人們紀念和尊敬嗎?今天Z D D!vb,`#Jj*[
今天nI"\a-Kf!s1t3]
由以上論述所引出的,是解讀北島近作《時間的玫瑰》的內在起點和核心。當北島寫作這首詩的時候,已是他流亡國外十多年後。此時,中國的政治格局依舊,但經濟面貌卻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門重開,西方的現代、後現代的各種文化思想著作的迅速譯介和傳播,如巨浪衝擊著中國新一代知識份子的心靈。日漸穩定和寬鬆的學習研究環境,使他們有機會從容不迫地不斷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他們逐漸能夠立足於各自不同的研究領域,對時代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意見。而根基於“語言”的哲學和文學研究的批評理論,正在把詩歌藝術的巨大變革,悄然帶進了國人在紙媒和互聯網上轟然蓬勃的中國當代詩歌——此時,寫詩似乎已不再有被流放或監禁的巨大風險,隨著汪國真詩歌的流行、熱賣,及後來所謂“知識份子”與“民間”、“上”“下”半身二元對抗的喧嚷;一年十二個月有十三次詩會(或二十六?);動輒獎金過萬元的無數以人名地名命名的詩歌獎項;各種官方或民間詩歌刊物雨後春筍般湧現,如狂歡節上亂扔的雞蛋……寫詩,開始變成一件能出風頭、賺名利的事情——這是否就是那句“一個招牌掉下來會砸死九個詩人”的黑色幽默至今仍合理流傳著的原因?而此時,老北島和他的詩,也正被當代“詩歌新貴”合理地遺忘和唾棄——而對詩歌語言藝術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恰是他們的批判武器。此時的老北島,如人們所見、所傳,面對著仿佛來自語言內部代表們的批評和責難,顯得惶惑和力不從心——在此,筆者只是直陳這種現象而無意修正——還是轉入正題,從文本解讀入手,分析詩中透露的訊息吧:今天jRQt3mDt7Z
今天 f;s5z7MgE;j/|l
1.題目:玫瑰的名字今天'wd,Y,W0z
詩的名字——《時間的玫瑰》。生長在世間的玫瑰,盛開,然後凋零。盛開時的燦爛、嬌豔、芬芳轉瞬間歸於塵土;而生長在時間的玫瑰,是玫瑰盛開與凋零的永恆的輪回——如數不清的花瓣的開合,幻影般的幽靈的呼吸,起伏、錯落、綿延,生生不息——仿佛我們生命中那某個不可言喻的顫慄時刻,周而復始,如里爾克的詩句:在中心有一個偉大的意志暈眩。今天0txTdzg)M8{5d.^Q
在這首詩中,“時間的玫瑰”不僅是題目,她還重複出現在每一節的最後一句——仿佛成了詩人生命歷程中如影隨形的心魔——“一個偉大意志的暈眩”——展現出里爾克《玫瑰集》中用詩句編織的“一朵玫瑰,就是所有玫瑰與自身……如果沒有她永不知如何說,我們的希望也無從依託,在持續的出發程途,途中又有溫柔的間斷”。(何家煒譯)今天I-E7ounZ
2RT/^ Cp,D _ ]02.第一節:離開故土的玫瑰
lm%Rhj4kw&kN0當守門人沉睡/你和風暴一起轉身/擁抱中老去的是/時間的玫瑰
l|l;ez$S*f0——敍事一:在那個難以磨滅記憶的年代,古老東方之國的大門緊閉,承擔守護職責的“守門人”仿佛也進入了長眠不醒的黑夜之夢——他需要一場風暴,然而風暴也不能把他喚醒——大門依舊封閉,暴風撞上古城的銅牆鐵壁,粉身碎骨,折翼而返。“你”——詩人,隨強力語言的風暴來臨後折返,離去——然而那“心魔”,卻被緊緊擁抱于詩人的懷中,不曾離開,憔悴地開放——“玫瑰”離開故土的必然命運。
2}z1s"]9d4K)N0
Kwau;XkM/H03.第二節:流亡途中的玫瑰